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激活课外阅读,解放语文教学

—— 浅谈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吕淑湘先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与其让孩子们机械地死记硬背,还不如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真正解放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多年的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激活课外阅读,解放语文教学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创境

    良好的氛围是兴趣产生的源泉,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每学期初,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使教室里书意浓浓:黑板上方空白的墙壁上我会张挂上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室后排一长条的空余地,我会排上一排书架,开学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自己拥有的书籍搬上书架,与大伙儿分享;教室两边空白的墙壁上,我也利用起来,设计两个专栏……此外我还利用自习课时间将孩子们带进电脑室,适当向孩子们传授学生一些现代信息技术 , 如在网上自如地查阅图书的能力。我相信在这种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孩子们更容易产生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的神圣感,从而自觉地捧书而读、找书而读。

二、 荐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他们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可见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熏陶、引路作用。由于现今读物的制作与出版、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纸质的、电子的以及网络上的读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而中年级孩子的分辨能力又比较低,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可见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少儿报刊、图书,以便根据孩子的口味有目的地推荐书籍。

    平时,我经常阅读一些讴歌历史伟人、时代英雄、普通劳动者美好精神品质的故事、散文、诗歌以及表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小品,普及科学知识、再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特写等,当我站在讲台上生动地讲述自己在阅读这些读物后的感受和收获时,总能见到孩子们眼中激动的火花,“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至理名言也总在课后孩子们争先阅读这些书籍中得以最完美的验证。

    为了孩子的课外阅读确有成效,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书籍确定下来,并订入教学计划。由于中年级的孩子比较天真,所以在推荐书籍时,我总尽量避免简单地说说书名、出处,而是每天挤出几分钟时间,恰到好处地说上三言两语,比如对文中精彩片段充满感情的朗读一下或作一下细致入微地分析等,从点入手,展现文章的精妙、神韵,使学生深感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

三、授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上并不明确,如有的凭兴趣找情节生动的地方走马观花,有的读了等于没读,根本没有留下一点儿印象。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课内教材为范,指导课外摘录

    许多学生课外摘录做得很起劲,作文及阅读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不会摘录。对于摘录,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从书刊、文件里头选择一部分写下来。说明摘录必须是学生对所想摘录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甚至归纳概括后的有选择地摘录,他得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绝不是“抄”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摘录,便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学生的摘录才不会变成没有消化的佳词丽句的集装箱。我时常在教完一课或一单元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片段进行品析、鉴赏,向孩子们展示好的标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某些词句表达得准确精妙,无可代替,然后再将这种标准迁移到课外,让孩子们自己摘录。在学生能熟练摘录后,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写摘评:让学生对所摘录的精彩片段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所摘录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摘录中出现的问题以加以指导。

2 、以课内教材为引,研讨课外读物

    "以课内教材为引,研讨课外读物"主要指以精读课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4课《李广射虎》中有一段对李广“疑虎——寻虎——射虎”的细节描写: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饿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教师便可扣住这一段,引导学生体会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反映着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面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的想的、说的、做的以及外貌和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然后要求学生去课外寻找类似的片段,试着品味人物之美。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不仅文辞优美、形象生动,而且谋篇布局也值得研究。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材中例举的大量的“总分式”段落也是值得推敲的。

四、展示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读书的热情。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会”、“两赛”、“两小家”,在这些舞台上,孩子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的累累硕果。

    所谓“两会”即故事会、小小艺术家表演会。“故事会”是孩子们从课外书籍中看来的精彩故事,要求孩子们脱稿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而谈,形式不限,可以单讲,可以多人讲。中年级孩子所喜欢的大多数是童话故事,所以我还经常要求孩子们配以表演,便变成了小小艺术家表演会了。

    所谓“两赛”即“朗诵比赛”、 “课外阅读笔记大比拼”。“朗诵比赛”即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孩子们朗读,看谁读得准确通畅,并辅以一定的问题考察记忆力、理解力、概括力等,如询问学生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课外阅读笔记大比拼”则经历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随时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分类摘编在笔记本上,辅以恰当的点评,空白处勾上漂亮的花边,点缀上可爱的卡通贴纸或自己设计构绘的画片。孩子们的阅读笔记本既有摘录又有点评还有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精彩纷呈,有时还真难以分出高下。

    所谓“两小家”,既“友谊小家庭”和“佳作家园”。所谓“友谊小家庭”即结合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开设“友谊小家庭”,让愿意合作的几个同学之间组成较为牢固的关系,时常合作,不断竞争,在一次次默契合作与无情较量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佳作家园”依赖于“友谊小家庭”,它以专栏的形式悬挂在教室右墙,每周由“友谊小家庭”轮流负责布置,既有课外阅读中收集的精彩片段,也有孩子们自己的的作品。这样使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起来,实现了课外阅读质的飞跃。

    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进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只要教师悉心引导,认真组织各项活动,读书必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这样学生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学中读,在读中学,不知不觉提高了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自然而然中消除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促使语文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http://www.cnyww.com/ajjs/ReadNews.asp?NewsID=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