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与培育

一、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特点

移情是一种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幼儿时期的移情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几个特殊的阶段:

(一)婴儿期( 1 岁左右)的幼儿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比较笼统的,绝大多数是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出发。例如: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这是由于他们想起了自身的经历,甚至有的婴儿认为那个哭声就是自己发出的。同时,他们也仅仅对他人较强烈的情绪有反应。

(二) 2 ~ 3 岁的幼儿移情特征开始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向“对他人情感产生共鸣”过度。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责罚,他们会感到很难过;有些甚至还会以模仿他人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安慰。 但由于“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他们 识别、判断、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刺激或别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移情大多还保留在模仿阶段。

(三) 3 ~ 4 岁的孩子 开始走出自我中心,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更强, 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人,获得满足。 如,通过经验积累和良好教育,孩子能理解爸爸妈妈很辛苦,并做出给大人到水、帮大人做事等举动。同时,开始跳脱自己的经验与体验,主动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做出一定的情绪反应。

(四) 5 ~ 6 岁幼儿移情反应已经相当复杂,开始理解人在不同情景下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开始注意到即使同一情景之下,不同的人也会有大不相同的感受;以及理解角色地位和经验背景对个体情感的影响等。如:小朋友受伤,他们不仅能体会到同伴的伤痛,还能感受到同伴将要面对的窘迫和困苦:也能理解大人受伤和小朋友受伤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双向移情

健康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要达到这种平等和相通,双向移情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和幼儿之间双向移情的必要性在哪里?怎样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移情培育”?

(一)双向移情必要性

中国是传统性较强的国家,几千年承袭下来的儒家思想,使我们在情感关系上始终把成人放得很高。成人往往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子,自己的情绪波动绝不能让孩子发现,要不露声色、把自己的情感掩藏起来;而孩子受此影响,也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家长。时间一长,成人和孩子间的情感就会产生一条代沟,最终导致孩子和成人相互不理解,师生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罢,都无法达到和谐、平等;甚至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反观健康积极的师生情感关系,老师和孩子是朋友,平等相待;老师遇到问题,主动和孩子交流,告诉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这样一来,既能让孩子了解别人,也告诉了孩子怎样让他人了解自己。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移情经验不足,观察、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方式方法还有缺陷。老师应该站在理解、帮助幼儿的角度,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移情技能,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为孩子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移情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点

1 .教师移情在前

面对孩子的任何表现和情绪,都应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而后,再根据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和适当的引导,以免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造成师生情感产生更大的鸿沟。

2 .师生间情感的相互倾诉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能向教育对象适当地表达情感,如:一些小捣蛋让老师头疼不已。这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告诉他们:“老师现在很生气,因为有些小朋友的做法很让老师失望、伤心!你们说该怎么办?” 孩子在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后,也就 能理解 老师的行为和动机,为增进师生的情感奠定好的基础。

老师还要做孩子情绪的聆听者,认真、耐心地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认可了、重视了,自信心会增强;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移情技能的获得。

情感的相互倾诉能让孩子明白:即使你是在困难时或烦恼时,也都会得到理解和帮助,走出困境。

3 .引导孩子欣赏、判断别人的情感表现,对情绪的多面性有充分的了解

生活中,有意识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故事图书、动画片中的人物表情和身体动作等,结合故事的情景判断人物的内心感受,了解其当时的情感体验,逐渐理解不同情景下人们会有不同感受。

根据不同的生活事件,引导幼儿描绘自己在该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希望得到他人怎样的关注、理解……从分析自己来判断别人此时内心的情感体验。如:被小伙伴拒绝后的心情如何,此时最希望别人为你做什么。然后,尝试着推及他人,让孩子想像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实现对他人的移情。

4 .引导幼儿理解和合理运用情绪表达的词汇,引起对方移情

教师有必要让孩子学会理解有关情感的词汇,如“高兴”、“愉快”、“乐滋滋”、“伤心”、“悲哀”、“讨厌”、“喜欢 等,并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合理运用它们,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引起对方的移情。

5 .通过情绪分析,了解移情的复杂性

将要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注意到角色地位和经验背景对个体情感的影响,即使同一情景之下,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同样是摔跤,有的小朋友会号啕大哭,有的只是流眼泪,有的则可能默不做声……那么,他们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安慰,而忘记对方究竟需要什么。

三、培育幼儿移情能力的活动

对孩子进行移情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他人,产生移情;追忆已有的生活经历,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分析判断他人的外在行为、表情等,感知对方的情感,等等。以下的几个活动,就分别采取或是综合了这几种方式,对幼儿实施的移情能力培养的案例 。

 

[ 案例四 ] 培育幼儿移情能力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 朋友病了

 

活动内容

利用某个幼儿生病(长时间不能上幼儿园)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朋友没来,他怎么了?”探究并了解原因,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运用自身经验,对生病的同伴产生移情,从而学会安慰、帮助病中同伴。

活动过程

1 、教师先录下病儿的话,在大家发现该幼儿没来园是,揭晓答案,并放录音给其他幼儿听,引起幼儿对病儿的移情。

2 、通过回答:“如果你是现在的他(病儿)——‘最想看见谁?'

‘最想吃什么?'

‘最害怕什么?'……”

3 、讨论: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

4 、以小组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行为化。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没有孩子即时体验的环节,孩子们产生移情是建立在回忆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然而,因为“生病”事件本身在孩子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性,所以孩子们还是能象我们最开始预计的那样对同伴产生移情。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引导孩子通过追忆的方式“移情”,不能选择生活中一般的、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

 

 

活动二: 盲人的生活

 

活动内容

蒙住幼儿的眼睛,让幼儿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做到的事。使他们对盲人的处境有实质性的体验,从而产生移情,进而对弱式人群给予关注,并愿意施与力所能及的帮助。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眼,听教师的口令行动:拿口杯、上自己座位、取玩具……

2 、激发另一幼儿上前帮助。

3 、交换角色。

4 、提问“为什么想帮朋友?”“你还见过什么人有一样的困难?”“你们想怎么做?为什么?”

5 、条件允许,组织幼儿上福利院问候。

教学反思

先蒙住眼的幼儿,在第二次重复活动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对同伴的帮助更积极、更周到。从这一点来看,要让孩子产生移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感受对方,就要先去了解对方。幼儿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所以先体验,能加速孩子的移情反应。

 

活动三: 比赛输了

 

活动内容

生活中,幼儿常常会在比赛输了的情况下,抱怨同伴。被抱怨的人要不就是非常惭愧、要不就生气,班级的氛围也受到影响。

教师据此,设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先完成为胜,胜利者可以得到奖品。每种比赛的内容不同,体育技能、生活技能、绘画技能、记忆能力……幼儿各有所长,几次下来,抱怨过别人的幼儿也会遭到同伴的抱怨。

老师再从移情的角度引导,让幼儿通过‘被抱怨'和‘抱怨他人'的真实体验,明白: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想,说伤害别人的话只能使情况更糟。

活动过程

1 、组织比赛,过程中对幼儿相互之间发生的抱怨、口角……现象,只观察、不评价。

2 、各种内容的比赛结束后,请几个情绪表现突出的幼儿谈自己的感受。

采访对象:抱怨别人的幼儿;

被同伴抱怨并且很沮丧的幼儿;

被同伴抱怨后,很生气的幼儿;

想抱怨同伴,但没有说出口的幼儿;

被同伴抱怨,在另一比赛中又去抱怨同伴的幼儿;

……

3 、引导幼儿思考:“是不是每次比赛都赢?”“抱怨同伴后快乐吗?如果你是他会怎么想?”“小朋友为什么骂你?被骂时候的感觉是什么?” “被小朋友抱怨和抱怨小朋友两种感觉一样吗?喜欢这两种感觉吗?”“下次怎么做才能赢?”

4 、再选择一个游戏,玩一次。感受移情后,集体的氛围。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预设目标是要孩子体验同伴的感受,对此我感觉有点困难。首先,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输;其次,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立刻从生气、抱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去主动感受别人的难过。在中班和大班,我都做过尝试,发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或者说自控能力强些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的移情能力要高一些。由此,我认识到,不能单一地判断儿童移情水平的高低,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自控力、年龄等因素。

 

活动四: 好吃的糖

活动内容

大班和小班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共同玩耍,看到高处挂有糖果,大班和小班的幼儿都拿不到。充分体验失望后,老师再领着他们到另一个地方,也挂有糖果,比刚才的矮,小班拿不到,大班却能拿到。

此时,教师引导大班的孩子通过对自身感受的追忆,对弟弟妹妹产生移情,而愿意主动帮助比自己小的伙伴。对他人实施帮助,移情是行为产生的前提。所以要充分运用移情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增进幼儿的情感。

活动过程

1 、老师带大班和小班的孩子来到花园,树上有好多糖果,但他们想尽办法也拿不到。都很失望。

2 、大家继续游园,发现另一处的糖果挂的矮,大班吃到了、满足了。教师引导大班幼儿观察小班的表情、体会弟弟妹妹的困难。

3 、问:“他们怎么了?”“你怎么知道的?”“你有过和他们一样的心情吗?”“你想怎么做?”

4 、引导大班的孩子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产生对小班弟弟妹妹的移情,进而愿意主动给小的伙伴给予帮助。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大班孩子是移情的主要培养对象。我在做这次活动的时候,发觉不能忽视小班孩子在活动中的移情发展。因为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小班的孩子还出主意,让大孩子抱着去拿高处的糖。

这个意料之外的环节,告诉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混龄班,两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要考虑移情培养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