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种群与群落 上一节 返回
 
  讲座3 种群与群落(3)  
 
六、物种的多样性  

衡量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只是根据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还应该根据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下面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在群落水平上,如何衡量物种的多样性。

什么是物种多样性呢?

1.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

物种多样性有两种涵义。

一是,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二是,种的均匀度,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有专门的衡量指标,那就是多样性指数。

2.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测定多样性的公式

测定多样性的公式很多。

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十章第72-77页涉及到“物种多样性及其测量”,实验10.1、10.2,内容涉及到“种群数量估计”和“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下面,我们就对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作一说明。教材中提到的“香农--威纳指数和种间相遇概率”请参见“拓展视野2:香农——威纳指数,拓展视野3:种间相遇概率”。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是假设,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推导出来的。

用公式表示为: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假设,物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物种i的两个个体的概率就为Pi2。如果我们把群落中,全部物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到辛普森指数D,请看公式:

公式中,S是物种的数目。由于取样的群落是一个无限大的群落,Pi的真实值是无法知道的。所以,Pi的最大值是:

六、物种的多样性  

2.多样性指数

(1)测定多样性的公式

以下是推导出的公式

因此,辛普森指数就表示成

公式中,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辛普森指数的重要意义。

例如,甲群落中有A、B两个物种,A、B两个物种的个体数分别为99和1。而乙群落中,也只有A、B两个物种,A、B两个物种的个体数都是50。

按照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甲、乙两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分别是: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乙群落的多样性高于甲群落。

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甲群落中,两个物种的分布不均匀,一个物种个体数量多,一个物种个体数量少。但是,如果只从丰富度来看,两个群落是一样的,但是,两个群落的均匀度不同,所以,物种多样性也不同。

有了多样性指数这样的指标,可以对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2)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i.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可以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随着纬度增高,物种多样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但是也有例外。如图所示,企鹅和海豹,在南北两极,种类和数量最多。而针叶树和姬蜂,在温带的物种最丰富。

六、物种的多样性  

2.多样性指数

(2)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ii.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可以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所示,无论是低纬度的山地,还是高纬度的山地,也无论海洋气候下的山地,还是大陆性气候下的山地,物种多样性,都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iii.多样性随水体深度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可以随着水体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所示,在海洋或淡水的水体中,随着水的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都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阳光在进入水体以后,被大量的吸收和散射,水的深度越深,光线越弱,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随着水的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就会逐渐降低。

七、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空间结构取决于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活型,以及相同生活型的物种所组成的层片。首先,让我们认识植物的生活型。

1.植物的生活型

生活型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仅体态相似,而且,适应环境的特征上也相似。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高等植物可分为五个生活型类群。

(1)高位芽植物

高位芽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植物的主要生活型是高位芽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最多。

(2)地上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者很接近地表,因而,受到地表残枝落叶的保护。

(3)地面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在不利于生长的季节,植物体的地上部分就会死亡。但是,被土壤和残枝落叶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且,在地面部位还有芽。在温带和北极地区,地面芽植物最多。

(4)地下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的芽埋在地表以下。

(5)一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一年生植物一般产生种子,度过不良季节。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草原地区,一年生植物最多。

在群落的长期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成层现象。

2.成层现象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的结果。

成层现象,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七、群落的结构  

2.成层现象

成层现象越复杂,说明群落的结构越复杂,植物对环境条件的利用越充分,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也就越多。

如图所示,在成层现象中,生活型相同或相似的物种组成一个层片。在群落中,不同生活型物种,分别组成不同的层片,例如,乔木层片、灌木层片、草本植物层片。根据层片的生物类型,又分为植物层片和动物层片。

(1)植物层片

例如,一些附生植物,附着在其他植物上生长,这种附生与被附生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

如图所示,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是由五个基本的层片所构成。

第一类层片,是常绿针叶乔木层片,主要由松属、云杉属、冷杉属等植物组成。第二类层片,是夏绿阔叶乔木层片,主要由槭属、椴属、椰属、杨属、榆属等植物组成。第三类层片,是夏绿灌木层片。第四类层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第五类层片,是苔藓地衣层片。

(2)动物的分层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也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片茂密的森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毁掉,但是,培育一片茂密的森林,却要花上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我们不能奢望长生不老,但是,千年的古树可以见证漫长的历史,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逐渐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之后,人们也在不断采取行动,退耕还林,保护环境。那么,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一片茂密的森林,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八、生物群落的演替  

如图所示,在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这个过程,被称作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主要因素有,环境不断变化,植物散布,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生物群落的演替,如图所示,主要包括,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动物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逐步变化的自然演变过程。

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的种类,随着植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植物群落类型的改变而改变。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过程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如图所示,演替系列中,每一个明显的步骤,称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例如,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八、生物群落的演替  

下面让我们举例说明,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旱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是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

如图所示,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旱生演替系列,是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上开始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第一个阶段,地衣植物阶段。

壳状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加上岩石风化作用,壳状地衣的一些残体,逐渐形成一些极少量的土壤。叶状地衣,可能含有更多的水分,积累更多的物质,使土壤不断增加。岩石表面,被叶状地衣遮盖的部位,就长出了枝状地衣。枝状地衣的生长能力更强,于是,枝状地衣就全部取代了叶状地衣。

第二个阶段,苔藓植物阶段。

在干旱的时候,苔藓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等到温度升高,水分增多的时候,大量的苔藓植物生长旺盛。这样,就能积累的物质,为以后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第三个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一些矮小,并且耐干旱的植物,例如,蕨类植物、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就取代了苔藓植物。土壤增加了,适宜的小气候也形成了,于是,就出现了多年生草本植物。这样,土壤的厚度增加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遮荫,减少蒸发。于是,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就逐渐增多。

第四个阶段,灌木群落阶段。

喜欢阳光的阳地植物,例如一些小灌木就出现了,与多年生的杂草,混在一起,形成了“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就形成了优势灌木群落。

第五个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阳地乔木的树种开始生长,并且逐渐形成了森林。树林下,就形成了荫蔽环境,有些耐荫的树种开始生长。随着耐荫树种的增加,低矮的阳地树种,在树林中,不能很好的生长和繁殖,于是就逐渐从群落中消失。 于是,树林中,高大的阳地树种、耐荫的灌木、草本植物,共同形成了森林群落。

在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种类成分,从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逐步充分,群落生产力逐步增高,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也逐渐强烈。

九、群落的分类  

对群落的主要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和群丛。中国植被,可以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而群丛的种类,数不胜数。

1.植被型组

群落的建群种植物,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的外貌相似,这些植物群落,联合在一起,称为植被型组。

如图所示,植被型组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荒漠、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等。因此,植被型组,是最大的,植物群落分类单位。

2.植被型

在植被型组的内部,群落的建群种植物,生活型相同或者相似,同时,对水分和温度需求一致,这些植物群落,联合在一起,称为植被型。

如图所示,植被型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等等。

九、群落的分类  

3.群系

在植被型的内部,群落的建群种相同,这些植物群落,联合在一起,称为群系。

群系的命名,只取建群种的名称,例如,白桦林。

如果群落有两个建群种,那么,这两个建群种,就称为共建种。

具有共建种的群系,名称就取共建种,如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如图所示,在东北草原上,以羊草为建群种组成的群系,就称为羊草群系。

4.群丛

在群系的内部,群落的层片结构相同,并且层片的优势种相同,这些植物群落联合在一起,称为群丛。

 

如图所示,只有一个优势种的群落,例如马尾松是优势种,就称为马尾松群丛。

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就讲解到这里。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环节的主要内容:种群、种群动态、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群落演替。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并及时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