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Kant, immanuel,1724一1804)

    德国天文学家、哲学家。生于东普鲁土的哥尼新堡。家境贫苦,依靠亲朋的资助,才勉强读完了中学和大学。1747一1755年,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科学书籍,进行了不懈的科学研究。

    1755年以后,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达27年之久,曾讲授逻辑学和哲学,以及数学、物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

    康德是星云假说的创立者。早在1754年,他就发表了“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的论文,对“中宙不变论”大胆提出了怀疑。第二年出版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著作,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康德的学说认为,太阳系内各天体是由同一星云凝聚而成。原始星云是由充满广大空间的各种运动状态的微粒组成。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微粒互相接近,逐渐形成团块,较大的团块成为引力中心。中心体不断吸引周围的微粒和小团块而壮大,最后聚集成为太阳。同时,由于斥力的作用,有些微粒在向中心体降落的过程中,因相互碰撞,向旁偏转而围绕中心体作圆周运动。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最后聚集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微粒按同样的过程聚集成卫星。康德的学说把太阳系的形成看成是物质按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过程,是“从哥自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哲学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主张在人们意识之外,存在“自在之物”,但又断言“自在之物”是根本不可认识的。他提出“二律背反”,即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以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认为“理性”要求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就必然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从而主张人类知识是有限度的,理性低于意志,企图为宗教信仰留下地盘。他把世界割裂为二:自然界(即“现象”)和超自然(即“本体”)。前者为科学知识的领域,后者为道德的领域,并试试图沟通这两个领域。他声称必须假定上帝存在,上帝创造出世界的目的即在于调和必然和自由,使人得以完成共道德的本性,他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 盾看作主要是道德与幸幅之间的矛盾。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至善即道德和幸福的协调,只有在彼岸世界中才有可能。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列宁全集》第14卷第203页) 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