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理论篇 | 设计篇 | 技术篇 | 实践篇 | 教学案例 | 参考资料 | 视频教学 | 思考练习

返回上一级目录

当前位置 >>主页>>教学设计篇

2.3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

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1.总体策略

(1)替代性策略

教学的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在实际教学时,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该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时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

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达到教师的预期。但是,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一般都不在身边,遇到困难也很难随时得到帮助,因此教师指定的作业最好不要超出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2)生成性策略

所谓生成性策略,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时,采用生成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准备相应的具有良好结构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探究而发现其中的原理或规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辅导,在学生自行探究学习之前,清楚说明问题性质和学习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究发现得出。

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包括讨论、竞赛、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从而扩大个人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在小组协作进程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或提示。最后的答案应该由学生们自己发现得出。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策略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存在许多影响一种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 , 很难说哪种策略好,哪种策略不好。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 因此,决定采用比较生成性的策略还是比较替代性的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利用替代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利用生成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替代性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生成性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这些科目内容的系统性较强,而且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用生成性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一般说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

2.教学组织策略

(1)全班授课

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成都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全班授课可以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效率较高,教师容易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程。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全班授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而且也不太适宜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扩大个人学习成果,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小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小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工作和学习准备,而且要激发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提出各种要求等,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种个别教学形式,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等能较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它显然只能为培养少数人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即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学习需要分析
编写学习目标
制定教学策略
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评价指标

horizontal rule

上一页 | 主页 | 返回上一级目录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