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糖厂
广东盛产甘蔗,所以制糖业也相当发达。
清代、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继续是产蔗和榨糖的主要地方。如嘉庆《阳春县志》记载:“邑人多以榨糖为业”。其他凡种甘蔗的地方,都开糖房。如道光《阳山县志》载,该县黎埠乡就有“糖寮三十余间”。
当时制糖业的经营有蔗农和商人两种。蔗农经营的,是由蔗农开设糖寮自己制糖。商人经营的,则由商人设厂制糖,其甘蔗是雇佣工人种植的,或向蔗农买来的。如1752年(乾隆十七年),廉州府合浦县商民陈大恒,租种地主大量土地,雇佣工人种植甘蔗,并开设大规模的制糖厂,榨糖出卖‘142)。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李调元路经罗定州“见岸上灶烟冲突”的糖厂作业,也是商人经营的糖厂。
在商人开设的糖厂中,所使用的制糖工人都是雇佣劳动者。如英德县“蔗寮帮工”吴书城,与雇主“议明每月工钱五百文,未立文契年限,并无主仆名分”。从上述商人租种大量土地、雇佣工人种蔗、雇佣工人制糖和开设大规模的制糖厂来看,在制糖业中已经存在着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
制糖的生产工具,除了以牛为动力的糖车外,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以水为动力的糖车,见于记载的是1823年(道光二年)纂修的《阳山县志》:“初用牛车榨糖,今改用水车,车轻工捷,而获利尤丰, 自淇谭黄伟秀始也。”这种糖车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
广东所产的糖,产量和品种都很丰富,行销国内外。如“琼(州)之糖,其行至远, 白糖则货到苏州、天津等处。”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出产一种洁白的糖名曰“洋糖”,则远销至国外“东西二洋”。
广东的制糖业,大抵道光以前,以广州、肇庆二府为最盛。 自道光初年以后,“粤东产糖,以潮州为盛。
以上所举,当然也只是手工业若干行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直到鸦片战争前,它的发展还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而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