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六章 研究性学习特征及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中被确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同时又视为注入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色彩,赋予了时代内涵的学习方式。以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双重”角色,探寻研究性学习理论支持及方法策略的创生。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一 )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每一个人都有“标新立异”的学习方法。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有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把“探究”、 “创矿、“发现”等视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 二 )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质及内涵。

  一是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乐趣。乐趣乐学,寓教乎乐,以乐引学,以乐促学,乐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和不竭动力。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乐趣,使它不会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而遭摧残、贬抑和泯灭,以便日后形成有所创新的人才。

  二是在研究活动中丰富体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本身要求人的能动性参与,活动的活力就在于新状态的不断生成。它强调在活动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当然也包括获得的体验,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顺畅的还是挫折的,正反两方面的体验都是研究性学习的财富。

  三是增进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鼓励学生对书本置疑、对教师超越,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调查进行探究,置身实践进行思辩。

  四是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格。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体的需要,强化的是过程体验,鼓励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培养的是共创共生的团队意识,养成的是合作共享的人格品质。

  五是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过程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行为及态度倾向。

  六是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随着研究性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活动热情不断高涨,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汲取更多新的信息。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问题,建立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重组、迁移和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式学习”提出来的,与“发现学习”、 “掌握学习”、 “启发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既有本质上的联系,又有操作方法上的区别。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 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教学环境中。这种动态的开放式的学习,体现了活动、内容、问题的开放性。

  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闭锁性、预期性和活动的僵化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异常活跃,不仅表现了主体的存在,更反应了主体的发展。采取的是个人、小组、班级等不同方式的活动形式,扩展了在活动中的“时空''界线,教学的整个结构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目标内容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使学生成为目标设计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挖掘者,思维发展的体验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问题解决的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不仅指向研究问题的结果,而且特别强调学生对研究的题目深入探索,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不人云亦云的苟同,“不拘一格”的推理求证。同时要精细地考察问题的各个细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到问题的索引、规律的探究、结论的开放。

  (二 ) 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旨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张肇丰在《试论研究性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将研究性学习划分为三个界域,“一是概念的学习,二是规则的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从这个基点出发,就目前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而言,应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虑:

  注重问题的应答性。研究性学习在学习的形式上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在于解决一些具体的、现实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中小学生研究性内容的选择:一是宜“浅”,使之符合学生们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接受条件;二是宜“近”,研究内容要反映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探索平日有所思、学习过程中有所遇的问题。三是宜“新”,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召力和驱动力,学生可通过已有知识的积累,以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为论证来解决问题。

  注重问题的构成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多为学科知识的延伸补充或综合性内容,需注重知识的“转化”和“来料加工”,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而,要注重问题的构成,将众多问题归纳分类,做到纵成线,横成面,内容形成板块,问题编拟成串,构成“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做”等一些相关问题。

  注重问题的规律性。研究性学习多以问题的发生、发展为主干进行探究,问题的一些规律是通过不断反复实验获得的。它需依据概念原理的清晰,操作要求的准确,解题方式的合理,方法策略的有效,需要用启发性、思辩性、探索性的思维,探究问题的发生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

  ( 三 ) 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活动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研究性学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发展不是外部随意的塑造、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摄取,积极自主的完成建构过程,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化,活动过程化,过程体验化。

  学习活动化。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基础上的选择,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方式进行内容的解读和动态意义的构建,是对问题解决的探求或是随机生成的体悟,需要在活动中发展和完成。

  活动过程化。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的活动中要凸现思维操作过程,诸如收集、处理信息的感悟内化过程,由表及里的推演判断的理性升华过程,对活动素材的策略性加工,使之成为富有生气与亲和力的认知能力形成过程。

  过程体验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的投入与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而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是知识索取、能力的提升,也是情感的升华,品质的形成过程。

  ( 四 ) 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归宿,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学习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多元文化;通过查阅资料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研究活动内容联系起来,这种知识的联系,可以是纵向的、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涉及几种或多种学科的。并知道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实践。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是带有实践意义上的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少了教师“喋喋不休的教导”,没有了教材中的现成内容,更不见了“轻车熟路”的习题演练,留给学生的是大量不确定因素,需自己收集新的信息,需判断选择课题的切人口,需拟定课题的推行步骤。学生面对的是问题的发现,未知世界的挑战,正是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众多的问题,走向了实践。

  三、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要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定意义上的个人或小组行为,那么,准确把握其操作要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框图所示。

 

  ( 一 ) 思维活动要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复探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思维品质,使之有感而启,有启而发,有发而创。其要素是:

  想象。想象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品质,一个科学的发明,一项成果的创新都是先从想象开始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它主要包括知识生成中形成想象,如美术中的“因物象形、因形得义、因意创造”,从生活经验中形成想象,细心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探究实践中形成想象,抓本质、揭规律、找方法。

  反思。研究性学习的反思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目标、主题进行定位,对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修正,对研究活动的形式进行调控,对研究获得结论进行总结。

  体验。是指学生自主化的内部加工获得知识、情感、方法等一体化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它表现在受情感驱动的参与热情,表现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得、所悟,通过活动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加工和演进,作用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情感体验,是意识、价值、态度品质的强化和升华。

  ( 二 ) 实践活动要素

  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因而,它的行为操作要素是:

  考察。考察是研究性学习了解、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参与研究性活动的重要实践。考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程序性,要带着问题去考察,按照设计去实施,围绕问题线索去思考。养成思考性考察的习惯,通过考察发现问题、捕捉问题,通过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研究性学习是多层面的活动,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括:目标设计,明确研究的主题、预期效果、确定假设等;内容设计,从学科领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设计,一般在中小学多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和实验法。

  创作。研究性学习的所谓“创作”,是指个人或合作小组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观念和行为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非常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它体现了学生人生中的“首创”历史和探索精神。对此,一是呵护。关爱他们“创作”的火花,让这点星火引来“创作”的燎原。二要培植。·关注学生们在研究活动实践细微的、渐变的、不易察觉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予“政策性”的支持,条件上的完善,过程中的指导帮助。三要放开。研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倡学生自主自为的研究性活动,要给学生留有、留足“创作”的时间,开放、放开“创作”活动的空间。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不论是学习的性质、学习形式,活动的过程都包涵、渗透和体现了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而,在这里将它们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策略,旨在更好地使研究性学习得以实施。

  ( 一 ) 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表现在主体意识的引发,条件要素的构成,认知体系的建构。

  主体意识的引发。学习的行为要由学习的动机支配,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学生学习动机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由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因研究性学习目标多数是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所以目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和补救。

  条件要素的构成。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引发这样“高品质”的学习呢 ?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欲望的,兴趣、爱好、动机要素;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认知冲突、活动刺激要素;能够切人丰富学生经验的,认知、感知、体验要素;能够满足学生自主自为的,选择性、发展性要素;能够引发学生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的,目标、过程、结果要素。这些“要素”易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掌握学习方法策略上的会学,设计、组织、活动过程上的乐学。

  认知体系的建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引起了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的学习行为。此时学生则要积极主动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体系构成奠定基础;在建构过程中,由于兴趣引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顺利实现迁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式学习,因研究内容更广,将单一学科专门化、抽象化,知识学习向多样化、具体化、生活化领域转化;因活动形式更新,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因评价运作更活,注重了评价的质性转变,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所以学生表现出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行为。

  ( 二 ) 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形式,又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策略。它是通过群体活动 ( 个人、小组 ) 共同完成任务,是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如下要点:

  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将场地、器材和一些短缺设备物尽其用,小组共享;将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小组这个特定的学习形式,进行高速度、大密度、快节奏的“传递”,做到资源共享;由于学生接受问题能力的差异,家庭、社区环境的差异和学习类型的差异,应将学生按兴趣爱好、研究专长混合分组,有利于形象思维型和逻辑思维型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有利于知识密集型和操作应用型的“知”、“技”互补,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

  体验交流,统筹运作。在合作学习中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更有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活动,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内容的兴趣性、研究方法策略的互补性,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产生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动下学习。合作学习的“合力”就在于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

  为小组之间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这正是科学领域最推崇的一种精神。因此,有的学者这样描述,“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认知过程同时也有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

  自主为本,合作协作。合作学习如果完全依赖帮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是保证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自己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操作、实验等活动,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研究目标,提高研究水平。

  ( 三 ) 探究式学习

  探究与研究是同一目的的两个侧面,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探究,探究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要提倡标新立异。探究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要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态,自己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要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具有实用性、挑战性的问题,要坚持自己独立的研究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思维的习惯,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每当在研究中辨析不清时,换一个角度去观察,用另一种方式去验证,独辟蹊径,变通思路,换位思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发散性,促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决策。

  要善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对未知事物进行勇于探索、超越常规的大胆想象猜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更新意义的信息进行分析、对照、对比、模拟,在简化和提炼中删繁就简,抓住本质。找出其中的主次之分、因果关系,由此及彼的接近关系,类似相连的对比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学会发现问题还不能说已掌握了探究式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在已有经验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以合作和单独的方式亲自去验证自己的假设,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根据掌握的已知条件,推导未知过程实现“归真”;用归纳反思方法,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和生成点达到“反璞”。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中的新“形态”备受人们的普遍观注,在实施运作过程中,既有典型经验又有一些认识的偏颇。因而,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己设计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式、表达研究结果,依据在研究中积累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研究前的参与式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中采用跟踪指导,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现象,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在研究后进行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个人健全发展”品格。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点到为止”,不要“越俎代庖”。

  二要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学习不是排斥的、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学习各有自己的价值,它们完全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学科学习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研究性学习学生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探究能力,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大量新的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学科学习中。

  三要处理好问题意识与问题知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学科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为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它关注的是知识联系与运用,注重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和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抓住刹那间的灵感,产生积极的思维,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知识演绎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的角色从问题知识的传递者转换到学生学习的咨询者、促进者,让学生在骑车中认识自行车,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演练活动 6.1

  对不同脸谱在京剧中“表相”的研究

  活动说明

  提供此案例,旨在请大家共同剖析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探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和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您一起设计课堂上和课外研究性

  案例:

  新学期,郭老师任五年级音乐课,当把新书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时,学生都被《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课的唱词和京剧“四个脸谱”所吸引。原因一是唱词是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可谓是“家喻户晓”;原因二是“四个脸谱”色彩斑斓,活灵活现。学生边看边学脸谱的模样“虎目圆睁”、 “龇牙咧嘴”。郭老师见后既惊喜又犯难,惊喜的是学生对这节课如此感兴趣,犯难的是这是第五课。老师沉思了一下让学生把书先放下说:“既然同学们这样喜欢这节课,那我们就将第一课与第五课交换一下。”学生听后一阵掌声,老师又接着说:“因为临时调课老师对本次课的内容没有备课,想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经过讨论后,决定根据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脸谱,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老师采用“学习包”形式进行指导。

  课题:《对不同脸谱在京剧中“表相”的研究》

  内容:①用你学过的美术知识、技法,拿硬纸画一个脸谱并做出头饰;②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京剧的起源、演变及发展,知道本组“脸谱”在京剧中的唱腔特点、人物特征、动作表相;③研究唱词的内涵,引申古人的“故人情”,表现现代人的“同学意”;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课件。

  过程:①查阅资料;②走访调查;③观看演出;④拜师学艺;⑤动手制作。

  指导:

  “旦相”组学习包一

研究内容

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

“旦相”脸谱的特点

“旦相”人物特征

“旦相”唱腔形式

 

 

  “旦相”组学习包一

制作内容

制作过程

制作结果

制作“本组”脸谱

 

 

  案例评析

  1.案例中郭老师运用了唱词中的诗意,生、旦、净、丑四个脸谱的“画意”,让学生用耳朵聆听悠扬的曲目,用头脑思考诗中的“故人情意”,使学生在诗中赏画 ( 根据诗意构思速写 ) ,画中听曲,曲中“伴相”,是一堂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课,它体现了艺术课程标准中“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的课程性质。

  2.案例中郭老师没有说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形式,研究方法。因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到各科课程学习之中,使课堂教学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形成“问题”中心。把知识问题转换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又要使学生讨论问题,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研究学习的氛围,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打造课堂研究性学习平台,在这点上案例不够明确。

  3.案例中的“学习包”是为课外研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还应有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包”,指导个人或小组在课堂上学习,那么课堂上的“学习包”如何设计,什么形式,怎样使用。请您根据本案例或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设计课堂研究性“学习包”,并说明什么形式的“学习包”更利于课堂和课外研究性学习。

  演练活动 6.2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说明

  通过阅读“研究性学习特征及实施策略”,从理论上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本质内涵、操作要素和方法策略,但在研究性教学中,还会遇到诸多实际问题,本专题试想与您共同研讨研究性学习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其目的:①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操作之间的联系,在已有经验积累上,自己选题确定研究方向,设计研究过程,进行结果验证;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意向,在学生选题立项前进行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收集新的信息,作咨询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困,作助力者。在研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评价观,作引导者。

  活动过程

  1.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时,先学习新课程一些基本理论,理解新课程的总体设想,目标要求,把握精神实质,利于指导帮助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2.在小组内与同行研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研究性学习”开展较早和较好的单位,更新观念、梳理思路、寻找途径。

  4.请您参照下列“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的框图,进行加工补充或重新设计。

  活动要求

  1.请您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分析一下“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原则。

  2.“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研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设计,设计中实践,不断充实、改进和完善,请您与学生一起针对不同的研究课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并指出活动方案设计要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