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与智商
智力测验通常采用标准智力测验量表来进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的“比内—西蒙量表”。该量表包括由易到难的30个题目,根据儿童通过题目的多少来测量3-15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L.H.Terman)对比内—西蒙量表加以修订,使测验进一步标准化,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该量表的题目是按年龄编排的。每个年龄有六个题目,内容包括绘画、折纸、回忆故事、给单词下定义、推理等许多方面。题目难度随年龄逐渐增加。例如,1960年量表中,5岁组的题目是:(1)画一张缺腿的人的画;(2)在测验者表演后,将一张方形纸叠两次,成一三角形;(3)给球、帽子、炉子下定义;(4)描一个正方形;(5)辨认两张画片的异同;(6)把两个三角形组成一个正方形。该量表规定,每通过一个题目,代表两个月的心理年龄。如果一个5岁儿童通过了5岁组的全部题目,又通过了6岁组的三个题目,那么,该儿童的心理年龄便是5岁半。得到心理年龄后,便可计算儿童的智商。
智商(IQ)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是智力测量的结果。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心理年龄(MA) 智商(IQ)= ×100
例如,前述5岁儿童的心理年龄是5.5岁,则其智商为5.5/
5×100=110。
斯坦福—比纳量表是以心理年龄随实际年龄而增长为基础的,然而,儿童到达某一年龄后,心理年龄不再随实际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所以,对超过15岁的儿童,用上述方法计算IQ便不合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1936,1939,1949,1967等)研究制定了新的量表,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及韦氏学前和小学儿童智力量表。韦氏量表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词语量表包含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及数学推理等内容;操作量表包含填图、排列图片、积木图案、物体装配、译码、迷宫等内容。各分测验均可单独记分。在计算智商时,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将个体的测验得分与其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作比较,根据其在该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智力的高低,这样计算出的智高称为离差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