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第三章 写作教学改革新方向
 
  第二节 写作过程指导模式
--------------------------------------------------------------------
 
 

    写作过程是什么 ? 格雷夫斯认为,是导向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操作。其过程由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写作内容开始,至完成文章结束。格雷夫斯是从写作主体描述写作过程特征的。实际上,写作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作文及其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不同写作理论指导之下的写作过程指导模式及写作训练的方式也不尽一致。

    教师命题、讲解文章的文体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学生作品交给老师评定。这是世界许多国家写作教学指导的一般程序,但这不是指导模式。模式是在一般写作程序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写作教学理论而形成的稳定而典型指导写作的途径和方式。

   观察指导模式认知指导模式文字指导模式日常生活指导模式

    1.观察指导模式

    观察指导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所谓观察能力,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能力。这是学生获取素材及提炼主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中,持这种观念的学者相当普遍,最为典型的当属苏联一批著名教育家,诸如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

返回

    2.认知指导模式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认知指导模式都是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一种作文指导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理论是,写作是一种学习行为,和其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是可以分解为不同目的活动阶段的。加拿大一个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阐述道:“写作过程,或者说一篇优美流畅的作品诞生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步骤和艰辛工作。”德国一些学者指出,写作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阶段,诸如写作计划阶段、行文阶段和修改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按阶段对学生作文实施指导,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是教学目的,换言之,过程即目的。德国甚至由此形成了“过程写作教学法”。

    对作文指导的具体过程和步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罗曼指出,写作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不是完满地完成一个阶段后转入另一个阶段,而是一个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过程。他提出了写作过程三阶段说,即写作准备 ( 写作和计划观点 ) 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

    德哈维认为,写作过程是一个交错的循环的过程,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作者要使用不同的写作策略。他把写作过程循环模式假设为四个不同阶段

    美国的一家很有影响的教科书将写作过程分作四个步骤

    法国语文教学界认为,写作是一项特殊的思维与智力工作,与文学写作不同的是,它必须遵照命题写作,而不由作者自由想象。只有掌握了一套组织写作的可靠方法才能克服其间的种种困难。作文写作由六个阶段构成,包括从审题到仔细检查、再到最后订正。

    在认知指导模式中,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持认知指导理论者认为,不同种类的写作有不同的写作指导过程和步骤;第二,在认知指导模式中,不同学者对于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认识是不同的;第三,在不同学习阶段,即使是相同步骤,其作文指导内容与方式也不尽相同。

返回

    3.文字指导模式

    和认知指导模式强调写作教学过程及进行分阶段教学不同,文学指导模式认为,写作是一种直觉的过程,可以促进和刺激而“不能真正教给”。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所进行的分阶段的指导并不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直接的效果,有时还有可能干扰写作过程,甚至剥夺了学生产生和发展个人思想的权利。

    文学指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的。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具有写作的禀赋和潜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掘。具体而言,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使学生的写作在完全没有压力和限制的条件下进行,使学生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的展露。

    美国学者莱昂·内尔特里林说:“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惟一武器。”特卢林指出:“当今的文学教学倾向于琢磨许多专业性的东西,教师讲解韵文的形式、作诗法、散文法、反语法等等形式的事项,然后,势必面临举出教师个人证言的必要性。教师为了说明作品真实与否,必须提示自己所掌握的正当的依据。不真实的话,理由何在;真实的话,又为什么。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显然,就得牺牲自己。”

    文学指导模式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文学写作,尽管其不排除文学写作。实际上,在这种模式指导之下,写作的内容很难用严格的体裁和格式去界定和规范。他们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强调以语法学习,和范文学习为重点的指导模式,也不引导学生认识各类范文的文体结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提供、安排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设法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作内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写作内容,把混乱或原始的经验组成某种形式,而不是传授写作的策略。

    但是,“多样性范围”和“多样性价值”,却是文学指导模式的重要目标和取向。文学指导模式有两种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头脑风暴自由写作。两种训练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其内容和主题都不是固定的,有时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路,有时则仅仅是个人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有时甚至是一些事件的罗列。文学指导模式即使偶尔提供一些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陈述性知识,目的也在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转换原始资料的策略,如学生能够发现个人经验中的有用细节,并进行生动的表述,搜集材料并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分析特定的道德情操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温和的文学指导模式主张者意识到了文学指导模式的局限,他们希望在文学指导模式与认知指导模式之间作出调和与折衷。其做法是,向学生提供一张设计好的题纸,让学生尽量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所有想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记忆搜索,比自发地写作更能促进写作者的思维。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需要学习回忆和转化信息的策略,需要练习搜索记忆和将所得信息运用于写作的技巧。

返回

4.日常生活指导模式

    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形成于日本。作为日本近代教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最早诞生于明治维新时期,大正以后,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由日本北部农村山区和渔村小学教师发起的“日常生活作文”运动蔚然而起,使日常生活指导模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是一项以改进语言文字及其教学为目的运动。它主张由儿童及青年将他们日常生活及在集体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就有关题目写作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诵,由听众讨论评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朗诵、评议活动不是在课外进行,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

    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根植于日本本土教育。它以大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了既是现实的,又具有教育思想深度的作文教学法,以后,这种模式扩展到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成为学科教学和生活指导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日常生活指导模式中,用本地语言文字作文并不是其惟一的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简言之,它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起来。

    过去,日常生活指导模式训练的内容主要偏向现实主义生活文的写作,所谓内容是个性化的,形式是自由的。记录类 ( 日记、记录文 ) 和书信类是最通常的文体。教师强调在学生作文时,应该注意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战后,对日常生活指导模式提出了异议,认为它忽视了社会交流、置实用于不顾。人们指出:作为日常生活中沟通思想的重要手段,作文首先应以正确而有效地传达思想为目的,作文不仅仅要反映学生的个性,而且应交流认识,传达思想,注重情趣和个性。作为对非议日常生活指导模式的一种回应,晚近的日常指导模式亦在过去模式基础上作了不少内容及形式上的改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