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5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总的来讲,教师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师评价方案,以结合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公开课的方式来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意见。学校或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还可通过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观察教师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总之,这些意见和信息通常应与教师自评的结果一起作为全面分析教师状况的依据。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这些资料和证据包括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收集有关教师在教学和素质发展优势方面的资料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校方的认可,并提供证据证实;同样,收集教师在教学和素质发展不足方面的有关资料也很重要,它能帮助教师确定发展基线,进而考查教师在下一段努力后是否取得进展。在收集各种类型资料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访谈、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多种方法。在掌握了大量关于教师发展优势与不足的资料和证据后,应对教师教学和素质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做出客观的概括性描述。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因此对于分析的结果,不能停留在简单奖惩或评优的处理上,而应帮助教师以开放、坦荡的胸怀勇于面对评价的结果,和教师一起讨论并确定教师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应包括:

  (1)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教师改进的要点;

  {2)确定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

  (3)描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

  此外,在改进计划的制定中,应考虑发挥教师发展的优势,利用迁移的原理,或者激励的方式,改善其不足。这就需要制定改进计划时,认真分析教师的个人特点,同样遵循因材施教和指导的原则,在尊重教师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和教师一起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了解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共同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并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和个人素养的整体发展。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重在信任和激发教师追求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倡导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民主、开放、上进和支持的评价氛围中,通过教师之间的同事评价和教师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

  5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纲要》明确提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成为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和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首先,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通常会带来压力,压力会促使被评价者进行反思;当评价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自评带给被评价者的压力则变得具有建设性。这将有助于教师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高。其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这一转变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即教师不再是以消极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技术人员的角色来按照程序复制或照套那些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此外,通过自评,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不但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的过程,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全面掌握信息,客观分析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对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

  但教师自评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教师自评的客观性如何,毕竟那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与报告;人都有追求社会期许的本能,如何避免教师自评步入“报喜不报忧”的误区等等。因此,针对教师自评的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尤其帮助教师理解自评对其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自评工作的重视,以及科学进行教师自评的原则与工作程序。建议在实施教师自评前,应在教师中进行调查或访谈,了解教师对自评的困惑和疑虑,并以慎重求实的态度和双向沟通的方式加以解决,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自评。会议整个过程要富有透明度,面向全体教师进。建议还可请教师参与教师自评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共同商讨中建立共识;并建议教师自评工作尽快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为保障将有助于教师顾虑的消除。总之,通过宣传和身体力行,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出健康的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包括如何理解自评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式并进行有效执行等,同时注意帮助教师避免在自评中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因担心评价的后果而弱化或粉饰自己不足的方面。这是教师自评的大忌。教师自评主要是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是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胸襟坦荡、勇于面对不足,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并通过认真思考提出改进意见。二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教师在面对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因谦虚而给了自己较低的评价,造成不公正的结果。这时需要帮助教师学会肯定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这同样需要坦荡的胸襟。同时,建议评价标准尽可能用清晰、客观、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将有助于减少上述两种错误倾向的发生。可见,评价作为一种技术,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通常是对以往工作表现和业绩的评价,是一种针对过去的评价,对教师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此外,简单地以奖惩来处理教师自评的结果,容易使教师因追求功利的目标而影响自评的客观性。自评关注的是教师公正、客观的参与,只有在这样的参与中,教师的反思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自评才能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评价方法。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将教师自评的结果与奖惩挂钩,而着重于与教师未来发展的联系,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职业习惯化的原因,往往会使一些教师在最初进行自评的时候难以看到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中的“盲点”。与他评相结合,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帮助教师发现被定势和习惯掩盖的问题。当然,教师需要有坦荡的胸襟,能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种自评和他评信息相互印证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但还需注意一点,即评价结果反馈时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如遵守保密性原则,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人际矛盾,影响评价的效果。

  5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但在教育现实中,推行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引起了一些担忧。首先学生、家长是否能讲真话。由于教师拥有对学生行使奖惩的权利,再加上传统思想中“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所以一些学生和家长则因担心评价引起的不良后果而不敢讲真话,尤其是面对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其次,学生、家长的评价是否客观。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对教师了解的有限性,都会使教师和校方对二者评价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更有一些教师担忧那些“刺头”家长和学生会借此发泄不满,攻击教师,提出不合理的看法。

  面对这些担忧,建议在推行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以下一些原则。

  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首先要相信学生和家长都是友好的且有能力的,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引导下,以一种诚恳、开放、民主的态度,将这些信任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和家长,从而引导学生、家长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

  一方面要信任学生和家长,使其敢讲真话、敢讲实话;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结果,要分析地看待。首先,教师要端正心态,勇于面对问题,不要纠缠于结果的公平性等问题中,而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学生、家长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那些深层次的需要,以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否给予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机会,学生、家长对于教师的判断和评价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意见随时都有可能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与其这样,不如以坦诚的态度,通过参与教师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家长的意见引向促进教师提高这样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向,在良性循环中不断促进教师、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校更应珍惜这样一种与学生、家长直接沟通的机会,在相互了解中达到互相理解、澄清误会和解决问题的效果。相信,学校和教师将因此赢得更多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尊重、支持和信任,从而将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校方将如何对待学生、家长的评价结果,也是教师对此项工作有所顾虑的原因之一。作为校方,应以公允的态度处理这些评价结果,尤其在面对学生、家长的意见或不满时,不可以简单地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讨好学生和家长,更不可以出于维护教师或校方的利益而生硬地拒绝学生、家长的意见。校方应从多方获取信息,包括教师的自评,再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给教师解释、申诉的机会,不要草率地下结论。这时,校方重在架起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重在促成问题的解决,重在促成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官”“裁判”,这才是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真正目的。

  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评价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能力。由于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在我国还是较为新鲜的事物,所以有必要在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之前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引导,如帮助学生、家长了解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熟悉评价的过程和程序,以及如何使用评价工具或技术等等。否则,容易在放任'自流中降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或使评价流于形式。例如,“家长开放日”,原本是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架起家校协同教育桥梁的机会,但因缺乏必要的引导,往往会成为家长挑刺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就家长如何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并关注和评价学校、教师的哪些方面加以引导的话,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下面是一则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引导家长如何参与“家长开放日”评课活动的实例。

  亲爱的家长,欢迎您参加我校“家长开放日”的评课活动,相信这将是一次我们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增强了解的机会。希望借此机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同时架起我们协同教育的桥梁,共同为孩子创造出健康成长的家校环境。

  5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采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因此,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

  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的转移”和变化。

  这些改变从另一个侧面再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信对于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