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种群与群落 下一节 返回
 
  讲座1 种群与群落(1)  
 
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人均产值仍然非常落后,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

如图所示,是建国后,历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的年龄金字塔。

首先,让我们解读一下人口年龄金字塔,所代表的含义。例如,1953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金字塔的左侧是男性人口,右侧是女性人口,每一块横条代表一个年龄段,最基部的一格横条代表0-4岁的幼儿人口,再上部的一格横条代表5-9岁的儿童人口,第三格横条代表10-14岁的少年人口,第四格横条代表15-19岁的青年人口,以此类推。

你会发现,1953年的人口金字塔中,人口最多的是0-4岁的幼儿,这些人口是在建国后出生的。这说明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之后,人口的增长进入了一个迅速增加的新阶段。到了1964年人口普查时,0-4、5-9、10-14岁年龄段的人口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发现10-14、15-19岁的人口非常多,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是1963-1972年出生的。1960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到了1963年,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972年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1972-1982年出生的人口明显减少。

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发现出生率的到了明显的控制。几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大致相等。

但是,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发现0-4、5-9岁的人口明显减少,说明从1990-2000年之间,出生率明显下降。但是,年龄段在10-14岁、30-45岁的人口仍然很多。但是,出生率减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另,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高龄人口也有增多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的寿命在延长。

了解了人口的发展规律,你一定会问,人口与种群有何关系呢?

其实,人口的增减也符合种群生态的基本规律。学习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了解有关种群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种群  

什么是种群呢?

1.概念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或者系统。

如图所示,种群概念可以指,具体的某些生物种群,例如,一个保护区内的斑马种群、角马种群。种群也可用于抽象名词,泛指某一物种所有的种群。例如,斑马种群。

了解种群、认识种群,首先要了解和区分,种群的个体。种群的个体结构不同,分为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1)单体生物

单体生物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个体的形态、发育可以预测。

如图所示,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都是单体生物。

(2)构件生物

而构件生物的受精卵,先发育成构件,再发育成更多的构件,个体的形态、发育不可以预测。

例如,大多数的植物属于构件生物。还有一些低等动物,如海绵、水螅和珊瑚等,也属于构件生物。如图所示,植物的构件,花菱草,通常包括叶子、芽和茎。花也是一种类型的构件。

一、种群  

3.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生态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种群生态学。具体来说,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4.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如图所示,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基本特征,一般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是指,种群所具有的、一定的分布区域。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单位面积中,或者一定空间中,个体数量或密度,以及个体数量或密度的变化。种群的遗传特征主要是指,种群所具有的、一定的基因组成。

二、种群动态  

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动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有多少?主要是指,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情况。

第二,哪里多、哪里少?主要是指,种群的分布情况。

第三,怎样变动?主要是指,种群的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情况。

第四,为什么这样变动?主要是指,种群的调节。

种群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还有,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

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种群动态  

首先,让我们了解有关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的研究。

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或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生物量。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的生境中,个体的数量。

 

如图所示,在海边的潮间带,每平方米岩石表面,分布着5000个藤壶。在池塘中,每一亩的水面,有500kg的鲤鱼等等。

(2)密度的估计方法

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只要了解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总数量调查法。

i.总数量调查法

在一定的面积或空间范围内,调查某一种生物的个体总数。这种方法非常费时,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不可能,非常准确地,调查清楚,生物的个体总数。所以,下面的方法可能更有效。

ii.样方法

如图所示,在调查的区域内,首先,划分出研究种群的边界。然后,选择很多小块面积,这些小块面积,我们称之为样方。在样方中,调查生物的个体总数,再通过计算,求出平均值。根据平均值,来估计种群整体的密度。

当然,在调查中,选取的样方,要有代表性,而且是随机选取的样方。

二、种群动态  

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2)密度的估计方法

但是,对于不断移动的动物来说,用直接记数的方法,很难调查清楚动物的总数。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标记重捕法。

iii.标记重捕法

标记重捕法是这样进行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在调查区域内,在重新捕获动物。检查这些动物身上,有没有被标记过,并且,数出被标记的个体数。

假设在调查区域内,重新捕获动物中被标记的比例,等于所有个体中被标记的比例。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估计出,在调查区域内,动物的总数。即N:M=n:m,N=M x n/m。其中,M代表标记个体数;n代表重捕个体数;m代表重捕样中标记数;N代表样地上个体总数。

在研究某种生物个体的密度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动物成群结队,有的动物单独行动。这样,不同生物的分布特点,可以影响密度调查的准确性。所以,种群的分布特点,也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分布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中,分布的位置状态,或者分布的布局。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成群分布

种群的分布有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分别是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成群分布。

二、种群动态  

2.种群的空间结构

(1)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是指,每一个体,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当一批植物种子,首次入侵裸地上繁殖,常常会形成随机的分布特点。

(2)均匀分布

在一定区域内,个体之间的距离相等。例如,由于地形或土壤的均匀分布,使植物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

(3)成群分布

最常见的种群分布是,成群分布。例如,动物的集群行为。

3.种群的增长率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都会影响种群的密度变化。

如图所示,一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个体死亡,也不断有新的个体产生。有的个体从另一个种群中迁入,有的个体也有可能从种群中迁出。因此,种群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等因素决定。其中,出生率、迁入率的增加,可以使种群的个体总数增多;而死亡率、迁出率的增加,可以使种群的个体总数减少。

如图所示,由于保护得当,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目前呈现出增长态势。

二、种群动态  

3.种群的增长率

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

计算公式:r=lnR0/T

其中,R0代表世代的净增殖率,也就是后代的个体数。T表示世代时间,也就是种群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因此,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

①降低R0值,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

②增大T值,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提倡晚婚晚育。

例如,在偏远的农村,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守乡村的人越来越少。在影响种群增长率的许多因素中,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常常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4.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常常用年龄金字塔表示。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如图所示,2006年对中国部分人口的调查结果。金字塔的左侧是男性人口,右侧是女性人口,每一块横条代表一个年龄段,最基部的一格横条代表0-4岁的幼儿人口,再上部的一格横条代表5-9岁的儿童人口,第三格横条代表10-14岁的少年人口,第四格横条代表15-19岁的青年人口,以此类推。图中显示,从1992年以后,出生率逐步下降。30-45岁的人口比例较大,再过30年,60-75岁的老年人将明显增加。因此,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将逐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作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年龄金字塔的形状发生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增长率。

二、种群动态  

4.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根据年龄金字塔的形状,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

增长型种群的金字塔,基部宽,顶部狭,是典型的锥体形金字塔,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了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稳定型种群的金字塔,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变化缓慢,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衰退型种群的金字塔,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中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的种群。2006年对中国部分人口的调查结果,年龄金字塔的形状呈壶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了解种群历史,分析、预测种群动态,具有重要价值。生物出生以后,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寿终正寝,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过程中,常常面临许多危险而丧命。因此,研究生物的存活率,对了解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非常有用。

5.存活曲线

通常用存活曲线的形式,表示存活率。用种群存活数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用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可以得到种群的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比较直观地表达了,种群个体的存活过程。存活曲线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如图所示。

I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II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例如,一些鸟类、小型哺乳动物。

III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例如,产卵的鱼类、贝类、松树等。

二、种群动态  

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环境条件适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时候,个体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加,但是,当个体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增长率就会下降,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下面就让我们联系实际,分析种群增长的规律。

6.种群的增长模型

当种群增长所需要的营养物,非常丰富,营养物不限制种群增长,这时,种群增长呈指数增长状态,增长曲线呈“J”型的增长曲线。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所需要的营养物,不再能完全满足种群增长的需要,种群的增长将受到限制,增长曲线也渐渐由“J”型,变为“S”型的增长曲线。

“S”型的增长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如图所示。

 

在开始期,也称为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种群的密度增长缓慢。在加速期,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增长逐渐加快。在转折期,当个体数量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时,种群的密度增长最快。在减速期,当个体数量超过饱和密度一半后,种群的密度增长逐渐变慢。在饱和期,种群个体的总数不再增加,种群的密度达到饱和。

7.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例如,人类的过度捕捞,或者种群的栖息地被人类破坏,种群的数量会出现持久性的下降。这样,种群就会衰落,甚至灭亡。特别是那些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由于人类的影响,最容易出现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如图所示,鲸鱼的种群,由于人类的极端捕捞,数量明显下降。种群的持续生存,不仅需要有保护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要有足够的数量,达到最低的种群密度。因为,种群的数量过少,就会因为近亲繁殖,使种群的生育能力衰退,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从而,使种群衰落,面临灭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