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在某些简单的任务中,如查找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用到复述策略。为了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我们也需要复述,下面所谈的复述策略有的适于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有的适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有的两者都适用。 此外,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按奥苏贝尔的观点,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机械学习是指对事实或联系的记忆,所记信息的意义都相对孤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必然的,如化学元素符号、外语单词、国名与首都等等。一提到机械学习,我们就联想起古代私塾教师逼迫年幼的学生背诵“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东西而印象“不佳”。事实未必都是如此。其实,在某些学习中机械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记忆外语单词。机械学习之所以获得恶名,都是因为它被滥用所致,诚然,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对那些本来有意义的材料作鹦鹉学舌,并把它们当作无意义的信息加以死记硬背。威廉·詹姆斯(W.James)在他《给教师的心理讲话》一书中,谈到过一个典型的事例。 “我有一位朋友参观一所小学,应邀检查一下年轻学子们的地理知识,她看了看课本,问道:‘假设你们在地上挖了一个100英尺深的洞,你们说这个洞底比上面热还是凉?’全班鸦雀无声,一片寂静。这时,教师说道:‘我敢肯定他们知道,我觉得你的问题问得不合适。我来问问。’于是,他拿起书本,问道:‘地球的深层处于什么状态?’这时全班一半同学都马上异口同声地答道:‘地球的深层都是熔岩。’很明显,学生没有学习其意义而记住了这一信息。这一信息对他们而言毫无用处,因为它没有和学生已有的其他信息联系起来。”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机械学习的复述还是有意义学习的复述,下面所讲的复述策略都适用。不过,有意义的学习还与后面要讲的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有关。 1.排除干扰
人们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扰。当信息被其他信息搞混或者被其他信息挤到一边时,干扰就发生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时要干两件事,当我们干完一件事后,就把另一件忘了。干扰阻止人们在脑子里复述刚才所学的信息。彼得生(Peterson)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让被试识记由三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符串(如FQB),然后,马上要求被试从一个三位数(如287)开始依次倒减,8秒后,让被试回忆所学的字母串。结果发现,这些被试比控制组的被试忘记的多一些。其原因是倒减计算剥夺了这些被试在头脑中复述这些无意义的字母串的机会,从而无法在短时记忆中保存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在进行进一步学习之前,要有时间吸收和重复新信息(也就是在头脑中复述)。
2.抑制和促进(inhibition
&facilitation)
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消极的,称之为抑制。当先前所学的信息和相似的新信息混在一起时,先前所学的信息就会遗失。这种现象叫做倒摄抑制;当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后面信息的学习时,就出现前摄抑制。前后所学信息之间的影响有些则是积极的。学习某件事常常有助于学习类似的事,这种现象叫作前摄促进。反之,后面所学的信息有助于先前信息的学习,如学习数学有助于过去所学的数学技能如乘法口诀表,这种现象叫做倒摄促进。在所有遗忘的原因中,倒摄抑制可能是最重要的。这一现象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很难记住频繁重复的影象,如上周三晚餐的情景。在安排复述时,学习者要尽量考虑抑制和促进的作用。 3.首位和近位效应(primacy&recency effects) 教育心理学中最为古老的发现之一就是,当我们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加以测验,我们记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记中间的词要好得多,人们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对首先呈现的项目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心理努力,造成了首位效应。在长时记忆中建立新信息时,进行心理复述是很重要的,通常,比较多的心理努力花在首先呈现的项目上。另一方面,由于在最末了的项目和测验之间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造成了近位效应。学习时我们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根据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可知,开始阶段和最后阶段所学的信息比其他信息更易记住。为了利用这一点,教师要精心组织课文,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课文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好多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家庭作业、点名等等,进行一些非教学的活动,这实在是一种浪费,最好还是推迟一些活动,上课一开始就着手教基本的概念,稍后一点来处理一些必要的管理任务。同样,学习者要把最重要的任务置于学习时间的首尾,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
4.及时复习
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遗忘了大部分的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5.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mass&distributed practice)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分散复习更有益于保持,对于事实的学习尤其如此。在考试的前一夜,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与事实有关的信息,这或许能帮助你通过测试,但这些信息并未有机地整合到你的长时记忆中去。分散复习能极大增强所有信息和技能的长期保持。这就是家庭作业的最主要的用意,让学生在持续的时间里复习刚学的技能,以加强对这些技能的保持。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利用分散复习。
6.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part&whole learning)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下学习长长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相反,将这长长的一段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则相对容易得多,这就是所谓的部分学习。这就是教师为什么教乘法口诀表时总是先教乘数2的一列,然后教乘数3的一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倒摄抑制,因为在进入后面的部分之前,已学通了前面的部分。
7.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 当我们记忆某种材料时,普通的方法是反复地阅读和练习。其实,这样的学习效率没有自问自答及尝试背诵的练习好。所谓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的练习,就是在学习一篇材料时,一面阅读,一面自己提问题自己答。或自己背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错误和薄弱环节,从而重新分配精力。因此,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而反复的阅读,则是平均使力,只是空虚的口头功夫,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习效率低。
8.过度学习(overlearning)
假如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每次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回忆一次,如此进行,则可知道自己需要读多少遍,才能完全回忆无误。假如我们要读10次,才能作出完全无误的回忆,那么,这10次就是我们的掌握水平,如果我们还继续读这一篇文章,我们的保持就会加强,这一策略称之为过度学习。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超额学习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成绩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不过,过度学习的时间分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当然,过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无限的。它对那些必须能长期地准确回忆而且又没什么意义的操练信息最为有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乘法口诀表,学生必须能够准确无误不假思索地回忆。乘法表的过度学习常常通过速算、心算和游戏来完成。汉字书写和英语单词的拼写也同样需要过度学习。
9.自动化(automaticity)
并非每一件事都要求有意识地注意,例如,我们的大脑就没有特意注意我们的心跳和呼吸。需要高度思维的任务,如果已被学得非常透彻时,同样也不需要许多注意就能进行。回想一下我们上小学学写字的情形,一开始我们不得不有意识地决定怎样一笔一划写出一个字来,老师也可能不止一次地要求我们要注意笔划的顺序和结构、字的工整等。但是,不久以后,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写字的动作上所投入的注意就相当少了。随着任务学得越来越好,所要求的注意力就相当少,这样一个过程就称之为自动化、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想把所学的某些技能如阅读、书写、发音等技能——这都是教师希望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以便腾出我们的工作记忆去做更复杂的任务。自动化主要是通过操练和练习而获得的。较低水平的过程达到自动化,对高水平的学习极其重要。布卢姆在研究了自动化在优秀画家、数学家、运动员等精英人物的活动中的作用之后,把自动化称之为“天才的手脚”。因此,在我们的学习中,有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一定要加以反复的操练或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10.实施——在实践中学习(enactment)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做中学,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认识。在学习完成各种任务时,让个体亲自完成这些任务,要比让个体只是看说明书或者看老师完成这一任务学得多。例如,如果让学生有机会亲自画立体几何图,要比只让他们看老师画,所学得的东西要多得多。
此外,在多方面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这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指运用感官的学习如用视觉阅读、听觉听讲、再加口语练习与书写的动作等。特瑞奇勒(Trechler)对人的感觉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学习: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另一种是指复习情境的变化,如将所学的书本知识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作出总结、在谈话中使用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在学习上都更有成效。
11.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的影响 俗话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联想起在这一情景下所发生过的事,故地重游时,能回想出许多上次来游玩的情节。这说明情景的相似有助于回忆。有充分的实验证据能证明这一点,斯密斯等人(S.M.
Smith)(安德森1989)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在不同日期、不同实际场合下分别学习两个成对联想的项目单。一次是被试在靠近密歇根大学校园的一幢建筑的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里学习的。主试衣着整洁,穿着上衣,打着领结,把成对联想的项目用幻灯机放映出来。在另一次,被试是在一间窗户开向校园主楼的小屋里学习的。主试衣着草率,穿一件法兰绒衬衣,斜纹布工裤(还是先前那位主试者,但有些被试者认不出他),成对联想项目是用录音机播放的。一天以后一半被试者在原来场合下进行回忆,另一半被试者则在另一种场合下进行回忆,在原场合下测验时,被试能回忆原来所学的59%;而在另一种场合下测验时,被试者只能回忆原来所学的46%。可见,如果测验场合与学习场合相同,回忆成绩似乎较好。 情绪状态相似性和情境相似性一样也大大影响了记忆。我们的情绪兴奋时,能回想出许多愉快的事,心境不佳时能回想出许多不愉快的事,鲍尔(安德森)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们也让被试者学习两个项目单,一个项目单是在由催眠而引起的愉快情绪下学习的,即让被试回味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愉快事件,然后学习,另一个项目单是在由催眠而引起的不愉快情绪下学习的,即让被试回味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伤心事件,然后学习,后来的回忆测验仍然是分别在由催眠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情绪下举行。结果是测验时情绪状态与学习时相同则记忆成绩较好。
此外,有一种与此有关的现象叫做依存于状态的学习。人们发现,如果能够恢复到与自己学习某种知识时同样的情绪或生理状态,就易于回忆起这种知识。例如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深醉了的人在清醒后不记得自己喝醉时把酒瓶藏在何处;而当他喝醉时则记不得自己清醒时把钱藏在什么地方。由此看来,在考前猛吃蜂王浆之类的滋补品是否就一定有益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环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对记忆的影响能给我们的复习以什么启示呢?我们不妨考虑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绪/生理状态下进行复习。以求回忆时(如考试)的情境与情绪/生理状态和复习时的情境与情绪/生理状态相似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回忆时的情境与状态你是无法预料的。假如,你在晴天、阴天,下雨天都复习过;在每个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都复习过;在清醒、乏困、感冒、紧张状态下都复习过,那么,就能保证考试时的情境和状态和复习时情境和状态相似的概率大一些,例如,刚好考前由于紧张复习,几天未睡好觉,晕晕乎乎的,又连下几天雨,好几个监考员走来走去,令你紧张不安,尽管如此,这时你仍能获得一定的相似性。
12.心向、态度和兴趣的影响
心理态度、兴趣,也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感兴趣的事或持积极态度的事,我们记得牢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或持消极态度的事,我们记得就差一些。这个因素在政治的认识或信仰上所起的作用尤其明显。与其信仰相同的观念或事实,则容易吸收,并有助于记忆;否则倾向于排斥,容易遗忘。这称之为选择性的保留和遗忘。赖温和墨菲(张德锈,1982)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两组被试,一组是赞成前苏联,一组反对前苏联。让这两组被试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赞颂苏联的,一篇是批判苏联的。学完后立即测验他们的学习成绩,隔一定时间后测验他们的保留成绩。结果发现,态度与文章观点一致者学习成绩和保留成绩明显高于态度与文章观点不一致者。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教学时,一方面教材的意义必须适合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并不是先天固定的,教师可以设法引导,教师有说服力使学生形成建设性的态度和兴趣,使他们容易记住和保留所学的知识。我们要设法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兴趣,以适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直到现在,这句话仍不过时。
以上所述都是一般的复述策略,在某些复杂的任务中,如学习课文,我们也会用到复述策略,如说出材料、作记录、在课文中划线等。 但是,在学习中,这些复述策略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它们影响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注意和编码,但是,它们并不能帮助你在这些信息和你已经知道的信息之间建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复述策略在长时记忆中一般无效,复述策略往往要配以其他一些能有助于学习者组织和整合长时记忆信息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就是精细加工和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