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系统初探

【作者】:沐守宽

 

【来源】:浙江师大学报,199801:7376

    一、问题的引出

    有关动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模式(注:引自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一类是分析水平模式, 即从分析水平角度来研究动机,比如生物的、学习的、认知的和社会的四种水平;另一类是课题研究模式,以某种具体动机作为考察对象,如侵犯、饥饿、性、爱、渴、应急动机等。

    分析水平模式由于从一种水平来分析动机,于是研究人员只能得到某一水平的结果;从一种水平上获得的结论不能否认从另一种水平上获得的结论的重要性。因此,任何一种分析水平都不能充分说明动机问题,这正是分析水平模式局限之所在。比如,生物学分析水平对动机的研究,可以获得动机与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之间关系的一些资料,从而揭示动机的生物学方面的根据,却无法揭示动机的学习的因素、认知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的作用。于是,"近年来,我们看到折衷探讨在增加,它试图从传统的探讨中得到最合理的结论。"(注:引自林传鼎等《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21页)看来,动机研究中的分析水平的折衷和综合势在必行。

    而动机研究中的课题模式则以某种具体动机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动机的运作模式。它能揭示隶属于某种动机内的一类动机行为,但对复杂动机的行为的解释则显得无能为力,动机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成立若干个动机研究小组逐种研究动机也不现实。

    现在,人们认识到动机的复杂性决不是一个课题或几个课题能够揭示清楚的,于是更倾向于采取"分析水平+课题"的综合模式。虽然采用"分析水平"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及"分析水平+课题"的综合模式对动机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动机问题依旧扑朔迷离,不易确定和把握。究其原因,一是动机本身的复杂性。动机是刺激和行为的中介变量,刺激单元和行为单元并非是一一对应的,一种刺激单元可以引起一种行为单元或几种行为单元,也可能刺激单元根本就没有引起行为反应;而一种行为单元可以由一种刺激单元或几种刺激单元所引起。实际上,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类行为的复杂多变,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若干刺激单元和若干行为单元的某种对应,这在某种方式上导致了作为刺激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的动机的多重复杂性。二是动机研究的三种模式更多的是考察动机的作用和外在表现,而较少涉及动机的结构。为了全面深刻地理解动机,必须在已掌握的有关动机的作用和外在表现等材料的基础上,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动机的结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握动机的实质。因此,本文将首先讨论动机的定义,进而探讨动机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结构。

    二、动机的定义

    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注:引自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89页。)。 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注:引自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载《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1期, 73页。)。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原因。"(注:参阅霍斯顿《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这是一个关于动机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剖析了动机的作用过程,但没有能从根本上揭示动机的实质。因此,有人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注:参阅霍斯顿《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这个定义揭示了动机作用的外在和内在机理,并说明了动机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动机的实质。有鉴于此,本文拟用这一定义作为讨论动机系统的理论基点。

    三、动机系统的要素及其功能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环节)组成的整体,单个要素不能构成系统,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现象、概念,都可以构成系统(注:参阅邹珊刚《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页。)。因此,我们可以把动机看作一个系统,即动机系统。考察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组成要素。系统的要素的组成如何不能直接从系统的内部观察到,只有经过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秩序和能力即系统的功能,才能搞清楚系统的要素。动机系统的要素分析也不例外。我们先审查动机系统的功能是怎样的。对动机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人们对动机功能的不同认识,前文的第一个动机定义强调了动机的推动和维持功能;第二个定义强调了动机的推动和指向功能;第三个定义则通过动机的实现过程表明动机具有始动、维持和定向功能;而第四个定义则从动机作用机理上反映了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功能。综合上述几种观点,我们认为动机系统具有如下基本功能:始动功能(启动行为或活动的功能),定向、引导、维持功能(使行为或活动在时间上方向上保持的功能),调节和强化功能(使行为或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整合的功能)。诚如著名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所言:"在活动中,人们的动机除了始动作用(即引起个体活动)之外,还应当具有定向、引导、维持的作用,甚至还具有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注:引自燕国材《关于学习动机的若干辨析》,载《教育评论》,1991年第4期) 进一步分析动机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始动功能是刺激系统作用于动机系统的直接反映;而定向、引导、维持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当动机系统作用于行为系统时,这些功能得以体现;而调节和强化功能则是整个环境系统对动机系统的一种平衡作用,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得以实现。

    从以上分析,我们把动机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始动功能;第二层面是定向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功能;第三层面是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

    从理论上讲,了解系统的功能以后就可以分析系统的要素组成,但离开了系统运作的具体土壤,对系统要素的探究势必成为一种猜测和空想。前人所做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启示。早期研究者采用生物学分析水平研究动机,倾向于把行为的动机最终归结为本能。威廉·麦独孤列举了121个独立的本能,并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根源于本能。 阿特肯逊(Atkinson)论证:"20世纪20年代为止,几乎14000 '本能'被用于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注:参阅霍斯顿《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页)现在人们反对用本能解释一切人类行为,但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有本能的影子,如果还原分析人类行为的话,无疑会归结到本能上来。例如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强调神经、基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并进而推衍到本能,但这对理解动机并不彻底。由此发展起来的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则侧重于学习水平的探讨,企图探明动物行为的习得水平。这类研究以强化作为中介手段来解释动物行为,并认为目标和诱因在动物行为或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发现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不能客观地解释人类行为时,于是开始了对人类行为的认识水平探讨和社会水平探讨。从赫尔的驱力理论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为我们研究动机的实质提供了重要材料,他们强调驱力和需要是导致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原因。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到,生物的水平探讨强调本能,学习的水平探讨强调目标和诱因,认识的和社会的水平探讨则强调驱力和需要。可以看出不同水平探讨往往只抓住动机的某一重要因素,虽然在局部范围内对人类或动物行为的解释比较理想,但对人类行为的复杂多变决不是某一水平能够解决的。我们看到了各种探讨水平所强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如果把他们的研究综合起来以后,我们把动机要素的构件确定为以下几个因素,即目标、诱因、本能、需要、驱力等五种。

    如果与动机系统基本功能相比较,我们不妨也把动机系统的要素组成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诱因,第二层面为本能、需要和驱力,第三层面为目标。动机系统要素和基本功能的关系可表述如下表:

动机系统要素            动机系统基本功能

    诱因                 

本能、需要、驱力        定向、引导、维持

    目标                调节、强调

    从上表可以看出,始动功能由诱因引起,定向、引导、维持功能由本能、需要、驱力引起,而调节和强化功能则主要由目标引起。一个系统要素的组成往往是确定的,它的功能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本文中所谈到的系统的基本功能可看作是系统的元功能,它由系统的要素所决定,而系统要素的协调组合则导致系统的亚功能的显现。本文将不考虑动机系统的亚功能。如果要揭示动机系统的亚功能,则必须对动机系统结构作全面的认识。

    四、动机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是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因此我们在讨论了动机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基本功能之后,将进一步从动机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或秩序来考察动机的结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地认识动机系统的本质。

    外界刺激引起行为反应时,首先是外界刺激转换成诱因, 若诱因明确时,就变成目标。有时外界刺激直接导致目标的显现,这是环境对动机系统作用的输入过程。定向、引导和维持功能是通过系统的要素(本能、需要、驱力)作用于行为系统而显现出来的,这是系统对环境的输出过程。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行为从其本质上划分为三类,即本能行为、习惯行为和意识行为,那么我们将不难看到本能行为和习惯行为的动机系统结构是很简单的,对于意识行为的动机系统结构,可以用动机系统结构图来给予满意的解释。

    在搞清楚动机系统结构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动机系统的特性。任何一个系统结构都由硬结构和软结构两部分组成,"硬结构支持软结构,软结构对硬结构进行构件"(注:参阅赵南元《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在动机系统结构中,目标和诱因的构成方式是软结构,本能、需要、驱力的构成方式是硬结构。

    本能、需要、驱力反映动机系统的稳定性;目标和诱因反映了动机系统的可变性;而硬结构和软结构之间的关系则反映了动机系统的层次性;同时由于动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则决定了动机系统的相对性。因此,动机系统具有稳定性、可变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四个特性。

    本文试图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动机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结构,但要素分析是否恰当,功能是否穷尽及结构是否符合逻辑,尚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关链接:

  动机

  动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