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教学交流    

                                                                       返回本诗注释

[原文注释] [诗词鉴赏] [作者生平] [意境图] [佳句欣赏]

    

 初唐诗:《登幽州台歌》:采用“比较”教学法。

 

 

 

  登幽州台歌

 

前 不 见 古 人,

 

后 不 见 来 者。

 

天 地 之 悠 悠,

 

独 怆 然 而 涕 下!

 

学生实际: 学生正处在设计、追寻自己的未来的阶段,对人生问题很感兴趣。
 教材价值: 《登幽州台歌》篇幅短小,语言凝炼,思想深刻,感情强烈,可用来向学生展示古代诗人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

 

教学误区

   此诗流传人口,可见其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故此诗的字词解释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意境的鉴赏。最好能向学生指出此诗所表现的孤独感的独特、深刻之处。

   教师未能借此诗充分阐释诗人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引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索。

 

(一)备课资料:

1、年:661——702

2、字:伯玉。

3、地:梓州射洪(四川省射洪县)人。

4、总评:初唐诗歌革新的集大成者。文宗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5、生平: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

他在武后初当政时,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后重视,授以官职。初任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屡次上书武则天,指陈军政时弊,反对滥刑、黩武,主张安人任贤,言词峻切。   

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音优)宜北征契丹,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一再进言,为武攸宜所憎恶,受到降职处分。

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武三思令县令段简诬陷他,下狱死(据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6、作品:

《陈子昂集》(即《陈伯玉集》),存诗120多首。

7、思想:

儒道释纵横诸家杂糅,

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建功思想为主导。

8、文学主张(《修竹篇序》):

批判齐梁诗风:认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过分讲求华丽的形式而缺乏有感而发、有所比兴寄托的内容。

主张应以汉魏、正始的诗歌为榜样,达到风骨兴寄声韵的统一。

意义:既注意到诗歌的社会功效,又注意到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提倡一种远绍汉魏诗歌传统、近学齐梁诗歌讲究声韵特长的新体诗,客观上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好了准备。

(二)采用“比较”教学法步骤:

 

“比较”教学法定义

   此诗流传人口,可见其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故此诗的字词解释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意境的鉴赏。最好能向学生指出此诗所表现的孤独感的独特、深刻之处。

 

1、指出此诗的内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此诗摒弃一切人生遭遇的具体描述,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因此具有抽象性、普遍性、集中性:抱负落空,岁月不再。

《远游》(屈原《楚辞》):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b时空对比:

感情表现强烈:表达诗人的不自由感,有令人震惊的效果。

时间:霎那(瞬间性)永恒(无限性)。

空间:有限(个人渺小孤单)无限(宇宙广漠无边)

c以朴素、简炼的语言,大笔勾勒。

前三句:刻划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句:典型动作。

d北方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

对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映衬、烘托的作用。

 

2、指出此诗的风格:慷慨悲歌,苍凉浑茫。

表现一种情感范型和生命共感现象:深刻的孤独感(时空慨叹)。

盛唐之音的序曲。

 

3、与汪国真《孤独》比较:

追求需要思索

思索需要孤独

有时,凄清的身影

便是一种蓬勃

而不是干枯

 

两个人

也可以是痛苦

一个人

也可以是幸福

当你从寂寞中走来

道路便在你眼前展开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与汪国真《孤独》比较:视野不同。

汪诗是个人的感悟——思考需要孤独。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起来。

陈诗是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在人与时空的对比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孤独是绝对的,理解是相对的。陈诗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