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资源标题 | 资源类型 | 资源大小(字节) |
| 2301 | 《窦娥冤》赏析 | 文本 | 23552 |
| 2302 | 《窦娥冤》杂感 | 文本 | 20480 |
| 2303 | 不仅仅是法学的解读——我眼中的《窦娥冤》 | 文本 | 41984 |
| 2304 | 通过昆曲《斩娥》 体会悲剧表演艺术 | 文本 | 22528 |
| 2305 | 张扬与内敛 | 文本 | 35840 |
| 2306 | 中国的悲剧作品 | 文本 | 25600 |
| 2307 |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 文本 | 35840 |
| 2308 | 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 | 文本 | 38912 |
| 2309 | 元前期杂剧作家 | 文本 | 34816 |
| 2310 | 传统戏曲文学塑造人物的四个特点 | 文本 | 20480 |
| 2311 | 本文情节结构的特点 | 文本 | 660 |
| 2312 | 窦娥的三大奇愿 | 文本 | 1024 |
| 2313 | 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 | 文本 | 1024 |
| 2314 |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 文本 | 376 |
| 2315 |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 | 文本 | 960 |
| 2316 | 关于帮学生整理元杂剧有关知识的建议 | 文本 | 268 |
| 2317 | 关于印发《窦娥冤》前二折的建议 | 文本 | 862 |
| 2318 | 教学设计示例三 | 文本 | 27648 |
| 2319 |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 文本 | 1024 |
| 2320 | 关于充分了解剧情的建议 | 文本 | 402 |
| 2321 | 本文教法建议 | 文本 | 1024 |
| 2322 | 课内语段阅读题二 | 文本 | 20992 |
| 2323 | 课内语段阅读题一 | 文本 | 23040 |
| 2324 |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 文本 | 20992 |
| 2325 | 课外语段阅读题三 | 文本 | 25600 |
| 2326 | 课外语段阅读题四 | 文本 | 20480 |
| 2327 |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 文本 | 22016 |
| 2328 | 本单元概述 | 文本 | 20992 |
| 2329 | 从《长亭送别》看王实甫的艺术成就 | 文本 | 26624 |
| 2330 | 剧中古典诗词的化用 | 文本 | 21504 |
| 2331 | 为什么要读《西厢记》 | 文本 | 23552 |
| 2332 | 《西厢记》故事梗概及来源 | 文本 | 22528 |
| 2333 | 王实甫与《西厢记》 | 文本 | 27648 |
| 2334 | 《西厢记》的体例 | 文本 | 679 |
| 2335 | 西厢记的主题 | 文本 | 19456 |
| 2336 | 解读《西厢记》的主要人物 | 文本 | 30720 |
| 2337 |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 文本 | 25600 |
| 2338 | 前人今人共赏《西厢记》 | 文本 | 20480 |
| 2339 | 《西厢记》全文 | 文本 | 193536 |
| 2340 | 莺莺传 | 文本 | 28672 |
| 2341 | 教学设计示例一 | 文本 | 31744 |
| 2342 | 教学设计示例二 | 文本 | 28672 |
| 2343 | 本文重难点分析 | 文本 | 241 |
| 2344 |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 文本 | 982 |
| 2345 |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 文本 | 1024 |
| 2346 | 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的相融 | 文本 | 820 |
| 2347 | 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 文本 | 862 |
| 2348 | 本文教法建议 | 文本 | 851 |
| 2349 | 教学目标 | 文本 | 200 |
| 2350 | 思考题 | 文本 | 968 |
| 2351 | 比较练习 | 文本 | 470 |
| 2352 | 曲词鉴赏 | 文本 | 23552 |
| 2353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19456 |
| 2354 | 教学目标 | 文本 | 166 |
| 2355 | 从历史文化背景理解《闺塾》 | 文本 | 404 |
| 2356 | 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 文本 | 457 |
| 2357 | 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 | 文本 | 356 |
| 2358 | 本文人物形象分析 | 文本 | 1024 |
| 2359 | 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 文本 | 362 |
| 2360 | 典故的解释及分析 | 文本 | 994 |
| 2361 | 《闺塾》教学简案 | 文本 | 22528 |
| 2362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7648 |
| 2363 | 怎一个“闹”字了得 | 文本 | 25600 |
| 2364 | 明清传奇 | 文本 | 24576 |
| 2365 | 汤显祖的戏剧 | 文本 | 35840 |
| 2366 | 汤显祖戏曲理论 | 文本 | 599 |
| 2367 | 汤显祖的《牡丹亭》 | 文本 | 25600 |
| 2368 | 《牡丹亭》故事梗概 | 文本 | 24576 |
| 2369 | 《牡丹亭》人物形象评点 | 文本 | 37888 |
| 2370 | 《牡丹亭》诗化的戏剧语言 | 文本 | 21504 |
| 2371 | 古今共赏《牡丹亭》 | 文本 | 23552 |
| 2372 | 从“闺塾”看今天的(语文)教育 | 文本 | 20480 |
| 2373 | 思考题 | 文本 | 19456 |
| 2374 | 课外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6624 |
| 2375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3552 |
| 2376 | 课内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2016 |
| 2377 | 孔尚任与《桃花扇》 | 文本 | 29696 |
| 2378 | 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 | 文本 | 20480 |
| 2379 |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文本 | 26624 |
| 2380 | 《桃花扇本末》节选 | 文本 | 320 |
| 2381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8672 |
| 2382 | 孔尚任谈创作意图 | 文本 | 335 |
| 2383 | 孔尚任谈曲词安排 | 文本 | 354 |
| 2384 | 孔尚任诗作两首 | 文本 | 315 |
| 2385 | 前人品评《桃花扇》 | 文本 | 900 |
| 2386 | 今人鉴赏《桃花扇》 | 文本 | 891 |
| 2387 | 教学目标 | 文本 | 224 |
| 2388 | 《哀江南》的情节结构 | 文本 | 686 |
| 2389 | 《哀江南》的曲词鉴赏 | 文本 | 2048 |
| 2390 | 《哀江南》的借景抒情 | 文本 | 420 |
| 2391 | 《哀江南》的语言特色 | 文本 | 572 |
| 2392 | 传奇与杂剧 | 文本 | 1024 |
| 2393 | 清代戏曲“双璧” | 文本 | 166 |
| 2394 | 比较阅读题一 | 文本 | 21504 |
| 2395 | 比较阅读题二 | 文本 | 20480 |
| 2396 | 课内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0992 |
| 2397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1504 |
| 2398 | 单元测试题(A卷) | 文本 | 41984 |
| 2399 | 单元测试题(B卷) | 文本 | 47616 |
| 2400 | 教学目标 | 文本 | 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