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七章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本专题重点介绍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 (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依据专家分析,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历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三、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一般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找到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二是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与专家合作进行对话。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出解释及结论。四是构建行动策略。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五是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上述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这也是保证教师实现教学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育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改善、充实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具体的研究途径:一是在积累经验的教学实践中,加大新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经验得以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再反过来改善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避免工作中走弯路;二是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对已经积累的丰厚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更科学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师这种不断自我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气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演练活动 7.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活动目标

  促进参与者从“授受式”向建构式教学观及教学方式转变。

  活动时间

  40 分钟

  活动材料

  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学习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有关学习材料,教学实例或录像等。

  活动步骤

  步骤 1 :学习“学习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资

  步骤 2 :赏析初中语文课《小小说三篇》教学片断。

  教学实例《小小说三篇 )( 片断 )

  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都喜欢小小说,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三篇小小说。上学期,我们曾赏析过两篇小小说,还记得题目吗 ?

  齐声:《鞋》、《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把课本翻到 264 页,快速浏览三篇小小说,以最快的速度选择一篇你最喜欢的,最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选择好,就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

  生: ( 快速阅读,近一分钟陆续有人举手 )

  师:好 ! 现在喜欢第一篇《落棋有声》的同学请举手。

  生: ( 有 8 人选择第一篇 )

  师:喜欢第二篇《醉人的春夜》的请举手。

  生: ( 有 36 人选择第二篇 )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对第二篇情有独钟 ! 选择第三篇《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的同学请举手。

  生: ( 有 6 人选择第三篇 )

  师:选择第二篇的同学请集中到北边和中间座位,由于选择一、三篇的同学很少,请这部分的同学到南边的座位,选第一篇的同学在前,第二篇的同学在后,这片阳光地带就属于你们两个小组了,选择第二篇的按前 6 后 8 的人数分为 6 个小组。现在各小组按你们喜欢的篇开读课文,根据你们的经验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当然,最好能有新的发现,在看书和讨论的时候,一定要随时把感悟记录。好,现在研读开始。

  生: ( 默读课文两分钟后,开始有学生讨论,讨论逐渐展开 )

  师: (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讨论当中,启发、协助或是质疑 )

  生: (5 分钟后,讨论相继结束 )

  师:同学们,是不是可以交换意见了 ? 之前,老师有几点建议,我们先照顾大多数,以大多数的选择为主体。另外,两个分析《落棋有声》和《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的小组注意收听,也可以“灵机一动”式地参与讨论,同时注意三篇小小说间的对比。能力强的同学可随时记录,精化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开始了吗 ?

  生:我们小组总结了两点,一是《醉人的春夜》这篇小小说设置了许多悬念,二是小小说体现出小伙子那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梁超同学能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我想这无疑给其他同学莫大的挑战。

  生: ( 大家热烈鼓掌,备注:发言学生平时稍有口吃 )

  生:我们小组总结出了这篇小小说的特点:这篇小小说幽默有趣,结尾含蓄,意味深长,字数很少,却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从写作手法和风格上总结出了你们感受到的特点。

  生:我们小组觉得这篇小小说不仅运用了侧面描写,同时也运用了正面描写。

  生:老师,虽然我们讨论的是第一篇,但我想对讨论第二篇的各小组说,大家讨论的都是小的地方,我认为读小小说还是应该从三个要素入手,比如说人物,作者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刻画得就非常好。

  师:班长同学作指示了,有没有回声。

  生:陈静这个人物内心变化使行文显得很有波澜,深夜里,她自行车坏了,她心里的感受是恐惧、无奈,后来小伙子出现了,她是有一点害怕,同时也充满了希望,小伙子丢下她走了,陈静又变得很沮丧、懊恼,最后车子被修好,她又变得感激和欣慰。这些人物的心理变化正是吸引我的原因。

  师:我发现大家都在用“那样的”目光看着你呢 ! 非常棒 !

  生:我们小组讨论了这篇小小说的人物形象。陈静是文弱矜持的人,小伙于是热情周到、细心机灵,而又风趣的人。小伙子的妹妹则是直率、大方、快言快语。

  生:我同意郜新的说法。比方说:叫、姑娘的话:“我哥哥送我嫂子上夜班,回来就急火火地把我叫起来说有事,原来……”他能送媳妇上夜班就体现了小伙子是一个对妻子十分体贴的人。

  师:女性视点极为独特。

  生: ( 笑,鼓掌 )

  生:小小说的情节一般是淡化的,这是由于篇幅所限,所以悬念的设置就显得很重要。例如:陈静正愁时,一个小伙子骑车来了,小伙子是好人还是坏人哪 ? 就是悬念。小伙子和陈静说完话后飞快地骑车走了,陈静差点哭了,半夜十一点,哪家车铺还会有人,小伙子是不是拿陈静开涮呢 ? 这又是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师:人常说打蛇打七寸,你说到点子上了。

  生:我认为开头第一句再遇到人,一定开口,这就是个悬念。它使读者急于在下面找出答案。

  师:好 ! 分析第三篇的同学参与进来了。

  生: ......

  ( 资料来源:张晖、单肖天主编: 《主体性教学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9 — 242 页 )

  活动建议

  建议 1 :结合教学片断,研讨教师“教”的过程、方式及效果,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方法,体验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与规范。

  建议 2 :参与者依据自我的体验,结合所任教的学科,自我设计一段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过程,然后参与者与培训者一起进行评析、研讨。

  评析提示

  提示 1:建构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对学习活动的共同建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重情境、重活动、重交往。 “情境”是心智的、情意的、氛围的、环境的; “活动”是研究问题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认知的,情感的,是自主能动的、合作交往的,是目标达成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 “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教材内容与相关信息和学生、教师间的立体交叉与互动。

  提示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建构学习活动、把教材内容建构为学习内容,建构学习情境、建构成功体验和建构学习交往。

  演练活动 7.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活动目标

  进一步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和作用,认识和把握新型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活动时间

  80 分钟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实例或录像等。

  活动步骤

  步骤1: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等资料。

  步骤2:观摩初中历史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教学片断《虎门销烟》。

  教学实例《虎门销烟 }

  一、设计目的

  1.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虎门销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拓宽教材中的历史知识。

  2.通过编演活动,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确立正确的史学观;

  3.通过编演活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舞台表演、文学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选取教材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片断及有关鸦片战争等方面材料,再把全班同学分成 5 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改编,使之适合于学生表演。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相应的简易道具,选定表演场所,进行简单布置。

  2.人员准备:选一名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做主持人,再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能力等选出 20 名学生做演员,分别扮演林则徐、地方官吏 (2 人 ) 、士兵 (4 人 ) 、洋人 (6 人 ) 、人民群众 (7 人 ) 等角色,其他人员均为观众。

  3.演出前准备:让“演员”反复熟悉剧本,查找有关材料,理解演出角色,进行试演、修改、提高。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首先介绍销烟前的时代背景,然后分三场表演,即第一场“鸦片危害”、第二场“林则徐禁烟”、第三场“虎门销烟”。表演结束后,主持人讲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称赞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然后主持人分别采访“演员”,让他们谈演出感受;再请全班同学共同研讨短剧演出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谈通过本活动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了哪些思想教育,开发了哪些潜力等等。

  四、有关说明

  1.这项活动连续性较强,可分段进行。

  2.编剧可按小组进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然后按小组成果评出优秀剧本。

  3.评出优秀剧本,再吸取其他剧本的长处,全班选出演员表演观摩。

  附:历史短剧《虎门销烟》 ( 供参考 )

  主持人: “自 1800 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他们不顾清政府多次禁令,贿赂朝廷官员,勾结地方官吏,大搞鸦片走私活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一场 鸦片危害

  士兵 (4 人 ) :身体极弱, 4 人列队用长枪作拐,气喘吁吁地从台上缓缓走过。

  地方官吏 ( 甲 ) :侧卧床上,一边吸食鸦片,一边收取洋人的贿赂。

  地方官吏 ( 乙 ) :毒瘾发作,一边挣扎,一边命令差役用官府的钱去购买鸦片。

  洋人 (6 人 ) : 2 人正在兜售鸦片; 2 人吃力地抬着一大箱子鸦片往鸦片摊上搬运; 2 人一乎提着洋枪,一手提着从百姓家里抢来的鸡、鸭等从台上走过。

  群众 (7 人 ) : 2 人卖儿女; 2 人对天控诉因鸦片贸易造成负担沉重 ( 过去纳税 1 石米,现如今 2 石米还不够纳税 ) ; 3 人愤怒地在一起议论,然后 7 人渐渐地走到一起高呼:“禁运鸦片,严惩鸦片贩子”。

  第二场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伏于桌前奋笔疾书,然后大声宣读:“鸦片贸易使数十年后,国家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尔今起中华大地要严禁鸦片。”

  士兵 (4 人 ) : 2 人张贴禁烟文告; 2 人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洋人 (6 人 ) : 2 人坐在鸦片摊前,悠闲自得,不相信林则徐禁烟决心; 2 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回走动; 2 人偷偷地藏匿鸦片。

  群众 (7 人 ) :积极地协助官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气氛热烈。

  第三场 虎门销烟

  林则徐:“鸦片之毒,上危害社稷之安危,下残害百姓之生灵,乃万恶之首,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接着高声命令:“销烟开始”。

  士兵 (4 人 ) : 2 人一组分期分批轮番销烟。

  洋人 (6 人 ) :惊恐,垂头丧气,绝望……

  群众 (7 人 ) :欢呼雀跃……

  ( 资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1999 年第 10 期 )

  活动建议

  建议 1 :结合教学片断,研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作用;明确活动设计的立意,提炼与概括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表现。

  建议 2 :参与者根据自我的内在体验和所任教的学科,自我设计一段教学过程,然后参与者与培训者一起进行评析、研讨。

  评析提示

  提示 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提示 2 :教师成为促进者不是一次性整体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这需要引起参与者和培训者的注意。

  演练活动 7.3

  教师是研究者

  活动目标

  改变教师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的角色,通过教学研究、反思等形式,使教师成为新课程条件下动态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并逐步掌握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成为新时期研究型的教师。

  活动时间

  150 分钟

  活动材料

  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效能分析现代教师素质能力观等学习材料,教学研究片断或录像等。

  活动步骤

  步骤 1 :情境描述。培训者描述教育教学中某一现象,如:“课堂中的吵闹情境”或“学生中的厌学表现”等。

  步骤 2 :研究分析。参与者分析情境,提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步骤 3 :资料收集。参与者进行资料收集、选择、分析、提出结论等。

  步骤 4 :总结指导。培训者结合活动进行总结、指导。明确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评估等。

  附:“课堂中的吵闹情境”或“学生的厌学表现” ( 略 )

  参考书目

  1、张 晖:《我的教学观》,知识产权出版杜, 2001 年 5 月。

  2、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O 年第 5 期。

  3、吴选熙:《教育资源建设与思考》,《教学与管理》 1999 年第 12 期。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5、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6、张 华:《现代课程观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

  7、张 晖:《全体性课堂教学概论》。辽宁音像出版社, 2001 年。

  8、刘加震、闫振涛:《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

  9、斐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10、郑金洲:《重构课堂》。

  11、杨白沅、李宏《小学和初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索》。

  12、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13、傅道春、徐长江: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

  14、关文信:《当代教育新视野》,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5、李建平: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载《中国教育报》 2001 年 10 月 20 日。

  16、张天宝、王攀峰: 《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教育研究》 2001 年第 10 期。

  17、张 晖、李世春: 《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1 年第 7 期。

  18、金 辉:《反思和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载《教育信息报》 2001 年 9 月 15 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