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节 返回
 
  讲座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三、人口和资源问题  

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面临着其他问题。比如,现在地球上的人口急剧增多,导致资源的短缺,同时又会产生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就人口和资源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许多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快速增长的人口造成的。增加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不论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例如石油、矿产资源,还是鱼类、森林这样的,可更新的生物资源,都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并且,增加更多的人口,需要农业生产更多的食物。

近年来,人口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深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1.人口问题

(1)概况

如图所示,在17世纪前,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17世纪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医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并且,呈现指数增长趋势。

1800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近10亿,1900年增长到16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到2000年世界人口估计已经达到61亿。在16世纪,地球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千分之五),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大约为每年1.3%左右。

世界人口基数,呈指数趋势的急剧增长,也就是世界人口“爆炸”。并且,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发展,很不平衡。1960--1990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口,几乎稳定在10亿左右,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仍然在上升。

人口急剧增长,给生物圈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拥挤。目前,世界人口的平均密度为30人/km2(每平方公里)。根据生态系统稳定的支付能力推算,我国一百年后,理想的适度人口数量,应当是在6.5亿--7亿之间。

那么,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呢?

(2)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其问题与对策

如图所示,我国人口在1849年,达到4.13亿,1949年底,达到5.42亿。解放后,随着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数量激剧增加。在1949—1986年的37年中,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倍。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达约14亿。

三、人口和资源问题  

1.人口问题

(2)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其问题与对策

如图所示,根据历届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推测,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是1970--1971年。在这一年中,人口增加了2 257万人,平均每天增加61836人(六万一千八百三十六人),每小时增加2577人,每分钟增加43人。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代。从1962年到1970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7.49‰(千分之)。

7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平均为15.98‰(千分之)。

总而言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变化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的规模大,在50年中,增加了大约7亿的人口。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40岁左右,延长到平均寿命68岁。

在庞大的人口中,青少年比重比较大。200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2001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

祖国大陆人口,2000年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一共增加了1亿3215万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千分之),比80年代末下降了0.4%。

根据科学的推测,我国人口能承担的最大限度,为16.6亿人。

另外,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教学经费、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就很难提高教育质量,阻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三、人口和资源问题  

人口的增长,还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资源问题。下面我们就资源问题,进行探讨。

2.资源问题

(1)概念

资源可分为非枯竭资源、可枯竭资源。

i.非枯竭资源

如图所示,在自然资源中,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大气等,属于非枯竭资源。这些资源的来源稳定、数量丰富,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ii.可枯竭资源

 

如图所示,在自然资源中,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属于可枯竭资源。这些资源的数量有限,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枯竭。

可枯竭资源,根据是否能自我更新,又分为可更新与非更新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如果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就能够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使用不当,破坏了这些资源的更新循环过程,就会造成资源枯竭。非更新自然资源,基本上没有更新能力。

但是,部分非更新自然资源,例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可以回收利用。另外,例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石英、石膏和盐类等一些非金属的矿物,是一次消耗性的。如果这些资源枯竭,意味着,这些资源将永远消失。

三、人口和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重要资源的利用问题。

(2)能源

人类生存,离不开能源的利用。

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厂,这些火力发电厂的燃料,就是煤炭和石油。煤炭和石油属于非更新资源。如图所示,炼油厂正在把原油分离,制成可以使用的燃料。

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煤炭和石油消耗过量,可能会导致枯竭,产生“能源危机”。因此,人类已经在寻找新的能源。现在,已经开始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

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掠夺,也威胁着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但是,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可以导致土地污染。如图所示,人类过度砍伐树木,过多放牧,对土地的使用不合理,都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导致土地的荒漠化。

土地的荒漠化,是导致土地资源丧失的,世界性重大环境问题。全世界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有456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这些荒漠,大约有60%,在亚洲和非洲。现在,全世界,土地的荒漠化程度,正在加剧,平均每分钟就有10公顷的土地,变成荒漠,这样,每年就要损失600万公顷的农田和牧场。

我国的荒漠化危害,也比较严重。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原开垦,过度放牧。现在,我国治理沙漠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沙漠化得到控制,沙漠化土地恶化情况得到改善。

三、人口和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

水是决定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工业、农业生产等也离不开水。

(4)水资源

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类对水的消耗,成倍增长。同时,由于水污染,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如图所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的国家,都面临缺水的问题。我国缺水也十分严重。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查找有关缺水问题的资料。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如图所示,凶狠的鳄鱼,威猛的老虎,憨态十足的乌龟,密林中的小猴,都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员,虽然它们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是,我们不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子孙后代看不到这些可爱的动物。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其实,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很多价值。

1.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药物、燃料和建材等,这些使用价值,是人们普遍认识的。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和生命维持系统的调节功能,例如,植物对CO2的吸收,O2氧气的释放,对水土的保护,对环境的净化,这些功能,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还有一些潜在价值。例如,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为后代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遗传工程再上一个新台阶。

可是,由于人类的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丧失。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几百年来,生物的物种、种群,包括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的品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都在加速丧失。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物种灭绝的情况。

(1)物种损失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物种灭绝的速度和方式大大加速。根据估计,从1600年以来,人类的活动,已经导致了75%的物种灭绝。

 

大家都知道,如图所示,渡渡鸟、恐鸟,就是由于人类捕猎而灭亡的。有些物种,因为商业利用,正处于灭绝的边缘。例如,在非洲,有很多大象被偷猎掉。许多鲸类由于过度捕捞而濒危。海豚虽然不是捕捞对象,但是,偶然闯入捕捞网,就造成死亡。

还有大量的物种,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灭绝,估计每天有100种以上的动物被灭绝。人类的活动,例如放牧、开荒种地,会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变化,就有可能对特定的物种,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灭绝。

科学家估计,鸟类和兽类,在1600-1700年间,灭绝率分别是2.1%和1.3%,也就是每10年大约有一种生物灭绝。但是,在1850-1950年间,灭绝率上升,每两年就灭绝一种生物。因此,从1600年以来的物种灭绝,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大约是物种自然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

农作物和家畜的物种多样性,因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而剧烈地下降。因为农作物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过程中,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由多品种混合种植,变为单种种植,特别是大面积、大范围的单种种植,最容易造成农作物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家畜的物种多样性下降,也是相同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菲律宾,1970年前,种植水稻有3500个品种,现在,只有5个品种占优势,损失达99%以上。在欧洲,小麦品种丧失了90%。在美国,玉米品种丧失了85%以上。这些作物,因为缺乏遗传多样性,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和害虫的攻击。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其中另一个原因就是,生态系统的破坏。

(2)生态系统或生境破坏

许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系统被改变,或者生态系统被破坏。首先,让我们看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

i.湿地

如图所示,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水鸟的天堂,也是陆地的天然蓄水池,被人们称为“自然之肾”。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

但是,湿地是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新西兰,从欧洲殖民以来,90%的湿地,已经消失。在我国,北大荒,原来是渺无人烟的沼泽地,现在已经变成了东北的粮仓,原来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森林生态系统,也是被破坏得非常严重的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如图所示,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中,森林生态系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早就注意到,森林面积减少和破坏的情况。例如,在欧洲,大部分的温带森林,已经被破坏。利用人造卫星,可以监测地球上森林的损失情况,估计从1981年到1990年,每年丧失170000 km2(17万平方公里)。从1492年以来,北美洲的自然草地,几乎已经完全消失。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生态系统或生境破坏

那么,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以后,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iii.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后果

 

如图所示,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会风调雨顺,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

可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可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大家可能记忆犹新,如图所示,在10年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解救洪水中的群众,你看,红色塑料大盆中的幼儿,多么惬意,可是他哪里知道,把他托出水面,为他撑伞的解放军叔叔,紧锁眉头,万分焦急,因为水深浪高,是否能把孩子安全转移。

可是,你知道,可恶的大洪水是谁引来的吗?这次洪水危害的根源,就是人类的破坏。长江上游、长江中游,原来有大量的森林,森林被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长江下游的湖泊、湿地,被围垦和开发,导致了长江下游地区,调节洪水的能力减弱。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功能的丧失。

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现状。

iv.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在世界上,占第八位。中国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十分严重。

   

如图所示,中华鲟、穿山甲、藏羚羊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另外,长江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在我国,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还有很多。

在我国,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退化的草地占50%,其中25%的草地严重退化。有80%以上的水体遭到污染,淡水生态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生物物种的的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

总而言之,近年来,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资源的过渡利用,森林的过渡采伐,野生动物的过渡捕猎,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还有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灭绝,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等等。这几方面,都与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人类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自然资源的高速消耗、环境的污染等。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那么,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应该怎样的行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保护等级

  

首先,要对需要保护的物种进行分析,有的物种数量少,繁殖慢,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如果不立刻加以保护,就有被灭绝的危险。因此,根据物种需要保护的程度和紧迫性,对物种进行优先等级的划分。如果按照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面积,划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低危,几个等级。如图所示,大熊猫、穿山甲、大猩猩都属于濒危动物。

如果某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太小,即使得到保护,也不能保证这个种群,是否能生存下去。那么,如何判断某一个物种的种群的生存能力呢?下面就让我们对种群生存力进行分析。

(2)种群生存力分析

一般来说,小的种群被灭绝风险更大,因为,小种群的遗传漂移更严重,更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种群的数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就会失去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

因此,为了物种的长期生存,保证遗传变异性的维持,需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种群数量,我们称之为最小可存活种群。通过种群生存力的分析,可以估计出,濒危物种的最小可存活种群。许多濒危物种的种群,个体数已经低于250-500个,小于最小可存活种群。

另外,物种被灭绝的风险,还与所在的生态环境有关。

(3)灭绝率大小与生境片断化的关系

因为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常常使大面积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地隔成很多小块,我们称之为生境片断化。片断化的不利后果是,有效生境面积减少,留下的斑块,相互之间的距离增加。如果片断间隔开的距离过大,生物就更难跨越隔离区,迁移就越困难,物种灭绝的概率就会增高。例如,在亚马逊河的森林生态环境中,随着生境的片断化,最敏感的猛禽、食大果实和花蜜的鸟类,最早被灭绝。

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有的区域被人类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就会减少。为了其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保护,人类在许多地方,开辟了保护区。那么,这些保护区的设计和规划,有哪些特点呢?

(4)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一般说来,保护区越大,保护区内物种数就会越多,这是因为生态环境面积越大,就能维持更大种群的生存,所以种群的灭绝率就较低,并且,生物从其他地区迁入的机会就越大。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同样面积大保护区,有更多的物种。究竟是设立一个大保护区,还是设立几个小保护区呢?

如果许多小保护区能够彼此相连,生物就可以在小保护区之间,进行相互迁移,通过交配,可以进行基因的交流,防止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另外,可以在保护区周围,设置相同生态环境的缓冲区,可以有效地增大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

如图所示,王朗自然保护区,就是大熊猫的故乡。现在,对保护区的设计,已经非常先进,例如,可以根据存活种群所需要的最小面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保护区的大小和范围,进行科学估计。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除了自然保护区之外,人类还采取了其他许多有效的策略,保护生物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

(1)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首先,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有限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污染物质的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态系统被人工化的速度。大家一定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生物圈2号”实验,地球是生物圈l号。

 

为了试验人类能否离开地球而生存,从1984年起,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了密封的“生物圈2号”,如图所示,有土壤、气体、水,还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计划供8名研究人员生活2年。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正式进入“生物圈2号”。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但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亡,牵牛花却疯长。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导致靠昆虫传播花粉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生物圈2号”内,空气的恶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工作人员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

举世瞩目的“生物圈2号”实验,以失败告终。

1996年11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

总结“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大气中氧含量下降,二氧化碳量猛增。当二氧化氮浓度增加到79ppm时,人体中维生素的合成受到影响,损害人的大脑。

“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充分证明,在目前,人类还无法模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必须有生物多样性来维持。

“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给了我们一个沉痛的教训。

虽然人类在40年前登上了月球,可以说科技高度发达。但是,对于地球和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人类的了解还相当贫乏,还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生物圈模型。

我们也期待,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土壤科学和全球生态学研究,能有长足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一个成功的“生物圈2号”。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4.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

为了更好的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采取了许多措施。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i.保护对策

世界保护同盟,是国际的独立组织,负责连络各主权国、政府机构、非政府的组织,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例如,各国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CITES)》,制止了许多濒危物种和动物产品的非法进口和出口,解救了许多珍稀动物免遭灭绝。如图所示,象牙贸易曾经猖獗一时,偷猎者肆意捕杀大象,几乎使大象的种群,遭受灭顶之灾。现在,你能看到大象群悠闲地漫步在广阔的草原上,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保护的有效行动。

另外,在《南极条约》中,明确提出,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核废物处理,但是,可以对南极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可以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

ii.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

物种保护,可以在当地划定区域,进行保护,我们称之为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保护区工作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保护区的选址、设计和建立,到管理和评价,已有很丰富的经验。如图所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是对濒危物种就地保护的成功案例。

保护区的功能,主要是保护濒危物种,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区,还有教育、科研和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功能。在保护区中,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保护区之间,或者其他隔离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生境走廊,把相邻的保护区连接起来,可以减轻生境片断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迁地保护,是把野生生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者迁移到其他地方,进行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可以通过人工繁育,防止物种灭绝。

如图所示,原产我国的麋鹿,从英国再次引入后,在北京、盐城等地,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半野生的种群。因此,迁地人工繁育,最后再引入到野外。在动物回放野外前,可能还需要教会动物,怎样获取食物、逃避捕食者。

另外,为了更好地利用,种群已有的基因库,尽量增加物种的遗传变异,常常会把全世界动物园饲养着的一个物种,所有的个体,作为一个种群来管理,避免与本地的个体进行近亲交配。

四、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4.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动物的措施,也趋于多样化。

iii.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如图所示,在2007年,我国东北虎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已经正式启动。生物高科技手段,也可以应用于保护动物。

对物种的遗传资源,例如,植物种子、动物精液、胚胎、真菌的菌株等,都可以进行超低温的长期保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例如,在英国的伦敦,KM植物园的种子库,主要贮存半干旱热带和亚热带的种子。在美国,有针对湿热带植物的种子库。在印度的种子库,保存的主要农作物种子,有水稻、香蕉、豆类等一些原始的野生品系。

基因资源库,为物种保存提供了新手段。例如,优秀家畜的精液、卵子和胚胎,可以长期保存在液氮中。这些精液、卵子和胚胎,解冻以后,可用于人工受精、卵移植和胚胎移植。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都建立了细胞库,收集了170多种野生动物的细胞。

这样,就有可能,在某种动物灭绝后,采用新的生物技术,重现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

iv.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包括对生态系统的改造、修复、再植和重建,通过各种方法,改良和重建,已经退化和破坏了的生态系统。

 

如图所示,在寸草不长的裸红壤地上,通过种植速生、耐旱、耐瘠的桉树、松树和相思树等,先锋树种,人工启动生态系统的演替。另外,橡胶林,在我国西双版纳,成功北移。

另外,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如图所示,监测人员对野外放生的扬子鳄,进行无线电追踪。还必须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提高到法律的高度。

我国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