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小语年会论
潞城中心小学 虞岗
就像一位四年级孩子在她《读 < 小脚丫丫 > 有感》的文章中所说的:“虽然没有一个人,能记得自己躺在摇篮听到的儿歌,但是我们都从母亲和谐而温柔的低吟中,感受过它的美;都是从儿歌中开始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小小年纪有这样表述与认识,真不错。的确如她所说,诗歌,是祖国文化的命脉。许多有名望的人,早年都曾得益于诗歌的启蒙和陶冶,诗歌对他们日后的人生道路、治学修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以诗育人 ” 不光在于老师讲诗、孩子读诗,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写诗,培养他们保持对生活与自身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
正是基于上面的一点认识,我进行了现代儿童诗教学的探索。
一、打碎诗歌的“神圣”光环
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这句话也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决定打碎罩在诗上面的那一圈 “ 神圣 ” 的光环。
佛家理论对于我们来说也算玄奥不过,我们看《金刚经》《华严经》里面接引人时,开头所用的手法正是从最平常不过的地方入手的。《金刚经》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他这样说,就是要告诉我们佛理就如穿衣吃饭洗脚坐凳子一样平常而真实。要打破这一圈“神圣”的光环,就要从平常真实处下手。对于教学来说,其平常莫过于上课教学,真实莫过于课文。
第一次接引学生入诗国便是在三年级上《小露珠》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习题:
小露珠
。小青蛙看见了,说:“ 。 ” 小露珠 。小蟋蟀看见了,说:“ ”; 小露珠 。小青蛙看见了,说:“ 。 ”
口头完成填空后,我请孩子们将这些句子分行,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小露珠蹦到荷叶上,
小青蛙看见了,
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小露珠爬到草秆上,
小蟋蟀看见了,
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小露珠落到花朵上,
小蝴蝶看见,
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我请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完,我问他们:“读了这些话,你们有哪些想法,可以跟老师说说吗?”有孩子说:“有趣!”有孩子说:“它里面把小动物当人写了。”有孩子说:“这个样子像诗一样了。”机会出来!我见缝插针紧跟着他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诗!”孩子们听完显出欣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诗的创作如此平常、简单。而后,我就叫同学运用书中的句子也照样子写写,孩子们非常高兴,略为小试皆有所成。这种教法正合了袁枚所说的:“善取皆成佳句。”“求诗与书中。”接下来,我又借机介绍了一首小朋友的诗,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写诗并没有那么许多的规矩,不外乎他们所说的“有趣”、“当人写”、“分行”、“最好押押韵”如此而已。
从此,这些孩子们开始了童诗和儿歌的写作。当然,我们并非不知写诗歌并不是没有难处,诗用更为形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就是难点,而要达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清·袁枚)那就更难了。我在这里说创作诗歌容易,也是如《水浒传》中时迁盗甲赚金枪徐宁上梁山的手法,先易后难,一步一步引其深入,最后欲罢不能,就“入了伙”了。我先赚孩子们“入了伙”再说。
为此,当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我每周都至少给他们讲一首现代童诗或儿歌,和一次他们的诗作讲评,讲评中多以表扬、赞赏为主,不给他们施以框框条条,只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童稚的心灵去观察、去发现,用他们特有的思维去想象、去感受,用他们纯朴的语言去表达、去创作。逐渐地,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手脚也放开了,一个一个的惊喜让我兴奋不已。
二、打磨孩子们的“灵性”
曾经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情愿长时间地与电脑上的网友沟通,也不愿与父母亲热几分钟。他们的情感之河好像是干枯了似的,待人处世也少了那股子灵气,而多的是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浮躁。而诗的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拘格套,但抒性灵。”(明·袁宏道)“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明·焦 竑 )这里的性灵就是指细腻平和的情感。诗能平和人的感情,改变人的气质。孩子们的感情并不是真的干涸了,而是被其它急功近利的欲念覆盖了,就如久不用的明镜蒙上了灰尘,只要帮它拭去,就能显出明镜原有的灵光来,这就是要我们打磨孩子的“灵性”。要打磨孩子的“灵性”,先要打开孩子的情感之门,孩子们的情感之门不是一扇,我们准备的钥匙也不应是一把。但总的来说,我们的辅导活动应在“ 趣”字上站定脚跟,“真”字上下功夫。
激发灵性,我设计了一本《头脑风暴练习册》。
这个想法来自于一位叫余丛的网上诗人写的《诗歌练习册》其围绕一个物像进行一系列的想像与联想,用速写的方式再现一种事物的意境。我设计的第一个习题是《风》,我问风是什么?会干什么?孩子们说:“风是妈妈的手,它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风是爱看书的小娃娃,它不停地翻着我的书。”“春风是小剪刀,剪出了柳树的叶子。”“西北风是一群群小坏狼,把我的耳朵咬得痛痛的。”……这样无数次地形容,不要管他们所说的合不合理,只要情真就可以,总会有动人的句子出来沁人心脾。所谓“采诗如散赈,宁滥毋缺”(清·袁枚)这种风暴式的练习,容易激发起学生灵气,他们互相引导,互相比试,用美丽真切的诗句宣泄着自己的感受。可以想见, 他们在将美丽的诗句传达给我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幼小的灵魂也在经历着升华。
释放灵性,我开展富有诗意的活动。
我们当前的文化课授课地点一般是室内,空间的单一呆板,使得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这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所以我们设置的活动都应是有诗意的、浪漫的,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带一份诗心,到大自然与生活中去体验与观察。
比如开展的“秋天是怎样来的”的活动。孩子们到校外去观察他们兴奋极了,有的在田野里,有的在路边,有的在小河边进行观察。不一会儿他们带回诗句来了,他们说:“哗啦啦 / 清清的大河试了试嗓子 / 啊!秋天是唱着歌来的 / 沙沙沙 / 金黄的稻子在风中弯弯腰 / 啊!秋天是跳着舞来的 / 滴滴滴 / 满载瓜果的汽车在马路上奔跑 / 啊!秋天是开着汽车来的”
在“给冬天写封信”的活动中,孩子们把准备好的祝福语写在校园秋天的叶子上,他们一声声热情地邀请冬爷爷,希望冬爷爷来他家吃火锅,希望到爷爷的院子里去堆雪人。他们在“雨”的活动中,想象着雨滴是天上的娃娃在玩玻璃弹儿,感受到了雨中没人玩的运动器械的寂寞,也讲出了自己被雨锁在家里的心烦。一首首充两童趣、童真的小诗从他们心尖尖流出来,仅仅是因为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浪漫的主题。
捕捉灵性,我关注辅导诗歌的随机性及时性。
孩子常常 用他们 特有的新鲜角度,去看待每一刻来到他们身旁的人事物。他们从不倦怠,好象生命的每一刻都在进行探险一般,充满未知和意外的欣喜。正因为如此他们不经意的童言童语,不经意的微笑都可以变成一首诗,他们的想法做法很多是即兴的,我们要善于及时捕捉他们的这些灵光。
有一天,一位小朋友来告诉我说他家的梅花开了。我一想这还是农历九月份啊,怎么会开梅花呢?我说我不信。第二天那位小朋友从家里折了一枝来,看到上面的确已有好些花苞了。我忽然灵机一动,问他:你觉得这梅花的花苞像什么呢?他说:像一只只小眼睛。那梅花要眼睛干什么?他想了一想笑嘻嘻地说:它要看看春天有没有来。我动容地说:好啊!你说得真好!顺势问下去:梅花还像什么?他说:像一只只小耳朵。我问:梅花要小耳朵听什么?他想了好长时间没想出来,我知道,孩子心里并不是没想法,他没说出来只是觉得不成熟。于是,我说:你把这几句话先写下来,明天给我看。那天我刚到校,孩子已守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手里拿着一张纸。我拿过来看,上面写着。“ 花苞苞 /像一只只小耳朵/在枝条上竖着它在听冬爷爷的脚步声/有没有离开/花苞苞/像一只只小眼睛/在枝条上睁着/它在看春姐姐有没有到来 ”我看完,说:真是太好了,下一期《“小脚丫丫”诗刊》上我就把它登出来。他高兴极了。
三、打造多方位多层次的鼓励系统
让学生进行童诗写作,它在我校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的确让许多学生为之欣喜,一开始四十多位学生参加,后来增加到百来十个人,稿子像雪片似地和我飞来,那场面也让我这个发起者忙是忙心里却也着实高兴。
面对这状况,我也分析了一下。除了上述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写诗毕竟不像写作文,作文对于条理、结构、主题等等都有相当的讲究,而且动辄数百字、上千字,这些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从而磨灭掉那纯真可爱的天性。写诗则不同,在章法上我几乎不作要求,三两行也可以,不要那些铺垫、陈述的语言,只要写精彩的话,不要写与别人雷同的话,写出你自己的想象和发现 …… 而孩子们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正是写诗所必需的,也就成全了这批孩子。
但好景不长,才过三个月,就只剩下七八个写诗相对优秀的学生了。究其原因,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其多么有意义,多么有意思,经过多次重复后,过一段时间人的兴趣就会淡下来,甚至消失。做事虎头蛇尾没有长性是小孩子们的自然天性,这个我们无法指责,而要使孩子们某种有益的行为有效持续下去,唯有“保证使这种行为,能够获得足够的正面鼓励。如果一种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了,那就是说,正面鼓励的力量不足以维持那种行为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地进行下去了。”(美·丹尼尔斯)而且这种鼓励要来自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即时的,孩子所正想要的。
刚开始,我辅导的是本班学生,也就那么三四十个,当时我还可以给他讲讲课,随时辅导,及时鼓励,后来发展了其他班级的孩子就顾不来了。我反思了一下: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已无法满足孩子们要求鼓励的欲望。行为学家斯金纳估算过:“为了学好基础算数,平均一个孩子需要得到超过 5 万次的鼓励。”一看这样巨大的数字,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学习方面,老师不是唯一的鼓励力量的源泉了。所以,我得想法让更多人或事物来加入到这个鼓励的行列。
在二○○四年六月,我们班的“小脚丫丫”创刊了!当时我们把这个创刊号发到小作者和每个班级中,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小作者们拿着刊物,带回家去给自己的亲人看。其它班级的老师也会在空余时间,拿出来读读上面的诗作给本班的学生听。孩子人之间也争相传阅。我不知道孩子们就这刊物给了他们多少鼓励,程度有多深,而后来小诗人报名的越来越多,却让我不容质疑地相信,孩子们写诗极积性又回来了。就在我的同事们时不时对我说:你格童诗弄只真是蛮好格。这句话时,我的心里也甜甜的。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丹尼尔斯说的“意义不取决于行为本身,而是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这句话的含义。我和孩子们一起办的“小脚丫丫”刊物,把他们的作品登了上去,成全了他们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一种内趋力,也是一种号召力,最后也会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我们的孩子已经可以自行操作这个刊物,从编辑到发行的工作了,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也因为不容易,他们才从中得到了锻炼,并在锻炼中享受乐趣。
我们还进行每周一次的评选“最优秀小诗人及其作品”的活动。在每周星期一的“小脚丫丫”例会上进行表彰与发小奖品。“小脚丫丫”兴趣班开班。陆续选一些小作者的作品寄出发表。完善了诗社管理机构:诗社的职务进行了竞选,由社长、理事长、理事三级进行管理。近期我们正举行“‘小脚丫丫'以文会友主题活动”,其中有七个小活动。我们积极致力于“小脚丫丫”童诗社文化氛围的建设,相信这些活动都将为营造“小脚丫丫”童诗社文化涂上绚丽的一笔。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童诗教学探究下来,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还有一点阳光。在写诗的过程中,孩子们以儿童特有的眼光去关注生活,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美,通过他们的想象、他们的语言将这样的美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动互感的过程。不要怀疑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要以成人的、老学究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诗,不要以为作文写不好的孩子一定不会写出好诗,要给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尽情地抒发、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所做一这一切并不是想制造就多少个小诗人出来,只是想让他们体验一种经历,一种涤荡心灵的经历。就如两年前我指导四个孩子写长篇童话一样,我说:你们只是在经历,经历一个失败的过程。其中一位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说:“流淌的的河水不会感到厌倦,但我毕竟不是河水;闪烁的繁星不会感疲乏,但我毕竟不是繁星。我只想在这生活的广阔大海里,努力做一颗活生生的海星。”她的话令我很感动。
参考文献:
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
袁枚《随园诗话》昆仑出版社 2001 年 4 月
焦 竑《雅娱阁集序》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八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4 月
[ 美 ] 奥伯利· C. 丹尼尔斯《真情互动》新华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http://www.czedu.gov.cn/home/AttachedFiles/26360/905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