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资源标题 | 资源类型 | 资源大小(字节) |
| 1401 | 教学目标 | 文本 | 140 |
| 1402 | 本文所谈及的主要问题 | 文本 | 19456 |
| 1403 | 课文重点句赏析 | 文本 | 26624 |
| 1404 | 本文体现的语言艺术 | 文本 | 172 |
| 1405 | 本文作为外交辞令的特点 | 文本 | 19456 |
| 1406 | 关于本文的教学建议 | 文本 | 193 |
| 1407 | 教学设计示例一 | 文本 | 337920 |
| 1408 | 教学设计示例二 | 文本 | 23552 |
| 1409 | 香港的历史 | 文本 | 22528 |
| 1410 | 香港的地理位置 | 文本 | 560 |
| 1411 | 香港名称的由来 | 文本 | 849 |
| 1412 | 背景资料 | 文本 | 19456 |
| 1413 | 香港回归问题的正式提出 | 文本 | 642 |
| 1414 |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历程 | 文本 | 20480 |
| 1415 | 外电对这次会谈的评论 | 文本 | 19456 |
| 1416 | 中英双方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 文本 | 24576 |
| 1417 |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文本 | 24576 |
| 1418 | “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渊源 | 文本 | 23552 |
| 1419 | “一国两制”方针的时代特征 | 文本 | 23552 |
| 1420 | 霍英东回归五年忆小平 | 文本 | 20480 |
| 1421 | 江泽民的讲话 | 文本 | 24576 |
| 1422 | 习题精选 | 文本 | 29696 |
| 1423 | 课外语段阅读训练 | 文本 | 23552 |
| 1424 | 问题探究 | 文本 | 20480 |
| 1425 | 单元概述 | 文本 | 21504 |
| 1426 | 教学目标 | 文本 | 365 |
| 1427 | 本文题解 | 文本 | 907 |
| 1428 | 课文重点句赏析 | 文本 | 24576 |
| 1429 | 本文的语言特色 | 文本 | 22528 |
| 1430 | 白描手法在本文的运用 | 文本 | 20480 |
| 1431 | 本文的结构特点 | 文本 | 20480 |
| 1432 | 第三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 文本 | 20480 |
| 1433 |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 文本 | 20480 |
| 1434 | 文中的三个典故及用意 | 文本 | 20480 |
| 1435 | 本文的教法建议 | 文本 | 634 |
| 1436 | 鲁迅简介 | 文本 | 24576 |
| 1437 | 离与不离 | 文本 | 26624 |
| 1438 | 关于左联 | 文本 | 442 |
| 1439 | 柔石小传 | 文本 | 20480 |
| 1440 | 本文的写作背景 | 文本 | 20480 |
| 1441 | 关于五位青年作家 | 文本 | 408 |
| 1442 | 鲁迅杂文集名称的由来 | 文本 | 20480 |
| 1443 | 柔石在狱中的第二封信 | 文本 | 20480 |
| 1444 | 《文艺新闻》有关报导 | 文本 | 19456 |
| 1445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文本 | 25600 |
| 1446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 文本 | 21504 |
| 1447 | 详尽与简约、过渡与照应 | 文本 | 26624 |
| 1448 | 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类比手法 | 文本 | 24576 |
| 1449 |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空白艺术 | 文本 | 26624 |
| 1450 | 漫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写作特点 | 文本 | 25600 |
| 1451 | 习题精选 | 文本 | 32768 |
| 1452 | 教学设计示例一 | 文本 | 39936 |
| 1453 | 教学设计示例二 | 文本 | 33792 |
| 1454 |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点滴 | 文本 | 23552 |
| 1455 | 教学目标 | 文本 | 226 |
| 1456 | 关于本文的主旨 | 文本 | 812 |
| 1457 |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解析 | 文本 | 19456 |
| 1458 | 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之比较 | 文本 | 22528 |
| 1459 | 本文的教法建议 | 文本 | 202 |
| 1460 | 寓言 | 文本 | 326 |
| 1461 | 关于《伊索寓言》 | 文本 | 409 |
| 1462 | 与本文相对立的两则视点 | 文本 | 734 |
| 1463 | 钱钟书简介 | 文本 | 19456 |
| 1464 | 钱钟书的世界 | 文本 | 22528 |
| 1465 | 钱钟书写《围城》 | 文本 | 32768 |
| 1466 | 钱钟书主要作品简介 | 文本 | 20480 |
| 1467 | 学者骂人尽谐谑 | 文本 | 25600 |
| 1468 | 钱钟书: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 | 文本 | 23552 |
| 1469 | 关于《写在人生边上》 | 文本 | 20480 |
| 1470 | 课文涉及到的九则寓言 | 文本 | 22528 |
| 1471 | 《伊索寓言》选读 | 文本 | 30720 |
| 1472 | 《写在人生边上》选读 | 文本 | 37888 |
| 1473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6624 |
| 1474 | 《读<伊索寓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文本 | 22528 |
| 1475 | 课文解读 | 文本 | 34816 |
| 1476 | 习题精选 | 文本 | 35840 |
| 1477 | 课文语段阅读训练 | 文本 | 21504 |
| 1478 | 伊索本人的轶事 | 文本 | 20480 |
| 1479 | 教学目标 | 文本 | 153 |
| 1480 | 文章的自读程序 | 文本 | 643 |
| 1481 | 本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 文本 | 622 |
| 1482 | 关于“残缺”与“完美” | 文本 | 552 |
| 1483 | 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 文本 | 19456 |
| 1484 | 《米洛斯的维纳斯》讨论式教学法 | 文本 | 22528 |
| 1485 | 关于维纳斯 | 文本 | 1024 |
| 1486 | 罗浮宫三宝 | 文本 | 19456 |
| 1487 | 维纳斯是怎样被发现的 | 文本 | 20480 |
| 1488 | 能否给维纳斯安上手臂 | 文本 | 19456 |
| 1489 | 怎样欣赏断臂维纳斯 | 文本 | 21504 |
| 1490 | 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 文本 | 20480 |
| 1491 | 人体美和人性美的典范 | 文本 | 22528 |
| 1492 | 神奇的黄金分割 | 文本 | 20480 |
| 1493 | 神秘的微笑 | 文本 | 19456 |
| 1494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4576 |
| 1495 | 自读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4576 |
| 1496 | 习题精选 | 文本 | 26624 |
| 1497 | 课文语段阅读训练 | 文本 | 23552 |
| 1498 | 维纳斯的断臂与李太白的酒杯 | 文本 | 22528 |
| 1499 | 单元测试 | 文本 | 32768 |
| 1500 | 教学目标 | 文本 | 2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