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诺贝尔生平
诺贝尔奖的创立人阿弗雷得˙诺贝尔(Alfred Nobel)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是道地的瑞典姓氏,这个姓原本叫做“诺贝留斯”(Nobelius),是依该家族出身的教区名称而来,直到阿弗雷得˙诺贝尔的祖父才将这拉丁语式的姓缩短为Nobel.。
阿弗雷得·诺贝尔的祖先有好几位是学者,并列名於瑞典的文化史上,其中最知名的是发现“淋巴组织”的欧鲁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
1630~1702),他是十七世纪北欧最有名的科学家兼博物学家,也阿弗雷得·诺贝尔高祖母(祖父的祖母)的父亲·阿弗雷得的父亲因曼纽·诺贝尔(Immanuel Nobel,1801~1872 )天生具有绘画及机械制图的才能,既是建筑师,也是位机械工程师;母亲安得丽塔·亚赛(Andrietta Ahlsell ,
1805~1889)坚定而聪慧,即使在阿弗雷得小时候一段不算短的经济拮据岁月中,仍能保有乐观的态度,并让出生后健康状况不佳的阿弗雷得顺利长大。
|
阿弗雷得诞生地点为杜鲁肯区的石造楼房之第二层,详细地点为现在市区中心诺鲁兰路(Norrlandsgatan)九号与十一号之间.该石造楼房已於1934年拆除,改建成现代式楼房。根据文献记载,改建后的楼房前面墙上刻有“发明家、文化促进者、和平之友阿弗雷得·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诞生於此”。 |
阿弗雷得四岁时,父亲因曼纽在故乡事业失败,远走芬兰,后又到俄国,从事军用机械制造工作。当阿弗雷得九岁的1842年,因曼纽事业已有小成,便将家眷接到俄国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因为语言不通,注重孩子教育的因曼纽聘请了俄国与瑞典的傑出学者作为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所以阿弗雷得在家中学习了俄语、法语、德语、英语、文学、哲学,并由二位化学家教授化学、物理、数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就因为精通了五国语言,以及具化学领域的天份,为他辉煌的一生打下最稳固的基础。
1850年,十七岁的阿弗雷得奉父亲之命,前往西欧及美国进行研究之旅。在其后的两年时光里,阿弗雷得的传记几近空白,可以确定的是,他曾在巴黎待过一段长时间研究化学,而在美国时是在瑞典籍的科学家约翰·爱利克逊(John Ericsson)的研究室学习到有关机械的技术. 1852年,阿弗雷得回到圣彼得堡,与其二位哥哥(罗勃特、柳都别克)共同协助父亲工厂的研究开发工作。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爆发,“诺贝尔父子钢铁机械制造公司”因生产大量军用物资供应俄军而赚了不少钱,但在1856年战争结束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新政府片面毁弃了与诺贝尔父子未履行完毕的合同,这使得公司不久后宣布破产。这是个危机也是转机.早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1855年,诺贝尔父子曾取得一瓶威力强大但特性未明的液体爆炸物──硝化甘油。那时,因诺贝尔父子忙於军用物资的生产而将硝化甘油的研究暂时搁下,但因家庭事业的停摆,反而使得阿弗雷得可以专心於这个新材料上。
阿弗雷得开始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少量的硝化甘油在同时受热或受捶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爆炸,否则只会产生燃烧,但在实际工程运用(如岩石爆破)时,让较大量的硝化甘油一次受捶击或同时受热会是个很大的技术问题。所以,他订定的研究目标有二:一是要找出油状炸药的安全起爆法;二是要在不减少爆炸威力的前提下,改变炸药的形状,将危险性降到最低。
|
阿弗雷得位於海伦坡的故居,傍河而建,清净优雅,现在仍有人居住着(非诺贝尔家族)。 |
最先的成就是在1865年“雷管(爆炸箱)”的发明。为了要能够将一定份量的硝化甘油引爆,他制作了栓紧密封的黑色火药管,并将之置放於硝化甘油之中,如此,藉着管子的爆炸来引发硝化甘油更强烈的完全爆炸。这种能使火药(不仅限於硝化甘油)完全爆发的装置便是“雷管”。雷管的发明,导出了爆炸技术的“起爆原理”,也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及日后的发展基础。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仍有不少科学家称讚:“阿弗雷得·诺贝尔发明的雷管,是在爆炸技术领域中所完成的最伟大成就。”这种油状炸药让各国的订单蜂拥而至,公司的生意十分兴隆。
硝化甘油虽然已能安全起爆,但是其不耐摇晃撞击、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特性却让搬运、储存成为一大问题.继1864年9月3日,诺贝尔新建在海伦坡(Heleneborg)的硝化甘油工厂炸毁后,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仓库、工厂也不断传来可怕的爆炸事故。尽管这油状炸药的性能优於一般火药,但社会人士及买主却为恐怖阴影所笼罩,使得诺贝尔的工厂遭到排斥,而不得不将工厂设立在没拉伦湖(Lake Malaren)上的一艘平底船上。阿弗雷得为此再投入研究,想要找出不减少爆炸威力,而又能够提高安全度且容易搬运的方法。他的构想是将液体的硝化甘油变成固体,也就是要把硝化甘油和其他固态的粉状物相混合。当时硝化甘油在搬运时,通常是把硝化甘油放在小铁罐后再放入木箱,然后再间隔处填入矽藻土,有时候矽藻土会因硝化甘油的渗出而结成硬块。阿弗雷得一念及此,便立刻用矽藻土来混合硝化甘油,果然,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成为向黏土一样软硬适中的块状物体,从高处投落、制成小粒放在铁板上敲击都不会爆炸。阿弗雷得将之命名为“Dynamite”(中译名为“黄色炸药”或“矽藻土炸药”)。从此,硝化甘油以固态呈现於世人面前,无谓的伤亡事件也大大减少了。
|
梅拉伦湖二景。斯德哥尔摩是个岛屿城市,包围这十四个岛屿的便是梅拉伦湖。湖上工厂停泊地点大约是在远离市区的Stora Essingen岛附近。 |
明胶炸药之后,阿弗雷得於1887年发明了“巴里斯悌”(ballistite,无烟炸药)。无烟炸药的发明不是为工程建设事业,而是为炮弹、鱼雷等军事设备需求而来。它的成份是用等量的硝化甘油与硝化纤维素,加百分之十的樟脑而成,优点是爆炸后无有残渣且近於无烟。完全无烟的炸药意谓着战术的改变,这吸引了野心政府的注意。当时阿弗雷得居住於巴黎,他首先向法国申请专利,却以其本国的炸药充足为由而遭拒绝。所以阿弗雷得转而将专利权卖给义大利政府,此举引起法国政府极大不满,诬指他为产业间谍和窃盗专利,并没收他的实验设备。因此阿弗雷得离开居住十八年,形同故乡的法国,於1891年移居义大利圣列模(San Remo),度过他人生最后五年的时光。
迄至阿弗雷得去世的1896年,诺贝尔系列的公司已分佈於瑞典、挪威、德国,奥国、法国、英国、美国、南非等二十个国家,工厂数有九十三家,年度生产量为六万六千五百吨,约值一亿克朗(瑞典币)。
温特维根工厂,现已成为雕塑博物馆。 |
除了炸药,阿弗雷得对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鎗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才导出后世的成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造丝的生产,这是硝化纤维素的另一种利用法,相关研究在1893年到1894年的圣列模进行。阿弗雷得并在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Press nozzle)的专利,当以高压将硝化纤维素或纤维素从压榨喷嘴的小洞压出后便可凝成人造丝,这个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阿弗雷得˙诺贝尔在去世前十年的时间里曾先后写了三封内容不同的遗书,第一、第二封(1889年、1893年)都因1895年的第三封而失效。他最终的遗嘱如下:
“本人经过审慎考虑之后,关於我死后财产作如下的分配:(接着是其赠与个人的名单,略)…,其余换成现款,作如次的处置:遗书执行人可投资於有价证券作为基金,将每一年所得的利息授与在前一个年度对人类社会有最大贡献的人。该利息分成五等分,分别颁给对物理学有重大发明或发现者;在化学上有重大发现或改良者;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重大发现;在文学上朝向理想主义而有最优良之作品问世者;调停各国间之纠纷,废止或缩小目前之军备,并对和平会议的组织尽最大、最好的努力者。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皇家瑞典科学学术院评选;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得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加学会评选;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学术院评选;和平奖则由挪威国会所推选的五名委员评选决定。我希望在决定受奖人之际,不要考虑其国籍,或是否斯堪地那维亚人,而要颁给符合受奖的最适当人选。”
根据当时的估价,阿弗雷得留下的财产超过三千三百万瑞典克朗,相当於二百万英镑,或二千二百五十万德国马克。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Stadshuset),这里二楼的黄金大厅(Gyllene
Sallen)是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的晚宴厅。 |
遗书公开后,引起热烈的争论。有人批判阿弗雷得身为瑞典人却把瑞典的财产分给世界各国的人士,这种行为实非爱国的表现;有人质疑评选者可能有受贿之虞,无法达成任务;也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关系紧张,却由挪威国会议员组织委员会来颁发和平奖,是相当可议的;加上遗嘱以事实上未存在的基金会为继承人,且其钜额遗产分散各国,由完全不同的法律所管辖…针对这些声浪与难题,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拉古纳˙梭鲁曼不畏艰难,动员各国的财政、科学、法律专家来清理遗产及解决纠纷。经过几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在阿弗雷得的二哥柳都别克家族成员的支持下,诺贝尔基金会(Nobel Foundation)终于成立,并于1900年6月29日,瑞典政府核准基金会的组织章程,以及瑞典各机关颁奖之各项事宜。
阿弗雷得˙诺贝尔这个人性格
世人对阿弗雷得˙诺贝尔的了解多止於炸药、事故、石油、财富、奖金等浮面印象,这个结果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善言辞,爱好孤独且易於畏缩,所以对一般大众只将他视为战争与破坏工具的发明人而不多做辩解。他喜欢思考,具有空想的诗人及梦想家本质、敏锐的洞察力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憎恨战争,对炸药被转为军事用途而感到忧心。总之,他的性格中有相当显着的对立性。
2.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根据阿尔弗里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诺贝尔奖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宽敞的音乐厅里颁发,和平奖于同一天在奥斯陆挪威国会所召集的会议仪式上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诺贝尔奖每年的奖金额主要根据诺贝尔基金当年的收入而定。最初时,每项奖金额仅为3万多美元,随后逐年有所提高,但到70年代末也仅增至20多万美元。直到80年代,由于诺贝尔基金收入的激增,诺贝尔奖奖金额才开始有大幅度的增加,曾一度超过100万美元。
3.诺贝尔奖的评奖程序和颁奖仪式
诺贝尔奖是由各评奖机构评定的。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在该院有两个诺贝尔委员会——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和化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均由5名成员组成。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卡罗琳斯卡研究所负责评定,该所设有一个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委员会,也由5名成员组成。但这些诺贝尔委员会只有提名权而没有表决权,真正享有确定获奖者权力的是授奖全体会议的无记名投票。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全体会议成员各为300名,生理学或医学奖为50名。
根据基金会章程,诺贝尔奖获奖者按以下的程序产生: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不是通过个人申请产生,而是通过推荐方式,经过几轮筛选产生的。每年9月,各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各地有关的科学家发出通知,向他们征询下一年度候选人的提名。次年2月1日之前,这些推荐材料必需送达诺贝尔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于4月将经研究决定予以调研的科研项目和候选人通知全体会议。在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最后决定是否对这份名单予以补充。诺贝尔委员会于9月将其授奖意见通知全体会议,全体会议于10月初作出评奖的最后决定。评奖时的讨论要作记录,但该记录严格保密,如有分歧意见,也可要求不予记录。一旦授奖项目和获奖名单经表决多数通过,不得再行更改,并立即向聚集在会议厅外的世界各国的媒体代表公布,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诺贝尔委员会散发征求候选人推荐材料的对象范围,三个自然科学奖大同小异。以物理学奖、化学奖为例,主要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和化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以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奖者;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各大学的物理学和化学终身教授;在6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定的高等院校中担任相应职位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征求意见的其他科学家。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每个诺贝尔奖奖项的获奖者人数为1~3人。奖金的分配也有规定:一人获全奖;两人等分。三人得奖时又分为两种情况:因同一项目获奖时,三人等分;因两个项目获奖时,则一人得一半,另两人各获1/4。
每年的授奖仪式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举行。在专为授奖仪式设计建造的交响乐厅里,半圆形的舞台上,左侧坐着王室重要成员,前排是国王和王后;右侧坐着授奖机构代表,前排是当年的获奖者(和平奖的授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首先由授奖机构的代表致辞,简单介绍获奖者的科研成果,然后在交响乐伴奏下,国王分别向获奖者授予一张证书、一枚刻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一份奖金。获奖者的简短答词放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上进行,宴会以瑞典王室的名义举行。一般在授奖仪式的第二天,举行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会,由每位获奖者介绍其科研成果及其价值。每个人的演讲连同其简历都收在第二年公开出版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集》中。现在,人们从因特网上可以及时地得到获奖者的简历、成果公告及演讲等材料。
2003年诺贝尔奖颁奖情况
2003年诺贝尔获奖者合影(前排)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