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八章 --> 第一节 -->『案例2』
 
 

『案例2』

感觉统合失调与心理非良性发展之间的距离

崔效锋

  “豪是一个问题儿童!”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豪了,包括班主任、副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在内,提到豪,他们脸上都会露出教育的烦恼与无奈。校长也曾经多次接触过这个“特殊”的孩子,采取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但豪始终是软硬不吃,依然故我。
  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豪,其学习与行为可以用“糟糕”两个字来概括。作业想缴就缴,不愿做的话,任何“恐吓”或“诱惑”都没有效果,而且不缴的次数越来越多。对于自己喜欢的课,豪还是能够比较认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电脑课与绘画课;其它课则成了他自由表现的天地,安静的情况下就是看课外书,或者睡觉,否则就会在课堂上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声,甚至离开坐位,走到其它同学那儿说话或动别人的文具、书等,有时还会躺在教室的地板上自娱其乐,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
  豪没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好像已经习惯了他的特殊,当他在班级里到处走动时,很少同学因此而制止他,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与蔑视;课间休息时,豪也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时,耐不住寂寞的他会“死皮赖脸”的希望参与到别人的活动之中,但往往会别人拒绝,有时甚至会遭到个别同学暴力的制止。
  豪是问题儿童,但却没有很强的攻击性,这与其身体条件也有关系。豪比较瘦小,在老师和学校的纪律、规则保护下,他没有吃到过多的苦头;但是,他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却让老师们伤透了心,而且这种伤心、失望是完全可以从言语、表情、身体姿势上表现出来。老师没有权利拒绝任何一个儿童的学习要求,但是,当老师们穷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方法而效果渺渺时,老师们只能忍受他的存在。
  以上就是豪的学习、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情况,当然,这都是在学校中的表现。在家里,豪的行为“大同小异”,豪爱看书,爱打游戏机,当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完成作业而拿开所有他喜欢的东西时,豪还是可以做一点作业,但一会儿就坚持不住了,手上的文具、作业本,写字台等等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而且能够让他很快地沉溺其中。在教育管理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爸爸妈妈有时可以采用暴力来管制豪,而在学校,教师是不允许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来惩罚学生的。
  从以上豪的行为表现来看,他确实可以被称为“问题儿童”。如果我们希望帮助、矫正甚至改变一个孩子,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孩子的行为层面,忽略其显性行为背后隐藏的愿望和目的,那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豪不良行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豪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表现,挖掘他问题行为不断加剧的过程和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愿望,也才能采取有效的矫正策略,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经过比较细致全面的了解,我探讨了豪成长的轨迹,从而对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有了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豪的爸爸妈妈文化水平比较低,仅仅是小学毕业。豪还有两个姐姐,年龄上比豪大很多。豪是在爸爸妈妈四十多岁时才出生的,豪的到来为其爸爸妈妈带来了希望和欢乐,因为豪的爸爸妈妈都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因此,豪整个幼儿时期几乎都是在保护与溺爱的“甜蜜”中成长的,很多必要的生理训练都没有得以满足,直立行走之前的爬行被取消,因为爸爸妈妈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因此豪的四肢协调性发展不良,影响其前庭平衡的发展;过渡溺爱的教养方式使豪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相应的身体训练。这些都为豪的感觉统合失调埋下伏笔。幼儿园豪表现出比较过度的活泼与爱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也比较有限,然而这些都没有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直到进入小学,当面临大量的、系统性的学习内容时,豪的注意力缺陷才引起了家长的关注。当孩子由于没有高质量的完成作业而收到老师的批评时,爸爸通常倾向于暴力管教孩子,而妈妈则充当孩子的保护神,这种父母教育态度的严重差异对豪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让孩子丧失了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依赖性,豪的心中充满了迷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是错是对,不知道自己该相信父母之中的哪一个?!
  再后来,豪的生活中充满了失败与指责,这些批评与责骂既来自于失望的父母,也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是孩子的生理缺陷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老师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而缺乏对孩子不良行为产生之根源的思考;而同学们的眼光更多的与教师的评价保持一致:当豪总是在班级内受到老师批评时,同学们自然而然不会接纳和欢迎他。豪日渐孤立,甚至变得越来越孤僻,行为也发展的越来越怪异与无法理解。最终,老师和家长对豪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与期望,这种教育的麻木也深深地影响着豪的成长。他渴望受到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同学们的欢迎以及爸爸妈妈的支持、理解,这种内心强烈的愿望以更加极端的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现在的豪,一个众人眼中的另类者与破坏者。
  我们总是期望豪一夜之间出现顿悟,行为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当豪有多动行为时,我们认为时间和成长可以改变孩子。是的,孩子的多动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有所好转,然而由于早期的多动,孩子已经形成的很多不良行为和学习习惯却已经固着下来。多动没有了,但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却已经形成了,而且在不断左右着孩子的后续行为和未来发展,甚至左右着孩子人格的良性发展。因此,决定孩子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应该是其生存的环境。我们期望孩子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自己必须变化,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变化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氛围,变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方式,调整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信心。只有我们改变了孩子生存的环境,孩子的改变才有最终成为现实的可能。
  在这个个案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给我们教育者的启示。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生理上的缺陷,然而它却会严重左右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对感觉统合失调缺乏了解和认识,会让我们开始误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及心理需求,会阻碍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及时帮助和矫正孩子,我们会对孩子的注意力缺陷丧失耐心,会为孩子不断加重的问题行为深深绝望。我们开始批评孩子,开始挖苦、指责甚至惩罚孩子,开始不断挫败孩子的信心,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失败感和挫折感,让无助的孩子产生自暴自弃之感,让孩子的心理出现“畸形”的发展。小学生最信任和尊重的权威是教师,因此,我们教师对问题儿童的评价影响的不仅仅是问题儿童自己,还有班级内其它同学,同学们也会以同样的行为和评价方式对待这位“特殊”的孩子,会排斥、拒绝、孤立这位“特殊”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受欢迎的氛围中,孩子怎么会有改变自己的方法和勇气,怎么会出现我们期望中的“顿悟”?!
  这种生理上的缺陷,起初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课堂行为以及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接着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影响到孩子的信心和梦想,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在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之中,孩子的人格发展也最终出现了问题!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对孩子生理缺陷的浅薄认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具有清晰的认识,对这种生理缺陷进行及时的训练与矫正,也许现在摆在孩子面前的,是另外一条充满希望与憧憬的人生发展之路。
我们的题目是“感觉统合失调与心理非良性发展之间的距离”,左右距离的,其实就是我们教育者,我们教育者的能力和责任,决定着这种“距离”的大小!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