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Yuan—Tseh Lee),美国化学家,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新竹市。毕业于台湾大学,在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留学,1965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哈佛大学赫希巴哈(DudleyR.Herschbach)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土后研究,提出发展“交叉分子束”草案。1968—1974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74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教授,并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员。
李远哲教授重视实验技术,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通用型的交叉分子束实验技术,并建立了功能完善的交叉分子束装置。此装置可用于研究与激光化学、燃烧化学等有关的复杂反应体系,而且可以扩大基元反应的研究领域。他最出色的工作是对F十H2--*HF+H反应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很精确的产物分子角分布和态分布的定量结果,表明了用他设计的分子束装置来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时,所得到的反应历程细节走在了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的前面。使人们有可能更详细、更确切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同时使人们对化学反应活化能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李远哲的研究成果成为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里程碑,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为世界设备先进、成果显著的知名实验室。由于运用交叉分子束技术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杰出贡献,1986年与哈佛大学的赫希巴哈教授和多伦多大学的波拉尼(J.C。 Polanyi)教授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远哲197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得美国总统里根亲自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同年还获得代表化学最高学术成就的彼得·德拜(Pete Debye)物理化学奖,1989年获得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