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知觉的组织律。
从以上对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简要介绍之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和桑代克之间的明显对立在于顿悟和试误。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对立更为深刻。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观,反对联想理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的思想。他们假定知觉的组织律适用于学习和记忆。记忆中储存的是知觉事件的痕迹。由于组织律决定知觉的构造,也就决定了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结构。在学习情境中,受试者构造和“领会”问题情境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利用过去的经验,确实正确“看清了”情境,他们就会产生顿悟。
顿悟学习理论受到了美国教育家们的欢迎。在杜威领导下的进步团体承认个人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应当通过理解问题的结构,而不是对不理解的公式的机械重复进行学习。
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的,以及在理解学习任务之中,或在重建模糊的记忆中,或在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产生的。这对美国流行的S-R联想主义来说是适当的解毒剂和挑战,具有积极的意义,启迪了后来的认知派学习理论家们。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后来皮亚杰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