第一章

中国儿童文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华网 ( 2003-02-11 08:17:30 ) 稿件来源: 南方日报
  

  日前,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等单位在广州市少年宫举办了 “ 曾应枫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 ” ,儿童文学出路何在再次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藉此机会,本报记者采访了众多行家,一起来为儿童文学把把脉。

现状:《哈利 ·波特》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

  近日《哈利 ·波特》电影第二集在中国上映,其同名书籍再次掀起购买热潮,也再次让关注本土儿童创作的人们再揪一次心。在西方社会,《哈利·波特》使那些沉溺在电视、电脑面前的孩子们重新“回归”到书本,耐着性子看完四大本书。在中国,《哈利·波特》销售了近600万套,其空前的销量越发映衬出中国儿童文学的尴尬:作家卖力地创作,出版社挖空心思地宣传,但与小读者却是日益疏离。据各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儿童文学读物很难发行上万册,像这两年评价甚高的《草房子》、《男生贾里》发行量均未超过10万册。有专家用“三多”来形容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势: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多多”并非“益善”,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庞大基数下精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

科幻读物仍在唱老调

  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最近一项关于 “我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的课题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看的书是科学幻想读物,但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有43·6%的中小学生认为目前的科幻读物不能满足需要。哈利旋风更是反衬出我们儿童文学科幻作品的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类图书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不重视儿童的纯真天性,儿童读物市场中 “非智力”读物一片空白,《哈利·波特》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但我国科幻小说的作者多是文科出身,作品科学与文艺结合不足,缺少科学基础的创作难免流于荒诞。选题陈旧、雷同、缺乏深度是许多出版社的通病,一些出版社在操作原创科幻作品时,习惯性地把作者的创作路子向少儿、幼儿方向引导,未能吸引知识层次和年龄段更高的读者。市场操作强调的时效性,使得作者缺乏充裕的创作时间;强调卖点,预先规定创作题材,限制了科幻作家的创作空间。

五指成拳推出本地 “哈利·波特”

  李国伟(《少男少女》杂志社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

  近年来阅读儿童文学已不是少年儿童们的惟一选择,这固然与国外卡通、漫画及港台武侠等读物冲击儿童文学市场有关,但更与儿童文学创作自身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旧观念支配下创作的儿童文学不可能适应转型期的社会阅读心理,关怀儿童的文学阅读,首先要摆正对儿童文学的认识。

  中国儿童文学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 ——3亿少年儿童。但是现在占据我们市场的多是国外的引进版儿童文学书籍。《哈利·波特》的市场包装、市场策划、市场运营都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它有书籍、电影、玩具、网站等一系列产品,彼此之间形成联动。相比之下,我国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在观念上都要转变,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操作。我们觉得要制造本土的“哈利·波特”,就不能把电影、电视当作儿童文学的敌人,而应该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五指成拳,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

中国没有一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畅销书

  秦文君(《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作者):

  我觉得书内容的好坏与商业的成功是两回事,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畅销书。这里面出版界要负一定的责任。比如说,一本书出版时轰轰烈烈,但不久就销声匿迹,也不再重印了,因为出版社规定,必须征订数达到多少册才能够开机重印。但书不是一般的商品,有保质期,应该用一种文化积累的心态去对待原创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类的书,常常要出版后10或15年才是最佳的销售期,但书不在市场上走,读者早就忘了。而且一本书只能活半年,这对作家的创作心态会有微妙的影响,他们容易不自觉地马虎、浮躁和急功近利。

调查:从三个方面找原因 

  儿童需不需要儿童文学?

  广州购书中心:儿童文学书成新年礼物

  春节前几天,广州购书中心的少儿图书销售见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选购图书。在结账处,记者看到,包装精美的系列少儿图书成了选购热点,其中《少儿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中国通史》、《中国成语故事》、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最受欢迎。“把压岁钱换成书,小孩接受,大人也放心。”购书中心售货员介绍,这几年春节,经典的儿童文学书都很好销,家长们都是把礼物书当作压岁钱送给小孩的。

  “我记得小时候有《神笔马良》、《小灵通漫游未来》可以看,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却发现只能买些外国童话、经典童话给他看。”小孩在上小学三年级的龚先生说。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心灵滋养是其它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儿童文学,现在不是说儿童需不需要文学,而是我们的儿童文学合不合新时期儿童的口味。

  广州市少年宫:文学班最红火

  现在广州市少年宫的文学班里,有2800多名学生随着老师学习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记者采访的多名家长均表示,给小孩挑书,儿童文学书肯定是首选,但是这几年几乎很少看到国内有质量的新书。广州市少年宫文学培训中心杨楠老师认为,大多数家长是抱着提高孩子作文水平的目的让小孩看书和上文学班的,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尽量选择那些语言表达清新明快、活泼幽默,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主题表现贴近时代、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这些书大多数直接取材于校园和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共鸣,再加上此类作品文字运用简洁、规范,是 “孩子的语言”,对孩子的语言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会起到非常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作家能否坚持儿童文学创作?

  王俊康(省作协儿童创作委员会主任):

  从理论上讲我们正处于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江泽民同志提倡的三大件之一就是儿童文学。目前中国作协的创作队伍中有10%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创作队伍建设喜人,有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和曹文轩是一南一北的领军人物。在广东,据我们调查有100多人。

  但是坚持儿童文学创作的作者还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没有市场。以前秦牧那一代的儿童文学作者经常与小读者见面,学校也经常组织读书活动和推荐新书,教育体制改革后学校不可能这样做,所以书上市后作家无法与小读者见面,所以也就没法拓宽市场。现在国内的出版社没有把儿童文学作品当作市场产品去经营,结果儿童文学书一般都只印五六千册,打击了作者的积极性。

  儿童文学出书难,发表也难。广东目前没有正式纯儿童文学刊物发表的阵地,全国也只有不到10种儿童文学刊物。韶关的少儿文学报《蒲公英》支撑了15年,最近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边缘。

读图时代,卡通是否代替了儿童文学?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草房子》作者):

  一个长期面对图画世界的人将是浮躁的,缺乏深度的。文字的功能是图画不能取代的,孩子们应该回到文字的世界里来。

  关小蕾(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校长):

  视听媒体相当发达的时代,小孩会比较被动地接受卡通。我们发现,喜欢文学的小孩在画画的时候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其实许多中国隐性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文学传递给下一代的,文字阅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太缺少传播媒体的包装和宣传了

  曾应枫(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在研讨会结束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您创作这两本小说的时候是怎样考虑的?

  曾:我原来写都市小说,也有一定的读者群,1995年,我创作了长篇儿童游记《丝路游趣》,在《岭南少年报》和《现代小学生报》上连载,受到小读者的欢迎,激起了我创作长篇儿童文学的欲望。

  当代的少年儿童参与旅游与历险,成了我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游记这种文体要创新,要写得吸引小读者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曾苦苦探索,既想写出少年儿童在游历中的成长,又想让小读者的阅读视野开阔,思维跳跃,多了解生活缤纷的色彩,多吸收社会知识,所以我写的《点击花城》要写出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情,写《丝路在线行动》,也用浓彩重笔描写新疆的民俗风情,同时描写了这些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地方发展与变迁,有新鲜的地方,也有一种人文关怀,当然这也需要童趣、曲折和动人。孩子们在游历的过程中,有奇遇、有险情、有情趣,表现当代少年儿童一种探索、勇敢的精神。总之,《点击花城》和《丝路在线行动》两部长篇小说,是我对儿童游记创作的一种探索。

  记:成人用儿童的思维写作是不是有难度?现在的小孩你觉得能理解他们吗?他们是否比前几代人更喜欢动画,更拒绝文字阅读?

  曾:是有难度,但我觉得成人和小孩有共通之处,只要能写出他们共同的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是喜欢阅读的。我曾经问过好几个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有二三年级的孩子,也有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是一口气地读完的。有一个二年级小读者的家长对我说,这孩子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一口气读完,还画了张漫画。好些小读者还摘录了书中一些感兴趣的词句和片断。

  记:《哈利 ·波特》丛书带给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怎样的启发?

  曾:《哈利 ·波特》丛书带给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是很大的震撼,一部作品有着如此大的市场效应,传播媒体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太缺少传播媒体的包装和宣传了。

  记:您觉得现在的小孩不喜欢看国内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国外作品的冲击,还是国内儿童文学不够吸引力?为什么?

  曾:两者都有。小孩都喜欢看新鲜的东西,电视电影可以是冲击力最大的形象艺术,其中的科技含量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有些儿童文学相当不错,如秦文君的、曹文轩的作品都很好,很有读者,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或极少搬上影视。所以在这次我的作品研讨会上,有些演艺界专家建议将此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相信,如果真的能搬上荧屏,真的花了像成人的优秀电视剧那样大的成本去改编制作儿童文学作品,能像《哈里 ·波特》电影那样投入大资金大制作,起的效果也会更大。那就是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而不是现在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儿童文学如何走市场道路?是不是与影视、卡通书等相关产品一起开发?您觉得儿童文学市场大吗?

  曾:儿童文学市场很大,可惜目前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无论传媒还是评论界,投入的力量都太小。市场就是这样,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来占领。外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了畅销书排行榜的推介,还改编成影视,把资源充分地共享与配置,这是非常成功的。我们至今没有借鉴,可能是还顾不上儿童文学吧。

  记:现在成人和儿童阅读出现合流趋势,成人也看小孩书,您觉得儿童文学的特征是否应该坚持?

  曾:当然应该坚持,否则就不叫儿童文学了。但是资源可以配置可以共享,这是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程度,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一条,爱孩子、爱生活不会变。这爱,需要学习,需要钻研,需要实践,需要批评帮助,总之,需要打磨和精耕细作的艺术。

  (策划:陈美华撰文: 吴真 《南方日报》 2003年2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2/11/content_722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