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希巴赫

 

赫希巴赫(D.R.Herschbach),美国化学家,1932年6月18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SanJose)。195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以来一直任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他早年研究工作是1956年用过渡状态理论和简单碰撞理论检验双分子反应动力学参数——频率因子。稍后,曾用改进的Sato法对H+H:体系的位能面计算作出贡献。他早在1961年就发表了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CH3I+K→KI+CH3并取得了产物平动能及角分布出色的研究成果。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通过交叉分子束研究,指出大多数反应表现为短寿命的直接反应,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①反应截面大(≥10nm2);②反应截面小 (≤1nm2)。他还对鱼叉反应(harpooning)体系进行过理论研究。他的另一杰出贡献是第一个发现了长寿命络合物(LongLivedCom—plex)。长寿命络合物的存在,表明双分子反应中还存在另一类非直接反应,这对确定存在有势阱的位能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赫希巴赫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希巴赫、波拉尼和李远哲三位化学家共同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表明分子反应动力学作为当代化学学科最活跃的领域已进入新阶段。这项研究的进展使人们对反应体系在位能面上运动的细节和反应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