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校园小说透视: 亮点频现成绩喜人 精品不够期待突破

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

www.booktide.com 2003-09-10

    文学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灵滋养是其它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每一代的青少年都需要文学营养,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学。尤其是近年,不只是专业作家,还有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校园文学的创作队伍,他们的作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校园生活,也引起更多读者的瞩目。  

     创作 亮点频现

    一般说来, “ 校园文学 ” 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方卫平认为,狭义的 “ 校园文学 ” 指由在校师生创作的主要反映校园生活、表达校园情思的各类文学作品;广义的 “ 校园文学 ” 则宽泛得多,凡是反映校园生活、或主要流行于校园的各类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校园文学,其作者也不限于师生这样特定的群体。而这当中,尤以校园小说反响最大。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校园小说创作十分活跃。从张之路、韩辉光、陈丹燕的短篇小说到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金曾豪的《青春口哨》等中、长篇小说,校园生活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的风格、手法和厚实的意蕴,使校园文学达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高度。力倡 “ 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塑造者 ” 的曹文轩和被誉为 “ 雕塑当代少儿群像高手 ” 的秦文君,在校园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写作活力。曹文轩的《草房子》、《红瓦》、《根鸟》等长篇,秦文君的校园少年群像系列小说,堪称上世纪 90 年代优秀的并具代表性的校园小说。除了 “ 南秦北曹 ” 外,《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林东的故事》、《第三军团》、《六年级大逃亡》同样成为校园文学的翘楚之作。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 “ 自画青春 ” 等系列作品的出现,青少年自身的文学写作趋势逐渐上升。从校园小说的传播看,最畅销的神话是由 16 岁的中学生郁秀创造的,其长篇《花季 · 雨季》的发行量已达 7 位数;一度最受中学生崇拜的写作偶像是 17 岁的韩寒;而大胆突破传统写作规范与空间的文本是 11 岁的小姑娘蒋方舟提供的《正在发育》。这些现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诸多新的信息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时期除了青少年的写作之外,作家的创作仍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杨红樱的《女生日记》、《五三班的 “ 坏小子 ” 》等系列作品,就是近年校园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亮点。  

    孩子本位是成功关键

    优秀的校园小说之所以受到以孩子为主体的读者的承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来感受现实生活,善于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述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真实故事。作家杨红樱的作品正是因此得到孩子们的认同。为了使创作更加贴近当下的校园生活,杨红樱辞去了一家文化公司策划总监的高薪职位,去学校体验生活,她说: “ 我尽管有做老师的经历,但那毕竟是在 20 年前,想写出贴近现实、真切反映当前儿童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状态的作品,必须跟他们零距离地接触。接触的过程,也是思索的过程。 ” 

    都市青春时尚写作成为目前校园文学创作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校园文学的时尚写作并不奇怪,它的出现与市场的发展相关,与都市少年的浪漫阅读需求紧密结合。杨红樱的写作就充满时尚感。从装帧设计上看,封面构图动感性强,还有精美可爱的附赠品。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许多时尚符号: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日本动漫明星 …… 有人认为时尚的本质在于流行,其实时尚的机制是一个从创新到流行,再到更高层次创新的动态过程,其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就是对常规的反叛。杨红樱谈到小说《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时说: “ 我在书中借助漂亮老师表达的,也正是一种非常规的、反传统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漂亮老师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中,无处不流露着自然率真的人生态度、平等对话的人际交往原则、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种在老派眼里不折不扣的另类观念,实际上很符合孩子们的自然天性。 ” 

    共同思考   校园小说的 后遗症

    今天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在校园文学的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表现。国外的教育学把教育分成几个阶段: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和后喻时代,最前是成人教育孩子,接着是成人和孩子相互教育,最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是孩子教育成人。《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中,也有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校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是否一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平等?沙惠的小说《好校长坏校长》里,师生之间的理想关系更加人性化、感性化,其中有小说主人公米粒儿作为教师的感受,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还有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这些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表现出来,引出了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两种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取舍。  

    《看上去很坏》是一部第一次把学校里的差生作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有学生把它称之为 “ 坏孩子的圣经 ” 。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中学生读者,在于它使用了第一人称 “ 我 ” ,作者对这些差生群体的描述,并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贯穿始终。小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一方面是中学生的阅读狂热,另一方面又让老师和家长们担心不满。《看上去很坏》的作者张荣本身就是一名年轻的中学教师,他熟悉校园生活,又能从理性的高度审视中学教育,小说的成功就在于能引发更多的思考。与靖云的《龌龊后清纯》记录的也是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一个持照的心理咨询师,他接触过很多年轻的初高中学生及其家长,他发现父母对孩子成长心理的把握容易跑偏,由于缺乏沟通,同样的事情仅仅因表达方式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作者希望本书能够让同龄人跟自己一起反思。  

    期盼校园小说新建树

    沙惠认为,校园小说表达了一种对于青春的怀恋,对于成长的关切。校园给人的印象都是青春的,而青春的状态都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因此校园小说也可以命名为成长小说,它表达一种青春期的困惑,成长中的感悟。除了教育学上的价值之外,校园小说更多去表现教师和学生,成人和孩子的心灵沟通,注重心与心的交流,用师生之间平等的、真实深刻的心灵撞击带给人震撼。她承认,目前达到这种水平的校园小说十分罕见,校园小说的创作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引起作家的关注。  

    专家认为,在目前成千上万的校园小说中,精品读物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作家素质不高,读物求大于供,而且一些青年作家有急于成名的思想,不愿意深入生活,满足于闭门造车。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多元媒体的诱惑力日益增大,校园小说如何吸引读者,也是作家和出版界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校园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是广大的在校学生,对他们来讲,选择看一部小说的首要前提是这部作品是否有趣味性,故事是否吸引人。方卫平认为,校园小说中最重要的问题,一是许多创作者与当代青少年和当代校园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膜,使得其作品得不到青少年读者的接受和认同。二是在艺术思考上,无法突破生活表层的限制而进入更内在、更深刻的思想层面,这使得作品普遍缺乏新意和深度,甚至被青少年读者认为是过于 “ 弱智 ” 。可以说, “ 生活 ” 和 “ 思想 ” 的双重苍白,是制约当今校园文学创作迈向新高的瓶颈。只有努力突破这些瓶颈,校园文学创作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艺术提升。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30910/200309100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