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协调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情绪的不协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扬(P.T.Young)和普里布拉姆(K.Pribram)。 扬在40年代到6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情绪是"扰乱反应"的概念,他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乱",认为情绪是一种神经中枢在感情上的"紊乱"反应,"紊乱"是情绪的关键因素。扬解释说,正像一个杯子中的半杯水被摇动一样,当情绪性事件发生时,人就被扰乱或搅乱。因此,情绪是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破坏,无论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均如此。 普里布拉姆总结了大量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情绪作了一个概括的描述,他认为情绪的产生是以一种有组织的稳定性为基线,这个稳定的基线意味着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下内部过程的正常工作。如果环境信息的输入使有机体处于一种适宜的协调状态,这时有机体的内部活动状态处于稳定的基线之下;当环境信息是一些不适宜的输入时,有机体的内部活动状态立即超越基线,使有机体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从而产生紊乱,这时就产生情绪。普里布拉姆还提出了一个"监视器"的概念,他认为情绪是监视脑活动的一种机制,起着监视心理加工的作用;情绪过程就是当原来进行的加工程序受到阻断时产生的替代性执行程序,对这个阻断过程的意识觉知,就是情绪的体验或感受。 普里布拉姆和扬都强调情绪同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认为情绪起源于对环境事件的知觉、记忆和经验。当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内部认知模式同当前输入的信息不一致时,就导致情绪的产生,这就是不协调的含义所在。例如,意外的成功引起欣喜,意外的挫折导致愤怒,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都是对原有内部模式的扰乱。 不协调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某些较强烈的无论肯定或否定性质的情绪状态,但对那些在满足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愉快、恬静的心境却无法说明。尽管如此,它仍为认知心理学家所乐于接受。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强调揭露认知过程的内部结构,如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等。认知心理学家把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有机体的生理生化活动结合起来解释情绪。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动力分析系统:第一个是对环境输入的信息的知觉分析;第二个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即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需要或意向的认知加工;第三个是情境事件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之间进行比较的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统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当外部事件作用于人,当前知觉材料的加工引起过去经验中储存的记忆信息的再编码,这个认知过程就会产生人的预期或判断。当现实事件与预期、判断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而没有情绪产生;若有足够的不一致,比如出乎意料的或违背意愿的事件出现,或无力应付给人带来消极影响的事物产生时,认知比较器就会迅速发出信息,动员一系列神经过程,释放适当的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景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所以,人类所特有的认知过程同它所附带的庞大的生化机构形成一个反映活动的系统,该系统的工作就体现为情绪。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