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八章 >>第五节 经典结构的赏析
蛋形椅
蛋形椅的设计者阿纳•雅格布森被认为是20世纪丹麦最有成就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和手工艺品设计师,也是仅有的几个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建筑与设计这两个领域历史里的设计师。
他的作品不仅是博物馆中的经典藏品,更成为丹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一个杯子或者一盏壁灯。
它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批判的地方色彩,是传统手法与功能信条的冲撞。他的每一个作品均具有适合的尺度、细节和意念。他还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设计家具和配件。对作品,他注重细节,材料的选用,传统与实用的结合。雅格布森是个功能主义者,但他是个浪漫的功能主义者。他的整体设计思想,包括建筑概念,平面设计,构成比例,色彩、质料、陈设、灯光、织物等都应表达相同的内涵和主题。
盖里椅
功能:在使用功能上,盖里椅具有其他椅子相同的功效,唯一的缺点是没有扶手,而且椅子面过于平直,坐久了人会觉得不舒服。
结构设计: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占地面积小,却十分平稳。但椅子的旋转性差,不能随意转动使得它灵活性也差。
制造技术:盖里椅要达到整体统一的完美线条和弯曲效果,还要考虑到重心的位置高低和椅子承受能力的大小,对制造来说,是一次挑战。
审美:盖里椅的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
作为当代杰出设计大师雅格布森的设计作品,盖里椅流畅柔软的线条带给人轻松的心情,金属的质感透过视觉冲击人们的内心。坐着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雅格布森那宁静而又充满想象的世界。 “最好的设计便是没有设计。”正如这句话一样,盖里椅的设计其实算不上设计,但它确给了人们另一番感受。
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
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的。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到明代达到高峰。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不断进入中国。使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这是硬质材料本身的特点所致,它不像其他软木那样有耐受性。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
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标准要求是: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即不会裂开,也不脱落。明式家具制造工艺技术之精湛,结构之合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使家具达到所需要的力学强度的同时,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