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您现在的位置是:Skip Navigation Links首页 > > 《歌唱艺术欣赏》教学指导
    《歌唱艺术欣赏》教学指导

    一、教学理念的确立

    1、新课标理念

    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⑷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⑸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⑹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⑺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⑻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2、唱法及文化、风格、审美等介绍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

    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扩大效果,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渲染气氛,用各异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器伴奏,集说唱于一体的演唱艺术。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有轻柔自然的;有高亢强劲的;有民谣风格的;有摇滚乐式的;有说唱叙事式的;有队列进行曲式的;有艺术歌曲形式的。是全世界性、目前还在不断的相互交融发展、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3、课型的介绍

    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音乐生活和时代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起“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结合,让学生真正走进歌唱、感悟歌唱、理解歌唱,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通俗歌曲。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通俗歌曲,却不能正确地理解、评价通俗歌曲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三种唱法开展音乐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潜能。也通过歌唱、欣赏引导学生正视歌唱艺术中的美声、民族唱法,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歌唱艺术 。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

    1、利用课本内的歌曲材料

    2、教师自选教材应该注重作品的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

    经典性就是代表性。教师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入课堂,避免重复且面面俱到,还可以推荐一些风格近似的作品供学生业余时间欣赏、研究。总之,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满载而归”。
    时代性应该体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因为音乐作品总反映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认识现在”是现代人“与时俱进”的情感体现。交响诗《百年沧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就在于这些作品符合当代人现实的情感。

    教师选择能充分展示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的教材,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材中,也应该选择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的,尤其是能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精品之作。

    3、这节课的教材选择特点

    ⑴本课为自选教材。歌曲《我爱你,中国》

    这首歌就是中国1979年拍摄的影片《海外赤子》的歌曲《我爱你中国》。七十年代末,随着电影《海外赤子》的播映,叶佩英演唱的插曲《我爱你,中国》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这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海外赤子,将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倾注在深情的歌声中,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这首歌曲体现了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色。

    ⑵欣赏:用三种唱法唱《同一首歌》

    4、教学重点、难点

    三种唱法在演唱风格中的异同。

    四、教学目标的设立

    情感、态度、价值观

    a、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歌唱艺术中的三种唱法,以及三种唱法的不同歌唱方法。

    b、过程与方法:通过唱、听、说来了解三种唱法的不同演唱方法、方式,总结其风格。

    c、情感目标:正确地理解、评价通俗歌曲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歌唱、欣赏引导学生正视歌唱艺术中的美声、民族唱法,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歌唱艺术 。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谈”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三种唱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三种唱法,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三种唱法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三种唱法欣赏的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种唱法的音乐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