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您现在的位置是:Skip Navigation Links首页 > 理论学习 > 第四讲 > 第四节 歌唱咬字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歌唱咬字的基本规律

问题导入:咬字和吐字是歌唱语言的发声过程,是歌唱语言得以规范的基础,在歌唱中我们应该如何咬字和吐字?有哪些科学的方法、技巧可以运用呢?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包括作品的创作和演唱)与语言声音韵有密切的关系。重视并要求语言的声韵,使之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基本美学思想,即歌唱首先是表达语言的艺术。

在中小学的歌唱教学实践中,学生们接触到的是要求用汉语演唱的歌曲。汉语声韵与音乐的关系,从音韵的声、韵、调三要素来看,其中字音的声母、韵母多与声乐演唱的吐字有关,字调则常常与歌曲的行腔关系较密切,但它们往往又是混同在一起的。因为字音的声韵、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我国历来的唱曲家(包括戏曲、曲艺、歌曲演员)都很重视吐字的问题。如宋代张炎(1248—?)所撰《词源》一书的《讴曲旨要》中,就提出“腔平字侧莫参商,先湎道字后还腔”的要求。又如南宋后期人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中所录宋代唱赚艺术人组织“遏云社”所写定的《遏云要诀》中说:“夫唱赚一家,古谓之道赚。腔必真,字必正。欲有墩、亢、掣、拽之殊,字有唇、喉、齿、舌之异;抑分轻清重浊之声,必别合口半合之字。”这些都明白地说到字音与歌曲腔调的关系和在演唱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是后来歌唱中所说的“字正腔圆”、“以字行腔”等的要求。因为歌唱艺术是语言音乐紧密联系着的,演唱者就是要通过歌唱,把词、曲一体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感情内含表达出来。因此,在演唱时,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把字、词唱得清楚,这样才能使听者明白你所唱的内容是什么,再进一步欣赏体会其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从中得到艺术品的感受。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歌唱用气(气息的控制)、发声上下工夫外,对语言,尤其是字音(词义是通过字音来体现的)也同样地要下功夫,这工夫的第一关就是吐字清晰。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活动家李渔,在他所著《闲情偶寄》一书的“演习部”中说道:“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品;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了……。”这是他从几十年戏曲活动的实际经验中得出的一个结论。由此可见吐字之与唱曲的重要性。这是唱曲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须经严格训练和长期的锻炼。

在我国传统的戏曲中有一套唱曲的“口法”,内容大致包含有:正五音、准四呼,辨明四声、阴阳,进一步还要分辨字音的头、腹、尾以及出字、归韵、收声等歌唱的方法技巧等。这些“口法”的要求都属于吐字、行腔的范围。本节主要讲述吐字中关于头、腹、尾和与此相关的出字、归韵、收声的基本知识。

一、字音的头、腹、尾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汉字一般地说就是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依据发音的动作分析,还能再细分一至四个音素。如“牛”字是含有n—i—o—u四个音素。这四个音素按辅音、元音的发音及它们的拼合关系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相应地给以不同的名称。第一个位置是辅音声母(或者是零声母),第二个位置是介音(又称韵头),第三个位置是主要元音(又称韵腹),第四个位置是尾音(又称韵尾)。这样,我们对汉字语音的头、腹、尾的认辨就容易了。现以普通话例,列一个声、韵与头、腹、尾的关系表如下:

普通话字音的声、韵与头、腹、尾关系表: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介音

主要元音

尾音

字头

字腹

字尾

 

i

 

阴平

 

a

n

阴平

乐音

ü

e

 

去声

m

 

o

 

阳平

i

 

a

i

阳平

x

i

a

 

去声

i

o

u

上声

k

u

a

     ng

阳平

从上表所示各项,再结合例字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包含有头、腹、尾三部分,而是有各种不同情况:

1、有些字,如“衣”、“乌”等,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必须是主要元音(韵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汉字的字音必须要有主要元音,它是一个音节中响亮的中心音。

2、包含有两个音素的字,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1)有主要元音和尾音而无辅音声母和介音,如“安”字。

(2)有介音和主要元音而无辅音声母和尾音,如“乐”字。

(3)有辅音声母和主要元音而无介音和尾音,如“模”字。

3、包含有三个音素的字,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有辅音声母,主要元音和尾音,而无介音,如“来”字。

(2)有辅音、介音和主要元音而无尾音,如“下”字。

4、包括有四个音素的则是辅音,介音,主要元音,尾音都具备,如“狂”字。从上表所示,还可以看出,所谓头、腹、尾,可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字头、字腹、字尾;一种是韵头、韵腹、韵尾。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字头,字头可以只是辅音声母,如“模”字,也可以是辅音声母加介音,如“下”字。所谓介音,就是介于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元音(即韵头)。在普通话中,只有(i)[i](u)[u][ü][y]三个高元音可作介音。其他两项;即字腹和韵腹,它们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字音的尾音。但要注意,在普通话中,能作为尾音的只有高元音(i)[i] (u)[u]和鼻韵母的(n)[n]、(ng)[ŋ]四个音素,以鼻韵母作为尾音的称为辅音尾;以高元音作尾音的称为元音韵尾。附带说明一下,如“早”字,在汉语拼音中标作(zǎo)。但其韵母实际的发声是从(a)滑动到(u),之所以不标作(zau),是为了在书写时避免(u)和(n)容易相混,在国际音际中则标作[tsau]。

关于字音头、腹、尾的说法,早在明代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在此书的“收音问答”一节中说:“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沈宠绥是一位对声韵很有研究的戏曲理论家,他能从唱曲的实践中体会出歌唱与字音的关系,提出了头、腹、尾的三音切法,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创见。(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即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我国传统的度曲方法,都沿用字头、字用、字尾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它应用于出字、归韵、收音的技巧要求,而成为歌唱教学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个方面。

二、出字、归韵、收声

出字,指唱曲时要注意字头的发音。字头往往是辅音声母,有时是声母加介音,它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要掌握准确,要出音有力,不可含糊,要能立得住。戏曲、曲艺界所说的“口劲”、“喷口”也就是说的对出字的发音要求。

归韵,指唱曲时对字腹、字尾在发音上的处理。字腹都有是主要元音,是字音的中心部分,要唱得响亮而圆润, 即所谓的“字正音圆”。字正首先要注意如何出字,音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发韵母的元音。唱者要善于掌握各种不同元音的舌位(高、低、前、后)、共鸣点、口腔的开合度,使之与声母一道发出饱满、响亮,而音色又不同的声音。

十三辙中的“怀来”、“灰堆”、“遥条”、“由求”四辙的韵母是主要元音加尾音[i]或[u];“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四辙的韵母是主要元音加尾音[n]或[ŋ]。在唱到以上八个辙口的字音时,除了要注意把主要元音唱好外,还要在归韵时把尾音交待清楚,而且还要做到使整个韵母(复韵母)的口形、舌位、用力点的变化,音与音之间的过渡推移清楚自然。

收声,专指有韵尾的字,要求唱时将尾音交待清楚。特别是在腔多字少的拖腔中或在句子的重要字眼上和押韵之处,要送到收足。如唱到“来”字,应注意将(ai)、(i)送到,唱到“阳”字,应将(iang)的(ng)收足。在上一段归韵部分已经说了,这是因为舞台演出的唱念(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处理)和日常生活的对话,还不完全一样,故在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口法里,比较讲究收声的问题。

总之,对于吐字,是要求把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掌握准确。做到口齿清楚。字音中各音素之间的连接变化、过渡推移要自然而不露痕迹,同时还要注意与腔调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字和腔浑然一体。这样就能做到字正腔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