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童诗的创作与欣赏

主持﹕贾文玲、赵镜中    主讲﹕林武宪、冯辉岳   整理﹕周梅雀 老师

  引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令老师感到困扰。如何教儿童写诗?如何写出有创意的诗?如何教儿童赏析一首诗?或者透过诗的赏析提升儿童写诗的能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摘录自今年一月份三年级的研习课程记录。期望透过冯辉岳主任和林武宪老师以亲身创作经验和与会老师们分享过程的呈现,提供教师们在从事童诗教学时一些思考的方向。

  赵:现在想请教两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儿童诗或童谣在语文教学上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冯:就写作者的分级来说,低幼儿是比较适合儿歌,到了中高年级比较适合带一点文学味道的儿童诗。因为儿童诗中有比较多的文学技巧,比较适合儿童欣赏。

  林:关于儿歌和儿童诗在语文教学上的功能,我觉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的,第一,它可以让小朋友在阅读诗歌当中体会语言的美,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因为诗歌是一种精致的语言,这是现代语文教育很重视的。另外可以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加强语文艺术的修养。诗歌也可以说是语言的表演,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语言,能多看、多欣赏一些诗歌,就可以培养小朋友对文学艺术的修养。

  赵:这些东西需不需要教,或者怎么教,还是多看就可以了。我想老师们可能比较关心的是怎么教童诗?可否请两位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赏析一首诗。

  林:刚才赵老师提到,是鼓励孩子多看就好呢?还是也要教或引导?多看当然也很重要,多看一些好的作品,在多看当中,他的体会和感受会越来越敏锐,看多了之后,就可以渐渐分出好坏来,而且越来越深入,了解得越多之后,他不仅只是喜欢,还能够欣赏,能分辨作品的好坏优缺点。而老师的引导、提示,都可以让小朋友去思考更多。如果老师都不引导,父母都不教的话,也许他只能够感受六、七分,如果说我们问他一些问题,给他一点提示,老师就好像是诗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一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诗有更深的体会。

  我可以举一个比较短的例子来说明:

《插秧》

水田是镜子

照映着蓝天

照映着白云

照映着青山

照映着绿树

农夫在插秧

插在绿树上

插在青山上

插在白云上

插在蓝天上

  诗歌是注重形式的艺术,诗歌和散文从外表看来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它的形式,它是分行写出来的。这首诗的形式很整齐,四四方方就如稻田一般。这诗分成两段,是以第二段来呼应第一段「水田是镜子」。就内容来说,第一段是静态的景物,第二段是描写插秧,是动态的描写,两段一动一静相互对照,第二段使景物变得有生命力,使静的东西动起来。第一段写景,由上而下,由远而近,第二段刚好相反。就颜色来说,有蓝白青绿,这些颜色都是寒色系的,让人有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诗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夫插秧这件事,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所以这首诗在形式上、在内容上都是营造得很成功。

  赖玉莲老师:怎样改学生的作品,怎样去看待小孩的作品?

  冯:诗是语言比较精炼的文字,我通常改的原则有:文字通畅;删除多余的句子;对孩子说明是如何修改的;不能改得太过分。

  赵: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语言是否就是诗的语言呢?

  林: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有纯真的童心。老师指导时,常常可以发现有些平时国语科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作品有时候会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来得可爱。就因为他把他的那种纯真和童心写出来,那些成绩好的反而写得比较僵化,纯真的味道少了。老师指导学生写诗,就是把学生纯真的童心引导出来,让他们把纯真的童心表现出来。在表现时,他们的文字可能会有错误,语句也可能有语病,我们在批改的时候,刚开始时如果批改太多,可能会让学生泄气,我们应该尽量保留原意,改他语文上的毛病,而且要让他知道改的原因和理由,原则上可以不改就不改。有时候可能他的意思很好,表现不太好。这时可以当做一个例子,让学生知道他的意思很好,但是如果再改一些小地方就可以更好。从这些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不一样,为什么要浓缩、要跳跃。像我们说把奖状挂在墙上,这是我们现实的语言,如果我们写诗的时候,可能要说把荣誉挂在墙上,要转换一下语言。意思好,还要表现得好,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要求太多,多鼓励少批评。

  冯:小孩子是天生的幻想家,没有约束,大人受的束缚比较多,有时会怀疑自己写的像不像诗,或是觉得自己不懂诗的创作技巧,反而束缚更多,而小孩子没有束缚,所以可以自由创作,自由的写。我自己曾经指导学生写诗,发觉不一定成绩好的学生,诗就写得好,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偶而会写出一两句令人惊讶的诗句。我就曾经碰到一个学生,他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差,但是你让他写诗,有时候他会写出非常具有诗味的诗。

  赵:我自己在作儿童哲学。搞哲学的人就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成人哲学家是要学孩子去作哲学家,好像学生什么都是,但是我们把他们教成什么都不是。刚才两位老师所说的,重点就是老师要欣赏孩子的童心,我们是否有这种眼光和能力去欣赏孩子的童心,能发觉这种童趣?

  徐云兰老师:我发觉小孩子开始写诗的时候,大多以拟人法和譬喻法作为着力点,我所担心的问题是小孩子一直在这种方式中打转,而转不出去。另一个是小孩子的经验很少,写作的题材大多局限在生活范围中的自然物,例如风、春天等等,还有生活中的东西,铅笔盒、书包 ......这些题材,想请教的是能否透过一些引导,使学生跳脱这些窠臼,能把写作的层次拉高一点。

  林:关于刚才这个问题,很多小孩子或大人写作时都采用比喻或拟人法的方式写出来的。其实我认为用拟人法或比喻的方式来写诗并没有什么不好,主要是看它比喻得巧不巧妙,而不是说用比喻的方式就是不好的。再就拟人法来说,许多小朋友写春天,常常把春天比喻为春妈妈、春姊姊,这样的比喻用久了就没有新意,可以鼓励他们用动词、形容词来拟人化,例如可以说「春的脚步近了」,「可爱的春天」。其实只要是用拟人法来表示是最恰当的时候,用拟人法并没有什么不好。

  赵:现在请冯主任以《彩色的脚印》这首诗来解说一下:

花朵是春天

彩色的

脚印

踩遍了

乡村的原野

却踩不进

城市

灰色的森林。

  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春天的花大都开在乡村,城市中就很少有这种自然的景致,我觉得他没有写出心中的感动,好像没有写完,只写了一半的感觉。

  赵:再请林老师评一下《温度计》这首诗:

过年时

妈妈说:

红包是情感的温度计

可以测量出

交情的深浅

爸爸摇摇头

笑着说:

你妈妈的眼光很科学

凡事都可以量化

连感情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