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备制的样品是从晶体生产的单晶镍切割下来,经过研磨、腐蚀,取(111)面正对电子束,这是由于镍是面心型晶体,(111)面是这类晶体点阵最为密集的方向。晶体安装在沿入射束方向的轴上,可以随意改变方位。

散射电流取决于四个因素:轰击电流、方位、散射角和轰击电压。已知散射电流与轰击电流之间有简单的正比关系,实验主要考察散射电流跟后面三项的关系。他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

他们综合几十组曲线,肯定这是电子束打到镍晶体发生的衍射现象。于是,他们进一步做定量比较。然而,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束的最大值所在的散射角,总与德布罗意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差一些。他们发现,如果理论值乘0.7,与电子衍射角基本相符。

他们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1927年4月16日的一期上。这篇论文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久依卡尔特(Eckart)指出。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偏差可能是由于电子在晶体中受到折射。戴维森继续实验,发现随着轰击电压增加,偏差越来越小。图9-13是戴维森和革末在1928年4月发表的曲线,表明电子束反射后的强度随波长改变的关系。箭头所指代表各级衍射的理论值。由图可见,随着波长变短,也即加速电压增大,偏差越来越小。根据戴维森的数据,贝特(W.Bethe)推算出金属表面存在内电势,对于镍,内电势约为15伏。如果考虑这一因素,理论值和实验值就吻合一致了。至此,戴维森完全证实了电子衍射的存在,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如果说戴维森发现电子衍射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那末,G.P.汤姆生就是走了一条直路。他是电子的发现者J.J.汤姆生的独生子,从小接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做气体放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22年,30岁G.P.汤姆生当了阿伯登(Aberdeen)大学教授,继续做他父亲一直从事的正射线的研究,实验设备主要是电子枪和真空系统。他很欣赏1924年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于1925年向《哲学杂志》投过一篇论文,试图参加有关物质波的讨论。1926年在牛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他也参加了,不过当时没有见到戴维森。是玻恩的报告引起他对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进一步兴趣,促使他按照埃尔萨塞的方案去探讨电子波存在的可能性。他的实验室有优越的条件可以进行电子散射实验。果然当他把正射线的散射实验装置作些改造,把感应圈的极性反接,在电子束所经途中加一赛璐珞薄膜作为靶子,让电子束射向感光底片,不久就得到了边缘模糊的晕环照片。这就是最早的电子衍射花纹。

 

G.P.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原理如图9-14。它的特点是:电子束经高达上万伏的电压加速,能量相当于10—40KeV,电子有可能穿透固体薄箔,直接产生衍射花纹,不必象戴维森的低能电子衍射实验那样,要靠反射的方法逐点进行观测,而且衍射物质也不必用单晶材料,可以用多晶体代替。因为多晶体是由大量随机取向的微小晶体组成,沿各种方向的平面都有可能满足布拉格条件,所以可以从各个方向同时观察到衍射,衍射花纹必将组成一个个同心圆环,和X射线德拜粉末法所得衍射图形类似。

 

1937年,G.P.汤姆生和戴维森一起,由于电子衍射方面的工作共获诺贝尔物理奖。

物质波理论不仅得到电子束实验的证实,还可以从分子束甚至中子束获得验证。

1930年,分子束方法的创始人斯特恩(O.Stern)和他的合作者用氢分子和氦原子证实普通原子和分子也具有波动性,成功的关键是他们做成了极其灵敏的气压计,可用于检测分子束。原子和分子是中性的,无法用电场加速,只能从平衡态的热分布中选择某一范围速度内的部分粒子,所以能量非常低,一般只有百分之几电子伏特,相当于波长为1Å

实验原理如图9-15。氦原子束或氢分子束经准直缝投向氟化锂(LiF)单晶,散射后被检测器(即气压计)接收。检测器可以绕轴旋转测不同方位的粒子数。当方位角j0时,反射束与入射束处于同一平面,强度最大;改变j角,强度锐减;当j11°时,出现第衍射峰,曲线如图9-16。

 

 

1931—1933年,斯特恩等人在分子束所经的途中加了一道速度选择器,实验结果大为改善。速度选择器是由两只同轴齿轮组成,轮上沿辐向各刻有400多个轮齿,如图9-17。齿轮的转速可以调节,不同的转速选择不同速度的分子(实际上是速度间隔为v→v+△v的分子)自由地穿过轮齿,到达LiF晶体。用这个方法,斯特恩证明氦原子束经LiF晶体衍射所得结果与德布罗意关系一致,实验误差不超过1—2%。

这项精采实验有很深远的意义。自由电子具有波动性可能还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电子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微观粒子,波动性也许就是它的某种特性。当证明氢分子和氦原子一类的中性物质同样也具有波动性时,就不能不使人们确信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了。

另一项值得提到的是核粒子的波动性,其中尤以中子衍射的研究最有价值。中子是1932年发现的,1936年就有人观测到中子的衍射现象。不过那时中子束是从最原始的中子源即镭铍源获得的。

40年代以后,各种反应堆发展起来了,有可能获得较强的中子束。这时,中子衍射不但又一次提供了物质波的实验证据,而且被利用于探测物质结构,成了材料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实验技术。

 


转引自:J.MehraandH.Rechenberg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Vol.1Part2p.621.
C.DavissonC.H.KunsmanScience541921p.524.
W.ElsasserNaturwissenschaften131925p.711.
C.DavissonandL.H.GermerNature1191927p.558.
EckartProc.Nat.Acad.Sci.131927),p.160.

上一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