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概念

 

    在心理学的书籍中,有很多的名词用来表示与动机类似的概念。以下几个概念是最常见的。

    (一)所谓均衡作用(homeostasis),原意是指个体为了生存适应,在身体上生而具有某些调节机构,能够自行运作,经常保持某一适于个体生存所需的标准,藉以维持生命,从而发挥其生活上的功能。对人的身体而言,最明显的均衡作用之一,就是体温。虽然人类的体温在本身变化上只有一两度的弹性,但它却能自动调节,以适应高于体温(如洗热水澡)与低于体温(如冬泳)的环境。惟其如此,人类在四季常绿的热带可以居住,在终年积雪的寒带,也可以生存。当然,在身体上维持均衡作用时,其所能调节幅度并非没有限度。如体温计高到摄氏45°,身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就会凝固;如体温降低至摄氏零度以下,身体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冰。此时因超过均衡作用所能调节的极限,个体就不能靠均衡作用维持生命了。

    除体温之外,身体上对水分的保持与食物养分的贮存,也同样是靠均衡作用来调整。然则,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均衡作用,与心理学上的动机有何关系?这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其一是动机本来就具有生理的基础,像饥饿、渴、性等最原始性的动机,其产生都是由于生理上的暂时失却均衡作用使然。均衡作用所维持者是一个适度的、恰好的理想状态,如因外在或内在的原因使理想状态改变,失去均衡,生理上自会调节要求外充;于是就促使个体产生了因渴而求饮与因饥而觅食的活动。其二,均衡作用除用在生理性动机之外,也引伸用来解释心理性动机。所谓"静极思动",意思即指个体活动乃是由于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均衡作用是暂性的静止状态,事实上它不时在波动。均衡作用波动到某种程度,促使个体活动以恢复均衡的内在力量,就会产生。此种内在力量,就是动机。

    (二)需求与驱力

    需求(need)一词最简单的狭义解释,是指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水分以及食物营养等),而此种匮乏状态如达到体内均衡作用必须调节的程度时,个体本就会感到需要的存在。这是需求一词在生理上的意义。不过,在现代心理学上,需求一词的涵义已不限于生理上的应用,而扩大用以表示心理上的匮乏状态;诸如:友爱的需求、隶属感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等均是。因此,如就需求一词的广义用法来看,事实上已成了动机的同义词(见第十一章马斯洛的人格自我实现论)。

    驱力(drive)一词狭义的简单解释,是指个体因生理上的失却均衡作用而产生需求时,为了恢复均衡,实践需求,于是乃有内在促动力量,迫使个体有所活动。如此解释,等于是把均衡状态存在的结果;其连续作用则是: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需求→驱力→行为。

    上述包括需求与驱力的连续作用,在现代心理学的使用上,已不再只限于以生理为基础的概念;而是已经引申做广义使用。有人爱财如命,由对钱的需求而促动追寻钱财的内在动力,也被视为驱力。

    (三)本能

    本能(instinct)一词,是对个体生而具有,或不学而能的天生性行为的解释,鸭子生来会游水,是出于本能;老鼠不必学习就会打洞,也是出于本能。像鸭子与老鼠的此类行为就称为本能行为(instinctive behavior),或称天生行为(innate behavior)。心理学家们对本能行为的看法是,本能行为是纯属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行为倾向。称得上是本能行为者,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它是不学而能的;其二,凡是同一种属的个体,其行为表现模式完全相同。蜂巢筑成六角形,蝙蝠倒挂著睡眠,都是本能行为。惟心理学所研究者,不是此类动物的行为,而是人类的复杂行为。如以上两个条件来看人的行为,根本找不出那些是本能行为。人的行为有极大的个别差异与团体差异,即使行为中最基本者如吃饭与睡眠等,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的人来说,也找不出完全同一的行为的模式。因此,除了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心理学家们曾一度重视本能行为的研究之外,现代心理学家只承认本能是简单行为背后动因的一小部分,此一属于本能小部分内在动因,不足以拿来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原因。因此,本能或由本能所促动的本能行为,已不再是现代心理学上研究的重要主题。

    (四)诱因

    以上三点所述,都是解释个体行为的内在促动原因;行为由驱力推动,驱力生于需求,而需求又由于内部失却均衡使然。此种纯由内在原因的看来,虽可用以解释多数事实,但不能用以说明所有事实。因为,有时即使个体并无内在需求,单凭外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产生行为。饥而求食固属一般现象,然不饥饿而美食当前时,也可能会使人食指大动。因此,外在刺激物也可能成为引起动机的原因。凡是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包括人、事、物、情境等)即称为诱因(incentive)。按刺激的性质,诱因又分正负两类: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如食物),称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称为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如此看来,构成个体行为动面的因素,事实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发的,失衡、需求、驱力等属之;此类因素可称为"内推性因素"。另一类是外诱的,具有正负诱因的外界刺激属之;此类因素可称为"外拉性因素"

 

 

 


 

相关链接:

  动机

  动机的理论

  动机理论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心理机制

  论动机与学习

  动机系统初探

  动机与人格

  学习、动机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