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理论

 

  20世纪3040年代由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创立的理论。主要代表有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沙利文强调个人与群体间的人际关系。提出人格乃是在一个人的人际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的相对持久的模型或完型。他认为人主要的动机是逃避焦虑和寻求安全。焦虑的来源可能是生物学的,也可能是社会性的。严惩的焦虑会导致精神疾病。霍妮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安全(消除焦虑),而不是快乐(性的满足)。儿童为寻求安全,就会在行为中采取种种防御策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经症需要。她例举了10种精神神经症需要,最后归纳为三种性格类型即依赖换型、敌对型、退缩型。她还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概念,认为“理想化的自我意象”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精神神经症的主因。她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当前倾向和冲突,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儿期被压抑的欲望。弗洛姆的理论充满社会哲学色彩。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经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因面临现代社会中冷酷的现实,反而产生了“逃出自由”的强烈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取决于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他把人格看成气质和性格的综合,将人格分成病态和健康两种,把人性的恶化归咎于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对立起来。而且,他认为改造病态社会的途径不是进行社会革命,而是通过精神分析治疗人们的病态心理,这样,弗罗姆就陷入了社会文化和心理相互影响的循环论的错误。

 

 


 

 

相关链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