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文学:应直面苦难的缺失与手法的单调

    http://www.cReader.com 2001-10-10/10:29:04 王泉 光明日报  

  回眸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我们认为,其人文精神的衰落及表现手法的单调已经成了发展的桎梏。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化物质的迷恋,苦难的缺席,导致了儿童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衰落

   作为针对儿童的艺术形式,儿童文学应让儿童的智性溶解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与情感的变异与创造中,去理解周围的世界,阐释周围的世界,这才可能开拓儿童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们的心灵格外需要慰藉。但是这种慰藉绝不是一味地哄、捧,也不是仅仅夸大幸福、允诺光明,而是应当让儿童通过扩大视野,来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在感受他人他事中得到一种认同感和抚慰感。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而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中则很少苦难的描写。许多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成人作家没有真正蹲下来过,没有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没有从博大的视野中看到儿童生活中的苦难因素,没有意识到过多的幸福描写非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反而会让儿童失去诸如珍惜、诚实、进取、耐劳等优良品质。儿童文学中这种人文精神的衰落,只会有利于造就“垮掉的一代”。这不仅是值得注意的文学问题,也是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需要,而且关系到能否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表现苦难这一点上,安徒生童话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她给予人们的,是同情,是善良,是情感的升华。而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钻进了“贵族”的象牙塔内,表现出对苦难的遮蔽和漠视。相反,他们对物质现代化的迷恋,却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儿童的虚假繁荣意识。某童话作家就公然宣称:“保持轻度富裕是一种幸福”。这种享乐主义的思想致使他的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为中产者,他靠兜售它们,几乎一夜暴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何以心安理得地迷恋于物质的丰富,而不愿意去直面人生的坎坷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趋同于追求幸福的普遍的社会心理;二是迎合粗鄙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将自己的儿女视作心肝宝贝,于是,种种不切实际的幸福光环都笼罩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也乐于刻画他们幸福的成长经历,以使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耽于幸福的幻想里无法自拔。如果说新写实主义小说在“还原”与“除幻”方面给我们展示了生活原生态的话,那么,儿童文学中的粗鄙现实主义倾向则刚好相反,它表现为不敢直面儿童现实生活,醉心于制造虚假的成功与幸福,以满足儿童文学的市场需求。如果听任这种现象泛滥,必将导致儿童文学的畸形发展。

   欧阳修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儿童文学作家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忧患意识,要靠语言、形象、情节感染小读者,启迪他们纯洁的感情,拓展他们体验的领域。近年来,郁秀、秦文君、曹文轩等人的作品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坎坎坷坷,为儿童正确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提供了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文君今年出版的新著《天棠街3号》,小说中邪恶的“尻”对郎姓少年的胁迫,让成人也感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它提出了对早熟孩子要进行正确引导的问题。此外,一些作家的成人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也渗透了忧患意识,可供儿童文学作家参考。如王安忆的《忧伤的年代》、迟子建的《清水洗尘》、刘庆邦的《梅妞放羊》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儿童生活的一角。张平的《对面的女孩》(又名《红雪》)则着意于被损害的女学生张红英对于当代社会的反讽意义,昭示出教育的危机。

  儿童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而儿童文学的表现手法却较为单调,非但没有启迪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中国当代的一些儿童和童话作家在追逐游戏色彩的过程中,使用了太多的“油滑”,太多的成人世界的东西。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便是某童话作家的《子夜灯光》,作品写鲁西西卧室里的吸顶灯到子夜时分忽然自己亮起来,又在5分钟后自动关闭,鲁西西则在灯下梦见贪官受贿的事,后来得到验证。这种毫无根据、近乎荒诞的悬念一直在吊小读者的胃口,真不知它到底在耍什么把戏?今年《童话大王》7、8、9期连载的《金拇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炒股之类的成人活动充斥其中,真不知儿童能从中看出什么,得到什么。依笔者陋见,读这样的童话,真不如不看为好,因为里面除了异想天开,几乎毫无可信度。但就是这样的作品居然十分畅销,究其原因,无非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及儿童文学界和传媒的过分吹嘘所导致的家长的心理定势。

  此外,体裁发展的不均衡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发展中的弊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患了偏食症,他们被某类体裁捆住了手脚,于是乎童话迅猛发展,其他体裁如儿歌、童诗则严重滞后,品种的单一必然会导致儿童厌食症。实际上,儿歌和童诗以其简洁、通俗、明朗的语言给儿童以听觉上的冲击力,易记易读,十分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在这方面,圣野、任溶溶、刘饶民、柯岩等都创作过十分优秀的作品,深受广大儿童欢迎。而20世纪90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不屑于童诗、儿歌的创作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纵观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其苦难的缺席所产生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单调的手法所导致的对儿童情感的疏离,都是21世纪儿童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11010/2001101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