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应该怎样的行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保护等级
首先,要对需要保护的物种进行分析,有的物种数量少,繁殖慢,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如果不立刻加以保护,就有被灭绝的危险。因此,根据物种需要保护的程度和紧迫性,对物种进行优先等级的划分。如果按照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面积,划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低危,几个等级。如图所示,大熊猫、穿山甲、大猩猩都属于濒危动物。
如果某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太小,即使得到保护,也不能保证这个种群,是否能生存下去。那么,如何判断某一个物种的种群的生存能力呢?下面就让我们对种群生存力进行分析。
(2)种群生存力分析
一般来说,小的种群被灭绝风险更大,因为,小种群的遗传漂移更严重,更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种群的数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就会失去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
因此,为了物种的长期生存,保证遗传变异性的维持,需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种群数量,我们称之为最小可存活种群。通过种群生存力的分析,可以估计出,濒危物种的最小可存活种群。许多濒危物种的种群,个体数已经低于250-500个,小于最小可存活种群。
另外,物种被灭绝的风险,还与所在的生态环境有关。
(3)灭绝率大小与生境片断化的关系
因为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常常使大面积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地隔成很多小块,我们称之为生境片断化。片断化的不利后果是,有效生境面积减少,留下的斑块,相互之间的距离增加。如果片断间隔开的距离过大,生物就更难跨越隔离区,迁移就越困难,物种灭绝的概率就会增高。例如,在亚马逊河的森林生态环境中,随着生境的片断化,最敏感的猛禽、食大果实和花蜜的鸟类,最早被灭绝。
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有的区域被人类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就会减少。为了其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保护,人类在许多地方,开辟了保护区。那么,这些保护区的设计和规划,有哪些特点呢?
(4)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一般说来,保护区越大,保护区内物种数就会越多,这是因为生态环境面积越大,就能维持更大种群的生存,所以种群的灭绝率就较低,并且,生物从其他地区迁入的机会就越大。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同样面积大保护区,有更多的物种。究竟是设立一个大保护区,还是设立几个小保护区呢?
如果许多小保护区能够彼此相连,生物就可以在小保护区之间,进行相互迁移,通过交配,可以进行基因的交流,防止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另外,可以在保护区周围,设置相同生态环境的缓冲区,可以有效地增大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
如图所示,王朗自然保护区,就是大熊猫的故乡。现在,对保护区的设计,已经非常先进,例如,可以根据存活种群所需要的最小面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保护区的大小和范围,进行科学估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