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他们的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行为主义有分歧,在西方已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他们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人与一般有机体不同在于除一般潜能外,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也是人体的遗传构成,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美国教育学教授H.戈曼指出:“非指导性教学,或许可称之谓非操作或者非窒息教学。借助于拒绝替学生思考以及为他们组织起来打破学生依赖性的需要,据此而设计的教师的行为,构成了这种教学。这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意味着某种指导是不必要的;相反,它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任务看成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也反对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来解释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积极向上,这对革新过去学习理论的弊病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其学习的机制无疑异常复杂,尚待进行系统的大量研究,且人本主义学习观过于强调实现先天的潜能的内在倾向,忽略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于先天的潜能的制约和影响,这正是它的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