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二章 >> 第二节 生物入侵的种类
1、牛蛙
学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异名: 美国青蛙
分类地位:无层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鉴别特征: 体大粗壮,体长152-l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很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1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
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使牛蛙得到大面积扩散,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也普遍出现逃逸现象。
2、蔗扁蛾
学 名:Opogona sacchari(Bojer)
英文名: Banana Moth
中文异名:香蕉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 Lepidoptera 辉蛾科 Hieroxestidae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7.5-10mm,翅披针形,前翅有2个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和许多细褐纹。触角丝状、足粗壮而扁,跗节最长,后足胫节有2对距。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5mm。幼虫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红褐色,首尾两端多呈黑色。
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3-4代,在15℃时生活周期约为3个月,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产生多达8代。幼虫活动能力极强,行动敏捷,蛀食皮层、茎秆,咬食新根。以幼虫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虫上树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内蛀食。卵散产或成堆,每雌虫产卵50-200粒。食性广,寄主植物达60余种。
原产地: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己传播到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香龙血树Dracaenafragrans)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寄主植物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已在欧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美国等地区发现。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我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
关于福寿螺、罗非鱼、食人鲳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将在后面的章节做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做介绍了。
海洋生物入侵严重的包括赤潮的大规模爆发。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使得外来有害赤潮藻类大量引入,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赤潮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07年,我国外来赤潮的种类已经达到16种,使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遭遇灾难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