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位置: 第二章 第五节:课程的教与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它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关心残疾人》是由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学习主题,旨在通过模拟、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设置的目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体验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

    在做学情调查时发现,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平时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可怜甚至是鄙视的层面上。如果仅仅让孩子们远远地到生活中去观望残疾人或是讲几个残疾人的故事,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就会是空洞和模糊的,甚至可能出现偏差。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和形式,可以把聋孩子请进了课堂,为学生创造了与同龄残疾人面对面交流和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产生认识残疾人的愿望,激发他们同情、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孩子们在与聋孩子的交流中完成了一次直接的体验活动。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孩子通过眼睛看到了残疾儿童的出色表现,用纸笔、手势与他们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不仅使他们一下子走近了残疾人,而且为接下来的模拟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模拟体验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体验,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之后,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讲述了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如泣如诉的音乐伴随着聋孩子的啊啊声,伴随着老师深情的讲述,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们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残疾人尊重、关心的情感和认识油然而生。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自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体验也成为了孩子们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我把孩子们带出了课堂,引向了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参观、访问和资料的收集,使他们更进一步地走进了残疾人的生活世界,了解了残疾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体验活动是综合性的,更加强调学生在用眼看,用耳听和用心感悟的基础上,用脑思考,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完成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所以在各小组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围绕“你想为残疾人做什么 ?” 进行讨论,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反思和提炼,将体验转化为深刻的认识和行动。当教师有目的地把孩子们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去时,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也不仅仅是丰富孩子生活体验的过程,而是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对于学生生活的引导,体现出这门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上一页    下一页    教师要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