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资源标题 | 资源类型 | 资源大小(字节) |
| 2901 | 《国语》简介1 | 文本 | 19456 |
| 2902 | 《国语》简介2 | 文本 | 20480 |
| 2903 | 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之《国语》 | 文本 | 22528 |
| 2904 |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 文本 | 584 |
| 2905 | 《胆剑篇》节选 | 文本 | 20480 |
| 2906 | 与勾践相关的一副对联 | 文本 | 106 |
| 2907 |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越灭吴之战 | 文本 | 26624 |
| 2908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29696 |
| 2909 | 本文的写作特色 | 文本 | 830 |
| 2910 | 本文的思路 | 文本 | 19456 |
| 2911 | 教学目标 | 文本 | 514 |
| 2912 | 关于讲述历史故事的教学建议 | 文本 | 191 |
| 2913 |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 文本 | 25600 |
| 2914 | 课文语段阅读测试 | 文本 | 24576 |
| 2915 |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 | 文本 | 21504 |
| 2916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6624 |
| 2917 | 课内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3552 |
| 2918 |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 文本 | 23552 |
| 2919 |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 文本 | 24064 |
| 2920 | 《战国策》简介 | 文本 | 21504 |
| 2921 |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文本 | 25600 |
| 2922 |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 文本 | 20480 |
| 2923 | 苏秦以连横说秦 | 文本 | 21504 |
| 2924 | “长短纵横之术” | 文本 | 23552 |
| 2925 | 纳谏与止谤 | 文本 | 22528 |
| 2926 | 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 文本 | 21504 |
| 2927 | 关于学生学法的四点建议 | 文本 | 468 |
| 2928 | 教学设计示例1 | 文本 | 21504 |
| 2929 | 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 | 文本 | 20480 |
| 2930 | 本文的写作特点 | 文本 | 20480 |
| 2931 | 《史记》关于邹忌事迹的记载 | 文本 | 754 |
| 2932 | 教学设计示例2 | 文本 | 57344 |
| 2933 | 本文的文言知识总结 | 文本 | 26624 |
| 2934 | 教学目标 | 文本 | 354 |
| 2935 | 本文思路简析 | 文本 | 1024 |
| 2936 | 教学设计示例3 | 文本 | 24576 |
| 2937 | 探究活动 | 文本 | 604 |
| 2938 | 课文语段阅读测试 | 文本 | 23552 |
| 2939 | 比较阅读题 | 文本 | 21504 |
| 2940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5600 |
| 2941 | 课内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19456 |
| 2942 | 课外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4064 |
| 2943 | 时代背景 | 文本 | 1024 |
| 2944 | 浅论说谏 | 文本 | 23552 |
| 2945 | 亦文亦史《战国策》 | 文本 | 22528 |
| 2946 | 本文的写作特色 | 文本 | 326 |
| 2947 | 文章主旨的多角度理解 | 文本 | 456 |
| 2948 |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 | 文本 | 19456 |
| 2949 | 分析《晏子使楚》的反驳艺术 | 文本 | 562 |
| 2950 | 关于激发阅读兴趣及触龙形象分析的教学建议 | 文本 | 19456 |
| 2951 | 教学设计示例1 | 文本 | 59392 |
| 2952 | 教学设计示例2 | 文本 | 27648 |
| 2953 | 教学目标 | 文本 | 167 |
| 2954 | 战国策的编纂者 | 文本 | 20480 |
| 2955 | 为齐献书赵王 | 文本 | 701 |
| 2956 | 探究活动 | 文本 | 242 |
| 2957 | 课后阅读测试题 | 文本 | 28672 |
| 2958 | 《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价 | 文本 | 204 |
| 2959 | 单元测试题A卷 | 文本 | 35328 |
| 2960 | 单元测试题B卷 | 文本 | 39936 |
| 2961 | 《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 | 文本 | 24064 |
| 2962 | 巧妙谏说,异曲同工 | 文本 | 21504 |
| 2963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2528 |
| 2964 | 课内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0480 |
| 2965 | 课外语段阅读题 | 文本 | 23040 |
| 2966 |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 | 文本 | 22528 |
| 2967 | 教学目标 | 文本 | 146 |
| 2968 | 本文的背景资料 | 文本 | 702 |
| 2969 | 孟子简介 | 文本 | 795 |
| 2970 | 关于《孟子》 | 文本 | 21504 |
| 2971 | 孔子与孟子 | 文本 | 21504 |
| 2972 |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 文本 | 20480 |
| 2973 | 孟子的“仁政”学说 | 文本 | 20480 |
| 2974 |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一) | 文本 | 1024 |
| 2975 |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二) | 文本 | 766 |
| 2976 |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三) | 文本 | 756 |
| 2977 | 程子论读《论语》、《孟子》法 | 文本 | 958 |
| 2978 | 以待来年然後已 | 文本 | 284 |
| 2979 | 不违农时 | 文本 | 20480 |
| 2980 | 关于本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 文本 | 1024 |
| 2981 |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 文本 | 996 |
| 2982 | 本篇文章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 文本 | 670 |
| 2983 |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 文本 | 632 |
| 2984 | 孟子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阐述 | 文本 | 152 |
| 2985 | 教学设计示例 | 文本 | 608256 |
| 2986 |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 文本 | 29696 |
| 2987 | 习题精选 | 文本 | 21504 |
| 2988 | 《论语》与《孟子》比较研究 | 文本 | 617 |
| 2989 | 孟子名言 | 文本 | 295 |
| 2990 | 基础知识题 | 文本 | 22528 |
| 2991 |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 文本 | 22528 |
| 2992 |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 文本 | 19968 |
| 2993 | 关于荀子 | 文本 | 529 |
| 2994 | 荀况与《荀子》 | 文本 | 20480 |
| 2995 | 《荀子》散文的特点 | 文本 | 20480 |
| 2996 | 荀子的思想概述 | 文本 | 25600 |
| 2997 |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 文本 | 20480 |
| 2998 | 荀子的性恶学说 | 文本 | 20480 |
| 2999 | 荀子论道德的起源 | 文本 | 19456 |
| 3000 | 劝学全文 | 文本 | 22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