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过程性知识告诉我们如何做某件事。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我们不仅要知道过程的每一步,而且还要知道采取每一步的条件。过程性知识因此可以被认为是由“如果……那么……”条件陈述句组成的,其形式是:如果某个条件适合,那么就要采取某个行动。例如,在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除以一个分数,那么倒置分数进行乘法,在一个简单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一个“如果……那么……”陈述句,但在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步子,这些条件陈述句可能连接在一起,上一步的结果可能成了下一步的条件。一个复杂的大数目的除法就是这样一个条件陈述句的链条。 过程性知识用于信息的转换,如在除法中,将有关除数和被除数的信息转换成商,过程性知识无论对学校中的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都是至关重要的,成功地执行将一个数字转换成另一个数字、将符号转换成意义这一过程的能力,是学校中任何成功的基础。过程性知识可分为模式再认知识或动作系列知识两种形式。 (一)模式再认知识 模式再认知识涉及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模式再认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识别某个概念的一个新事例。比如,再认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模式再认知识的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识别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倒置分数后相乘”。和概念一样,模式再认过程是通过概括和分化的过程学习来的。比如,学生已经学习:凡生命体必须完成八大生命过程:获取食物、呼吸、排泄、分泌、生长、反应、繁殖、运动,这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现在,学生要利用这一知识注意生命的这八个过程,表示这一过程的条件陈述句是:“如果一个客体执行了所有这八个生命过程,那么它就是活的。”教师可以用诸如鱼、哺乳动物、植物等生命体作不同的例子,促进概括;还可以列举反例,如水晶石虽也存在促进分化、进行生长的过程,但不实现运动、呼吸和反应等其他生命过程。 (二)动作系列知识 第二种过程性知识指动作系列知识。加涅认为,一个动作系列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或认知动作,减法中的借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动作系列首先是当作构成某个过程的一系列步子来学习的。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执行每一步,一次执行一步,直到过程完成,例如,学习开汽车,先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首先,如果车门关着,就打开车门;第二,如果车门开着,就坐到驾驶座位上;第三,关上车门;第四,系上安全带;第五,插入钥匙。”一开始,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想着去做,这样效率很低。 但是,随着练习,这一过程就会几乎变成自动化,驾驶员将会不假思索地完成这一过程。自动化地执行某个动作系列的好处是腾出工作记忆去完成其他任务,如开动汽车时和乘客交谈,但也可能带来错误,这就是定势效应(set effect),这种定势效应会妨碍处理重要的信息。比如,从单位骑车回家,忘了到某个商店买东西,这是因为,从单位骑车回家这一动作系列一旦启动,就很难中断。因此,在教动作系列时,我们要小心避免定势效应带来的错误。最简单的矫正方法就是只对那些不容易变化或用得比较频繁的过程实现自动化,这样,速度高才有价值。基本的学业技能如阅读、计算机,书写等过程就要达到自动化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当字词的识别、解码等达到自动化后,才能空出工作记忆去完成理解等任务。 在学习某一个过程时,存在两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就是工作记忆存贮量的限制。尤其在学习一个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时,困难更大,任何一个过程如果步子长达9步以上,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7+2),那么就很难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可以利用一些记忆辅助手段,如把这些步子写下来给学生。当然,重要的是成功地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记住这些步子。第二个潜存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必备的知识,在学习某一过程时,要确保学生已经具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生还未学会一定的原理、定理,而要求他们解决几何证明题将是十分困难的。在教学某一过程时,教师不妨先进行一下任务分析,也就是要识别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学会的次一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了解学生在次级技能上的能力,如果有必要,可进行一定的补习。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们都知道,学习某个过程,刚学时似乎很难,但随着不断地练习,看起来却越来越容易了。但是,“习拳容易改拳难”,好的动作来自好的练习,对过程的不正确的练习,只会导致这一过程的不正确的执行。因此,在练习中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仅要找出反应的对错,而且要纠正错误。 下面,我们举一个完整的例子,来说明动作系列的学习过程,看看教师应当如何根据动作系列的学习过程采用相应的学习和教学策略。假如现在我们要教学生“除数为分数的除法”,那么我们把教学程序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给学生写出这一过程:“颠倒除数,然后相乘”;第二,对学生进行前测,评估学生的必备知识,学生必须知道“颠倒除数”的意义,必须知道如何乘以分数,才能完成这一过程;第三,给学生演示这一过程,并且确保学生每天都做一小会儿练习;第四,对练习给以正确的反馈。 要想确定学生错在哪儿,我们可以用这样三种方法:一种方法,让学生口头描述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每一步,从而解释他们是如何获得一个不正确答案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演示他们的作业。这两种方法都能使我们指出并改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的步子。但是,这两种方法并非都能实现,因为,我们是在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也不可能都能演示所有的作业。于是,我们可以采用错误分析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错误,以确定他们在哪儿做错了。请记住,我们一定要尽快地给学生提供反馈,以便他们停止不正确的练习。 尽管我们分别讨论了模式再认和动作系列过程,但实际上很少将它们截 然分开。正确运用一个动作系列离不开对动作条件的再认,再认条件就是一个模式再认的过程。 同样,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也是相互作用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提供过程所需的材料,理解符合某个过程的条件需要陈述性知识,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必须理解“除数”、“倒置”和“÷”的意义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过程。再比如,学生做一个化学实验(过程性知识),他必须知道各种药品的信息(陈述性知识),当他要解决一个化学问题时,既需要陈述性知识,又需要过程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