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七章 课程资源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6.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课程资 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 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

  大致说来,广大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 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

  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 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书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 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课程要素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黄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

  因此,当务之急,—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于,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闲各种课程资源,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尤其如此。

  77.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同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惟—的课程资源,甚至就是课程本身,所以在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联想到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这是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特别是像我们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一情况就显得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此外,正如许多研究结果所表明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他们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他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和自卑感,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管理上不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而是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主,并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宇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所处的当地社会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它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利用当地的或者实际现场的知识、经验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认识论环境和活动空间,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这种知识和认识方式的多样性,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使多样性的知识成为提高认识能力的途径,从学生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样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各种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一环境之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从而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厂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这些乡土知识和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而不是由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们提供的。所以,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组织与安排,应该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完成。就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换句话说,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大多数地方课程不能像国家课程那样编写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至于校本课程则应该完全是学校教师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尤其是,以经济利益的驱动为特点、以开发校本课程的名义向学生摊派教材的情况,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坚决杜绝。

  7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2001年8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及审查委员会数次审查,共有40家出版社出版的涉及20个课程门类的49种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获得审查通过。从这些新教材的总体设计情况来看,都能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串、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 学生申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第三,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四,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新教材更多地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资源,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绝不能简单地当做教条来教。

  第五,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新教材试图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反映在课题和内容的设计上,从而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79.怎样筛选课程资源?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 苎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开发课人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只有通过 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比如,学校教育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本领,那么它就必须对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做出恰当的判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其二,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

  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80.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 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受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是各门功课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该备有从不同层次介绍同一主题的资料。同样向学生布置分组作业,也应因组制宜,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指定他们去完成。各种练习材料,其具体的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非常重要,因为重复练习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智力生活的敏感性。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厂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以及有些什么其他学以致用的机会,则恐怕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远离生活而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将这些技能做一番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于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至于态度、兴趣和接受能力等,虽然也有通则,但这方面的研究很难提供有益的通用标准素质清单。所以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作为课程组织成分之一的素质标准。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它们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书观烽、研讨、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