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八章 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第五节 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89.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新课程付诸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课程实施者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原有的课程会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由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实验的效果产生影响,课程也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递减或“缩水”,甚至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生与递减并存的过程。如何尽可能地促进新课程在各个环节和层面的有效落实,如何激励和帮助课程实施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如何保证理论的课程和理想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成为现实和实施的课程,如何尽力避免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课程衰减,是参与课程改革各方面人员的共同责任。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育部有关决策部门,还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制者与研究者以及各个实验区的有关人员:都非常关注新课程的实施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来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实,尽可能促进课程实施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减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衰减。

  首先,就课程建构本身而言,整个课程建设工作吸引了代表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大量调研和充分了解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和专家、基层与社会三层公开审核等程序,并充分考虑了课程实施的各方面要求和需要,通过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方式确定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应该看到,这为课程的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其次,进行了各方面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建构的课程成为实际的课程,还要经历管理者、实施者等多个环节。各级教育行政官员和教研人员如何组织培训,教师如何理解新课程,直接关系课程的落实效果。为此,必须从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方案与评估、课程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及教材等方面下功夫,保证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走样,不出现递减。

  (一)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包括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的集中培训、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教师培训、教育部组织各大学中心和各地教研人员开展的培训以及今后各个实验区直接定期进行的教师培训工作等,通过培训方式的研究和积极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材料的制作等途径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先期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培训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合格教师。

  (二)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各地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吸纳多方人员,通过科学研究,制订适宜的课程实验方案,并确立随时调控和不断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落实。

  (三)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包括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宣传和导向支持及实验研究和指导支持等,为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学生进行新课程实验形成积极的激励作用,避免外部因素的消极影响。

  (四)把好教材关,建立教材编写、出版的科学机制,保证编写的教材不走样,不在教材环节上出现课程基本理念的衰减现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严格教材编写人员的资格制度,建立科学、严格的教材审查制度和使用制度,要求教材本身正确反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力争有所延伸和突破等。

  当然,仅仅有外部的支持并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包括教师和儿童本身也在防止课程的衰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施环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真实的互动中,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课程理念的有效实现。这尤其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自身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应该承认,在课程改革这一整体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都可能造成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衰减。因此,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通盘考虑和通力合作,特别是发挥所有投身新课程的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课程的有效落实才能成为现实。

附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团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实验阶段的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推广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此,教育部决定对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前期评估。本次坪估的目的旨在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协助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鉴于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刚刚展开,本次评估的重点放在实验区课程改革工作的启动情况,包括实验的组织与领导、新课程的培训、课程推进的专业指导、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以及有关政策保证措施等。

  受教育部委托,评估团分为五个评估小组,于2001年12月23—28日分赴10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每个评估小组由7人组成,其中包括组长(教育厅、局长或大学校长)1名、教育部协调员1名、教育部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代表2名、国家级实验区代表2名及随行记者1名。接受评估的10个实验区分别是黑龙江省大庆市、河北省鹿泉市、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青海省湟中县、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建省厦门市、贵州省贵定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在评估过程中,各评估小组听取了实验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查阅了各级管理部门和实验学校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并分别与实验学校校长、实验学校教师、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实验学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座谈。共召开座谈会75余次,参加座谈人数超过2000人,同时,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609份。

  通过以上工作过程和对有关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实验区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感觉实验工作运行正常,发展健康。在评估中,我们深感实验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学校的广大干部和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广大教师正进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已经初见端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形成,课堂上正发生着多年未见的、我们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观念超出我们的预料,这些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文化正在向我们走来。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

  一、实验工作备受重视

  各实验区在实验的组织管理方面基本上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到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注重实效,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普遍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从整体上看,实验区的领导对本次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比较到位,对本地区的实验工作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广西玉林市副市长秦敬德同志亲自参与实验工作的构思和策划;长沙市开福区区长亲自主 持召开课程改革实验动员大会,区委书记做动员报告;河北省教育厅韩清林副厅长三次下学校听课;宁夏灵武市教育局马局长还亲自在实验学校任课。他们亲临现场,以身作则,富有极强的感召力。各级领导的重视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为使实验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实验区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普遍成立了由省、市、县、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及实验区骨干教师、校长代表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推广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有的实验区还建立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指导小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等专门班子来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各实验区都制订了相应的实验方案。例如,广西玉林实验区为课程改革实验制定了整体的工作规划,相继制定了《广西玉林市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规划》《广西玉林市教师与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广西玉林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广西玉林市关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指导意见》等方案(意见),为实验区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子较好的基础。

  3.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各实验区基本上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保证了实验前期准备阶段和启动阶段,特别是培训经费的需求。许多实验区所在的省或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表示要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有的实验区已争取到财政专项经费。如河北省鹿泉市拨款30万元,教育部门筹措16万元。贵州省贵定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拨款10万元,县教育局自筹经费18.9万元,并规定划拨给每个实验学校1200元。除经费上的投入与保障,许多实验区还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上级部门在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方面的支持。如在中考和招生政策上,河北省及石家庄市都表示要对实验区给十特殊考虑。一些实验区为满足课程改革实验需要还自行出台了一些奖励性措施和配套政策,如将参加课程改革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和考核的内容,鼓励教师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身修养。

  4.重视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动员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的成功首先需要赢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各实验区注意做到了动员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来参与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一些学校向家长印发了介绍课程改革的家长信,并通过家长会使每一位家长都了解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为扩大实验的宣传范围和效果,一些地区还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报道有关课程改革实验的消息和进展。从有关文件和家长座谈会中了解到,实验区在家长动员和社会宣传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1.充分认识教师培训和指导的重要性

  实验区从上到下都认识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迫切需要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工作,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实验区的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和指导教师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地方教育行政官员亲自参与培训方案的制订,并为实验培训进行动员和讲座。为落实实验区的培训工作,一些实验区纷纷建立起相关的培训机制,并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实验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实行责任制,保证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

  随着实验工作的推进,各实验区不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各实验区基本上都采取了通识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意了培训的不同层次。除参加由教育部、课程标准组、出版社组织的国家级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各省、市、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纷纷组织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以及对培训者的培训。此外,一些实验区还组织了由实验教师上课,实验教师、教研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听课、评课的校本培训。一些实验区在通识培训中还特意邀请非实验教师一同参加,让所有教师都理解课程改革,了解课程改革,并注意指导非实验学校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3.注意发挥各类专业人员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

  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各实验区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资源来提高培训效果。除邀请教育部专家和各大学中心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来帮助培训以外,还注意利用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教研员和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作用,使课程实验的培训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如多数实验区开展的校本培训,就是一方面教师和校长共同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另一方面展开充分的研讨。这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做法,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培训工作中有所得,在研讨过程中得到锻炼。

  4.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

  在培训过程中,各实验区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培训的实效,同时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如成立由相关领导和教研员组成的课程改革中心教研组,通过写体会、谈感想,以及培训效果测试等多种方式把握培训效果,及时总结培训经验,并对有问题的教师进行及时的帮助。同时,他们还采取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成立相邻教委和跨校区、片区的教研组,通过定期的课程改革实验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三、实验的进展与初步成效

  通过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研人员和管理者的座谈和对实验学校的实地考察,我们感受到由于实验区领导的重视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实验区实际的教学生活已开始发生变化,实验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在与各方面人员进行座谈以及到实验校了解情况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所有人的教育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与教师和校长的座谈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谈到这次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纲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开始被他们所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到他们的实际教学中。校长们在座谈中谈到,现在的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有的教师谈到,教材非改不可,以前的内容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多,现在有价值的、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家长座谈会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评估团成员都感到学生家长的观念之新令人振奋。家长们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拥护课程改革。广西玉林实验区东成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在发言中说:很荣幸我的小孩能够赶上课程改革,我还希望课程改革的步伐再快一点。应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以发展个性。”当我们问她,作为家长,由于有高考的指挥棒,是否担心实验影响了孩子的前途时,这位家长的回答是: “我更关注的是孩子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发展。课程改革最大、最可喜的一点是让孩子产生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有利于他的终身进步。”

  2.实验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

  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在我们看到的一本培训笔记中,有一位教师在接受完培训后情不自禁地写到:“我想提高,我要进步,谁来帮帮我?!”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教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例如,组织综合课教师开展的“交叉备课”制度就是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需要的一种好方法。此外,教师们还动手自制教具,集体备课,并与家长共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和学生生活开始出现喜人的变化

  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像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例如一堂生物课,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了无花果和菠萝是果实还是种子的问题,这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当时也答不上来,但他和学生一致约定,都去查找更多的线索,下次上课时看谁能够获得更准确的答案。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够接触社会,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明显增多。家长们也普遍反映,孩子比以前显得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比以前更高了。

  4.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在教育系统内部,由于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实验区的教育行政官员还亲自下课堂,带领教研员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使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丁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的方法,注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广集人才,扩大影响。在教育系统外,通过媒体和各类社会机构的努力,社会各界都已开始关注课程改革,这些宣传和努力,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新课程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一种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开始形成。

   四、反思与建议

  在评估中,我们也发现实验工作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观念的根本转变问题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次评估中,这一问题再次明显地表现出来。少数地方领导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着把课程改革仅仅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教研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特别是要加大伴随实验全程的日常校本培训力度,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和教学研究方式。

  2.省级行政部门如何切实担负起课程改革领导责任的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特别是省一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应该把课程改革当做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个别实验区的省级领导,还存在仅把课程改革当做一般性业务工作,认为仅是科研、教研人员的事情的观念。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省级政府领导应直接参与组织实验的实施,成立领导小组,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深入基层,直接指导实验区工作,并及时了解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同时,在经费投入、教师工作量计算、学校资源配备、班额控制等配套措施上给与政策保障。

  3.包括大学中心在内的教科研机构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广泛、深刻、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教研部门的摸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泛动员实验区内外的学术力量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一个课程改革的学术支持机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在大学建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和卖验区之间建立密切高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工作者的作用,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各实验区应主动寻求专业学术力量的支持,以提高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师范院校也应切实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考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培训与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的同时,充分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实验区,把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联系起来,切实发挥理论工作者的作用。

  4.教研室切实改变职能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实践表明,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研队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的启动阶段,各地教研员开展了许多有效的工作。但随着实验研究的推进,教研员自身在教育观念、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然而最紧迫、最可能有效的就是采用多种措施促进教研员队伍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教研室的职能。教研人员应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切实有效地提高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5.对课程政策误解、误用的问题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存在着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误解和误用的问题。如有些地方的教研部门甚至教育行政部门对如何搞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不热心,真正关注的是编写自己的教材。而且由于存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理解或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有违规操作的现象。个别省的教育行政部门为实行地方课程统筹,禁止实验区涉足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这些趋势如任其蔓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将断送课程改革的成果。

  6.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的保障问题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是经费问题,虽然不少地方的政府、熬育行政部门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随着课程改革实验面的扩大,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建立和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经费的保障机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是实验区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评估过程中看到,各实验区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急需要有力的指导或有益的经验总结和推广。此外,实验区较普遍地存在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过重、新的教学资源匮乏、设备条件不配套等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教师培训在数量上的压力将加大,在培训质量上原有的不足也会更加凸现,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有力的手段才有可能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否则,巨大的浪费将不可避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