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养“五情”,体现“五性”

来源: 淮河小学 贾宁 时间: 2005年4月26日13:35 作者:jks 

——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门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激发情趣、创设情境、抒发情感、培养情商、陶冶情操的的设计来体现语文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拓展性、活动性、探究性、修养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
【关键词】课外 阅读 设计
前言: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昵?曾有人言“取法于
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本文通过对“五情”的培养的设计,体现语文课外阅读的“五性”。
    一、激发情趣,体现趣味性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首先是依赖于他们的阅读兴趣的,而这种兴趣又是受自己的求知欲望、知识储备、阅读技能掌握情况和对阅读意义的了解等因素影响的。因此,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先做好:(1)介绍有趣的读物;(2)告诉阅读的意义;(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运用现代媒体;(6)提供展示舞台;(7)发挥榜样的作用。
    阅读兴趣应激发、培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此书,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让他们再找找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学生很可能就此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鲁迅的《少年闰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很可能就此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体现拓展性
    创设情境是向学生展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画面,这给学生创设了宽广的想象天地。在形象感受中,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渐渐地感受到作品所赋予的美,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思想。通过情感参与,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家庭作业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布置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课前布置阅读。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过《草船借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又如教过《景阳冈》,建议学生阅读《水浒传》,以了解更多的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在布置课外阅读时,抓住时机,结合教材的特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线,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就可以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三、抒发情感,体现活动性
    我们可以把读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课外阅读小组、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展览等。通过诸多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写读书笔记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在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可以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就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表达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再如,几个同学还可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阅读内容和心得,对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情商,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阅读,主要指围绕着一个主题,鲜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课外阅读这种形式来解决问题。这种阅读活动从问题出发,指向问题解决,使主题得以彰显,目的性非常明确。这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可以采用下步骤;
    (1)针对需要,选好主题;
    (2)紧扣主题,充分准备;
    (3)突出主题,开展活动;
    (4)总结评价,升华主题。
    适当布置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外主题阅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学生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理。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如让学生利用假期围绕“春节”这一主题,从“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年俗家趣”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孩子们最喜欢过年,有关春节的文化、习俗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写调查研究报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当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了。
    这种探索学习的方式,其基本活动过程表现为“参于问题分析探索”,其“问题”源于阅读,其“探索”基于阅读,其“解决”途径也是阅读,其实质在于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并发现知识而并非被动接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六年级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探究性阅读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陶冶情操,体现修养性
    莎士比亚曾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书籍的选择不可不慎。
小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辨别能力又较差,而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光有兴趣还不够,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1—6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也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我是什么》,可推荐《小水滴旅行记》;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教师除了自己向学生推介读物,还可以通过设读书角,教师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按校园环境的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种无声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读好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会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更好的提高素质教育,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而课外阅读的设计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牢记“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课外阅读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著,200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由纸卡片引发的作文及思考》,葛乃和,《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1月:
    4、《拓展语文教育新天地》,康希福,《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2期;
    5、《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类型》,彭慧、杨振婷,《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5期;
    6、《想学、爱学、会学》,程爱兰,《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5月;
    7、《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2001年9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www.bledu.net.cn/file/2005-4-26/2005426133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