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六章 -- > 第二节-- >『资料1』  
 

『资料 1 』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孙泽军 / 何乔

1.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认知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等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表明,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评估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或积极与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教学情绪对教师认知活动的影响,首先是情绪对认知变量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导致积极的记忆和联想,不良的心境则会导致消极的认知 (Bartlett & Santrock, 1977;M. S. Clank & Waddell, 1983;Wright & Mischel,1982) 。认知心理学家鲍尔 (G.H. Bower,1981) 运用心境的不同操作方式研究相对更详细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而且心境可作为回忆的线索,当特定的心境在回忆中重复出现,材料在这种心境中更容易回忆。这些研究都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动。其次,情绪可能干扰任何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即情绪导致了干扰。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很为平常。西蒙 (Simon,1967,1982) 认为,人们的情绪使他们对重要的目标更警觉;情绪是报警信号,它使人们放弃对某一当前目标的追求,而去追求另一更为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偶然事件介入时,有机体要打乱当前正在实施的目标顺序,而优先完成紧急目标。例如,当情绪上具有突出性的材料出现在人的意识范围之内时能够很快地影响人的注意 (Nielsen & Sarason,1981) ,充满情绪色彩的事件,很容易记忆 (Brown & kulik,1977) ,而且大量地占据人们的习惯思维( Klinger 等, 1980 )。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的两级。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会相互影响。但总的说来,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的,对信息的认知解释、评价,形成了其情绪的基础。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正是由于共同的或辐合程度较高的目标把他们联接在一起。不管是调和的关系(如师生)还是亲密的关系,只要意识到干扰,就会导致唤醒和认知解释。解释的性质决定了情绪的性质,而干扰和其后唤醒的程度决定了情绪的强度。教室中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的明显例证是感染的作用。这种感染是以作为者的强加性和介入者的自愿性为特征的(教师和学生既可是作为者也可是介入者)。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心理和空间共存等原因在与之的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室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2. 影响教学情绪的主要因素

(1) 教学效能感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the sense of efficacy) 。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情绪状态多为肯定的,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否定的情绪状态。

(2) 归因 归因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教师对行为和事件结果的不同归因,导致其对此行为或他人(如学生)作出不同的判断、评价,形成不同的态度认知,同时便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和意向。大量的研究表明( Weiner 等, 1978;Weiner,russell & lerman,1979 ),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人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归因影响着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情绪归因理论也被用于理解人们对于主要的生活结果的情绪反应 (E. R.Smith & Kluegtl,1982) 。

(3) 情境 从活动的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人——情境”互动的典型模式。从广义上讲,情境包括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倾向于关注情境的心理意义,特别是注意主观的情绪特点(如焦虑)与他们的知觉结果(如教师的不充分性)相联系的情境特点的比较。情境的心理意义对教师有决定作用,如决定该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不仅如此,情境对有目的的行为是一个必要条件,如果达到教学的目标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情境有能动作用,如个人对情境的选择与改变等。“人一情境”互动重要前提是,人与情境的和谐共存,换句话说,人的情绪状态与当前情境要相符合。否则,当人面对当前情境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4) 人际偏好 人际偏好指师生彼此之间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带有个性特点的情感偏好倾向,即态度结构的认知、情感与意向因素,它决定着现实师生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定的人际模式影响着课堂中的师生交往。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爱的是那些信仰和利益于自己相同的人、那些有技术、才干和能力的人、那些具有令人愉快或“令人崇拜”的品质如真诚、善良、坦率的人、那些反过来也喜欢自己的人。如果上述的条件不符合要求,人际关系便建立在疏远的基础上,这种现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教师往往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有才干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这些人际偏好经常被带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情绪、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学生集体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

  此外,教师的个性和其它因素对教师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授课流程资料 1讨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