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华 (2003-11-30)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想像、描述的 “形象思维”,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特征是长于感受、感悟,但是短于理性分析。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拒斥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形象、具体、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
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朱自强,昨天在 “2003年华文教学国际论坛”发表这番讲话时,特别举了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课本的一首叫“春天”的儿童诗为例。这首诗如下:
“春天对冰雪说了什么?
冰雪那么听话,都化了。
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
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
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
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 ”
朱教授说,这是一首表现了生命渴望复苏,渴望发展,在春天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所作出的回应。不料,他看到北京出版的教案,却提出了 “春天到了,是真的有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吗?”以及“冰雪为什么会融化?”这么理性的问题,教案要让学生理解春天到了,是因为天气暖和,冰雪才融化,而不是真的有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
他说: “教案把这样一个能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文学课,变成理性的自然课,实在太可惜。”
他说,教师在教这样一首诗的时候,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人格和心灵的沟通。好好地朗诵它,并把学生带到春天的野外去。
朱教授说: “教师的素质很重要。教师是一位悉心照顾教室里一盆小花的教师。是一位轻轻打开窗户,把飞进课室的一只蝴蝶,放回蓝天的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才会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沟通。这种文学性的教育,这种感性的教育,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他说,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自从清末民初,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的儿童文学就取代了从前封建师塾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及《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
他对台湾现在盛行的读经教育,成效感到怀疑。
朱教授说,因为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教师必须掌握 “儿童文学方法”。
他说: “儿童文学是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它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伟大思想,这些应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汲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朱教授也批评了亚洲流行,具有功利主义的应试(应付考试)教育。他说: “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充实人生的感觉,而且传达错误的价值观。如果为了孩子一个非常飘渺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孩子今天的现在。当孩子失去了今天生活的充实感和幸福感的时候,‘未来'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他认为儿童文学在抵抗应试教育的过程中, “提供了尊重童年的权利,和张扬童年的价值这种特殊文学的样式。”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chinese/region/singapore/culture/singapore_culture30110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