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的治疗原则和技巧 一、焦虑抑郁性障碍及其它神经症
焦虑抑郁性障碍是青少年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往往有其独特性。与成年人不同,由于认知的不完善及体验的缺乏,年轻人往往难以表达他们正经历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治疗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和识别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注意观察情绪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为内部体验,二为外部表现和行为。对年轻人来说,外部的表现和行为更明显,也更可靠,尤其是在年轻人对情绪的表达困难时,治疗者更要善于从外部表现和行为中判断情绪的存在。如焦虑的年轻人常表现烦闷、坐立不安、难以集中注意交谈、咬手指、不停玩弄小物件、出汗、手抖等。抑郁的年轻人表现为:垂头丧气、眉头紧锁、对学习、娱乐毫无兴趣、厌学、独处,交谈时话少或烦躁、不合作、易激惹、敌意等。
2.善于从主诉中寻找迹象。焦虑抑郁的年轻人及家属常不会直接主诉焦虑抑郁的体验,大多以其他主诉而来诊,有以下主诉时我们要警惕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爱发脾气、厌学、注意力不集中、不愿见人、缺少同情心、虐待动物、食欲下降、头痛、头晕、发木、头部压迫感、乏力、心慌、憋气、腹部不适时,等等。这时治疗者直详细寻问有关焦虑抑郁的体验,明确其存在与否。
3.历史的眼光。当难以判断时,治疗者要结合年轻人的历史来考虑,一个历来活泼的女孩明显的沉默寡言、话少、孤僻或一个历来温和、听话的男孩变得暴躁、敏感等,都要考虑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在明确焦虑抑郁的情绪后,治疗者还应对其诊断类别、严重程度、自伤、自杀及暴力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是以生物因素为主要原因的内源性"抑郁症"?还是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的"适应障碍"或"神经症"?是住院治疗?还是门诊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还是以心理治疗为主,或者两者结合?无论轻重一律服药,或明显有自杀、冲动倾向仍单给心理治疗,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尤其是少年,他们的恐怖性、强迫性、疑病性神经症相对较少,可能与认知发展有关,年轻人在面对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时,其障碍大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无论年轻人神经症类型如何,其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常常是共通的,治疗中我们不能将注意力过份集中在症状本身上,尽管年轻人常常有这样的企图。不愿面对自己真正的心理压力,更不愿承认在问题的解决中自己应负的责任。只希望尽量将症状描述清楚后让治疗者给予解决,这时,治疗者要适当地把握治疗的方向,让自己与年轻人的注意逐渐转移到其症状背后的原因上,共同分析、探讨面对压力,解决心理冲突,将治疗引向深入。
年轻人常见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为:学习的压力、恋爱与性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等等。治疗中,治疗者要善于发现病人的主要压力与冲突,理解病人症状产生的病理机制,与年轻人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发展成熟的应付压力与挫折的方式,消除不恰当的认知及行为模式。
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年轻人往往不是由于学习成绩差,相反,大多数人学习成绩优异,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及与同伴成绩的比较,成绩第二者怨恨自己为什么没考第一,考第一的又担心如何才能保证下次还考第一,考上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者又不能接受成绩的重新排队,"我原来是名列前茅,现在怎么中等偏下呢",他们与别人攀比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并且常常误认为:"我只有考好才是有价值的,别人才会喜欢我"。"我只有考第一才会快乐","我一定不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否则,我就完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治疗者要帮助他们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和态度,学会接受自己的现状;注意行动而安于结果。"我尽力了就行了,考试结果如何是老天爷的事。""我越担心考不好,越易紧张而影响发挥。"注意自己的进步而不过分在意名次的前后;学会享受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不在意自己还没有达到的目标;人生的目标并不在于比别人强,而在于心灵的愉快,也只有快乐者才能达到人生真正的成功。治疗者还要让年轻人的家长认识到:不要给年轻人加压,过于关注成绩和过于关注症状的好坏会给年轻人造成压力,导致孩子焦虑与家长焦虑之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家长应把孩子当作正常人、成年人来看待,学会让孩子独立处理自己的困难,家长只需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正确的鼓励与支持,让年轻人感觉到,父母相信他能处理所面对的困难,不会替代他来解决问题,并且替代也不是好事。孩子看到父母因他而影响工作的感受定比看到父母相信他而照常工作的感受差得多。对于那些因学习焦虑而厌学的年轻人,在治疗中,尤其是中晚期,治疗者要督促年轻人的复学,改变行动是最关键的,也是困难的。
随着性的成熟,年轻人逐渐会对异性出现好感,渴望亲密交往,同时还会出现性的欲望,并以各种方式去满足,如性幻想、手淫、拥抱、亲吻、性交等,由于其与年轻人所处文化环境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习俗等不一致常会导致年轻人的心理冲突,对自己的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者会因内疚而导致异性恐怖症,因想控制手淫而失败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或疑病。他们常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有害之极"。治疗中,治疗者应让年轻人领悟到症状与这些不恰当的观点和态度有关,学会正确对待性欲望,允许自己头脑中出现各种所谓"可耻"的想法,只要在行为上加以适当克制,不伤害他人都是可以的,再高尚的圣人也会有这些"可耻"的想法,没有才是不正常。
年轻人爱上一个异性后,尤其是初恋者往往会将对方过分神化,认为"他(她)是我的唯一",因而,一旦失恋,或受到家庭阻拦,年轻人会产生明显情绪反应,如一位初二男生爱上自己的表妹,两个人海誓山盟,但由于是近亲关系而受到双方家长的反对,该生情绪郁闷,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理想的伴侣了,一切都完了,多次自杀未遂,后经治疗好转,两个月后来告诉治疗者,他又找到一位比表妹更好的女朋友。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治疗者要对其感情表示理解,"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对女孩会发生好感,甚至爱慕是正常的,我们理解你的感情。"而不要表示反对,建立信任关系后再帮助年轻人一起分析其表妹的优缺点,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唯一性"在哪里?逐渐让病人领悟到: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是正常的,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各种价值观均不明确,又缺少生活经历,接触范围有限,对异性的爱慕多是非特异性的,不要轻言"他(她)是我的唯一","非他不嫁、非她不娶"都为时过早,可以继续交往,但婚嫁之事等以后再考虑,同时,鼓励接触其他异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年轻人终会发现,许多异性都有可爱之处,甚至比原先朋友还好。对失恋者也是如此,不要轻言"再也找不到满意的了",理解其失恋的痛苦,分析感情的特异性,鼓励接触其他异性,但不要让年轻人感到我们在有意贬低其恋人,有时治疗者反而要充分肯定其恋人的可爱之处,尊重年轻人的感觉,但对其过份神化之处要加以澄清。
对于那些一方面想恋爱,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学习的中学生,治疗者应让病人充分承认自己的感情,允许这种感情发生,并保持一定来往,压抑越深,反抗越强,越怕影响学习不与异性来往则越易向往异性,产生焦虑或各种神经症。与异性一定限度的交往是允许的,有些家长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极度恐慌,采取各种方式预防。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年轻人处于依恋与独立的冲突阶段,家长的过分约束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因而常常见到本来一般的异性来往因父母的反抗而变得海誓山盟。
为人际交往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重他人评价,容易感到受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他们一方面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没有信心,害怕不受欢迎。这样的年轻人常常认为:"我在别人面前一定不能紧张、失态","别人都在注意我","某某同学没理我,我是不受欢迎的人"。"我必须赢得所有人的好评","人前出丑是糟糕之极的事","我必须是完美的,别人才会喜欢我"等等,治疗者应该帮助年轻人改变这些不恰当的认识和态度,领悟到自己并不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与大家一样都是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人,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只有自己接纳喜欢自己的人才会在人际交往中更有魅力。对那些回避交往的年轻人要强调行动,去除回避,在行动中培养信心和技巧。
二、青少年行为障碍
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障碍包括厌学、家庭内暴力、反社会行为、出走、自杀等。与情绪障碍相比,青少年行为障碍更难治疗,这样的年轻人常常缺乏明显的求治动机,对治疗也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治疗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否及其程度如何,良好的稳定的信任关系预示着良好的治疗结局。在治疗开始之前,治疗者还必须明白,我们能给年轻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不要奢望太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具有行为问题的年轻人被送来就诊之前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接触之初治疗者要认识到,任何言行,哪怕是明显善意的,都可能导致年轻人的怀疑,从而导致治疗关系的破裂,因此,要谨慎小心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行为。首先,治疗者要是和善的,是愿意帮助病人的,对病人的问题行为是理解的,不会指责或嘲笑病人。如对一个厌学的年轻人说:"你不去上学,可能有你的理由,我想,不会像你的父母说的那样毫无理由,我希望你能把困难说出来,我们帮你想想办法。"对一个家庭内暴力的少年说:"你打母亲,当时肯定很生气,其实你心里有火,自己控制不了想发泄出来,你自己也很痛苦,甚至事后也后悔,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发起火来吗?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有时,为了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不得不放弃自己中立的立场,在年轻人与父母之间适当偏向年轻人,另外,还要适宜地赞扬病人的优点和进步,促进治疗的动机。治疗者与年轻人信任关系的建立本身就说明了病情的改善。
与情绪障碍类似,问题行为背后常会有一些心理压力,治疗者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如一位虐待母亲的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引起。一位厌学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而无力表达不满的一种反应,这些压力解决后行为问题也能得到改善。
家庭的作用在行为问题的产生和治疗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许年轻人的行为问题只不过是父母问题的一种延续,如:父母感情不和--父亲酗酒--虐待孩子--孩子品行障碍,因而,年轻人的问题不能仅靠对年轻人的心理治疗来解决,还必须对父母的问题进行干预,以家庭治疗的方式进行工作。另外,对有些问题行为采取的行为治疗必须在家庭中进行,由父母来完成,如对病人良好的行为、或不良行为的改善予以奖励,对不良行为给予处罚,这都必须由家庭来执行。
家庭内暴力似乎与其它的行为障碍有着不尽相同的一面,这样的年轻人虽然主要表现为行为障碍,但常常是情绪障碍也相当明显,有时甚至可以说暴力行为只不过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情绪障碍越明显,越感到痛苦,改变的可能性大,当情绪改善后,暴力也会明显减轻。对家庭内暴力的治疗,还可采用认知--行为的治疗技术,如训练病人,当意识到自己要生气时,马上大声对自己说:"停",然后,转移视线,深呼吸几次,这样延长了从情绪产生到采取暴力行为之间的时间,从而使暴力行为发生的程度和可能性均明显减少。
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年轻人,Feidler和Ecton的"问题--一解决训练"值得推荐,其训练分为5个步骤:
1.明确问题"问题是什么?"。让年轻人弄清愤怒前的刺激。包括各种诱发刺激、处境和内部的生气因素。
2.产生可能的解决方法"我能做什么?"。要求年轻人尽可能开动脑筋,想出所有可能的对问题的反应,这个阶段不包括对反应的评价。
3.后果评价"如果……将发生……"。,要求年轻人列出各种反应最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极积的和消极的、短期的和长期的。
4. 选择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我将做什么?"。让年轻人从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出一个较合意的、积极的成分较多、消极成分较少并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5.反馈"这个方法如何?"。最后一步,对这个方法的运用效果进行评价,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如果无效,再考虑选择第二种方法。
尽管青少年行为障碍治疗较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总会有所收获的,虽然有时年轻人及家长否认治疗的效果,从长远来说,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