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培训--走进新课程
 

第五章 现代课程观举例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天天长大。

  一、让学生走进自然

  1.案例:日本的“自然教室”与“修学旅行”

  (1) 背景

  “自然教室”活动正式始于 1984 年,促使文部省颁布这一决定的是日本那须甲子少年自然之家的调查。这项调查指出,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化现象日益加剧,青少年接触自然的时间少了。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没有在黑暗中走过路的有 8 %,没有在河川湖海中游过泳的达 22 %,没有爬过比自己高的树木的人有 18 %。调查引起文部省对中学生自然活动的重视,要求日本全国各地中学将“自然教室”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环,让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花一定的时间,以住宿形式去远离闹市的国立和公立青少年之家,通过切身的实际体验,进行各种在学校难以实施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984 年, 日本文部省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自然教室”活动,这项决定得到中学师生的热烈响应,当年,就有 1323 所中学和小学的 243 . 1 万人参加了活动。到 1989 年,仅初中阶段就有 1083 所学校的 22 . 1 万多人参加自然教室活动。

  (2) 七大目标

  由于文部省把自然教室活动当作教育的二环,所以这项活动覆盖了各科教学、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等多方面内容。我国学者李永连曾将此活动的目的概括为以下七项:

  ——通过各种有规律的集体生活以及各种分工和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意识、时间观念和基本生活习惯等。

  ——通过观察动植物、观测天体和气象、观察地层构造和岩石、访问发电站和参观自然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地区自然的理解。

  ——通过参观、考察、学习所去地区的传统产业、农场、工厂、文化习俗、古迹遗产等,画出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图或地形图,并调查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加深对地区社会的生活、文化、习俗和产业等的理解及认识。

  ——通过登山、越野识途比赛、远足、越野赛、滑雪、滑冰、游泳、划船、跳民间舞和野炊等各种体育性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并培养丰富的情操。

  ——通过给家属和朋友写信、作诗、写文章以及朗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提高其写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共同搭建和制作木头房子、传统玩具、各种生活用具,以及绘画和写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想像力等。

  ——通过清扫周围环境、农田劳动、割草、栽花、植树以及去老人之家访问和进行各种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尊老爱幼意识和服务精神。

  此外,野外合唱,适应个人特点的兴趣教育等,也都能通过“自然教室活动”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日本共有 14 所国立少年自然教室,这些自然之家占地面积平均 10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约 1 万平方米,内有宿泊室、研修室、谈话室、·食堂、浴室、野外炊饭场、滑雪场等多种设施,每年约有 100 万人到自然之家开展各类活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学生。

  (3) 与“自然教室”异曲同工的“修学旅行”,修学旅行也是日本中学生非常热衷的一种课外教育形式。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广阔的校外世界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们组织起来到外地参观、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旅游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活动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加对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认识,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一般说来,日本初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能有两至三次的“修学旅游”机会,每次三四天时间;高中学生大概有三至四次机会,每次一周时间。初中学生通常在学校所在地的近郊、乡村或不远的另一城市参观、学习;高中学生的足迹较远,有些中学甚至组织高中生去国外参观和学习。

  从日本中学生“修学旅行”的现状来看,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参观名胜古迹;第二类是参观风景胜地,游览自然风光;第三类是组织学生到海边或名川大山住几天,或游泳,或登山,或滑雪。相形之下第三类活动更受学生欢迎,其中滑雪修学旅行尤为盛行,使得其他类型的修学旅行活动黯然失色。

  这里我们重点考察一下滑雪修学旅行。滑雪修学旅行始于日本关西一带的学校,并很快在全国展开。据日本修学旅行协会调查, 1986 年全国有 9 . 2 %的中学组织学生进行滑雪修学旅行; 1987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 18 . 9 %。最近几年进一步上升, 1990 年,九州地区的福冈有 90 %以上的学校组织学生滑雪修学旅行。近几年来,许多城市的名牌中学也常常用几天时间丢开升学包袱,组织学生去滑雪修学旅行。

  滑雪修学旅行的目的地主要是日本积雪较多的长野县。那儿有志贺平原和管平高原等著名的滑雪胜地。据统计,每年有 100 万名中学师生来此滑雪,以至于长野县的旅馆需要提前一两年时间预订,可见其盛况空前。日本还有一些中学喜欢组织学生到北海道、新泻和岐阜等地滑雪修学旅行。

  日本的滑雪观光协会为了保持学生滑雪修学旅行盛况不衰,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周到、热心的服务。例如,滑雪观光协会事先派人去中学联系,商量服务项目,甚至摸清准备滑雪旅行的学生的身高胖瘦,为他们配置合适的滑雪用具和滑雪服装。有的服务机构在师生到达滑雪场地后,为学生配备滑雪教练员进行滑雪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滑雪要求和技术,解除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有心思享受滑雪的乐趣。因此,这样的服务受到师生的极大欢迎。

  滑雪修学旅行不同于参观名胜古迹等知识娱乐型修学旅行,它是一种运动和体验型的修学旅行活动,特别适合精力充沛、好动、好乐的中学生。一些带队老师说,学生们白天一整天在雪地上,尽情享受快乐,晚上累厂,躺下来就能入睡,既能玩好,又能休息好,平时经常发生的酗酒、抽烟、打架和游荡街头等现象也没有了,所以这种活动具有——定的教育意义,,日本——些中学认为,滑雪修学旅行还有着其他多方面的意义,是集教育、娱乐、体育于‘体的新鲜活动,,

  2.案例解读

  (1) 自然是——间大“教室”,在这间“教室”中,学生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人。大家还记得 1 刃 2 年那场沸沸扬扬的让国人深思的“夏令营事件”吧。中日两国学生在内蒙古进行了一次艰苦的野外旅行,在坎坷的长途跋涉中,对比是那么明显,中国家长

  把孩子拉上车,驶过最艰难的路段,日本家长却只 ----------

  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孩子。面对恶劣的自然,我们的孩子失败了,他们都是挑选出来的好孩子,也正因为女眦,失败才更让人心痛,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课程,孩子们仅有学校这个生活空间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的孩子之所以取得成功,与日本注重课程向校外的拓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教室和修学旅行是非常成功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学生们与自然亲密接触,他们既领略了湖光山色,也看到了大自然凶险的一面,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接受了自然给他们的洗礼,人性中内在的坚强的一面被激发出来,受到磨砺和锤炼,这种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形成,不是课堂中空洞的说教就能起作用的,是在自然这块土壤中浑然长成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风雨”的冲刷下,这些孩子们变得更坚强了,变得成熟了。

  现今,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独生子女,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他们生活的空间太狭窄了,,他们在试卷上纵横驰骋的能力强了,他们的眼镜度数不断地深了,他们的身体变得柔弱了,他们离活生生的世界远了,高山、飞瀑、大河、森林……已经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志不断地弱化。我们应该把广阔自由的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找回失落的另一半世界,体验浪花拍打在身上的感觉,倾听和感受北风的怒号,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接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完苎 - 的人的感觉,体会到生命的崇高价值,成为意志坚强、、情感丰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2) 走进自然和生活不仅仅是强健体格、陶冶情操,学生们在自然和生活中将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从参观工厂、发电站、博物馆,到登山越野、清扫环境、农田劳动、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学生接触面非常之广,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户然与生活就是一本好书,是在学校中不可能读到,也不可能学好的生活之书。

  与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单一渠道不一样,这些知识的习得,是以种种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作为载体的。这一教育活动之所以得到学生叮的大力响应,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致,满足了竺们渴求生活,向自然回归的心理发展需要。这苎甲学习学生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学习各种知识,像画出某地的产业分布甲:,苎家属和朋友写信等,需要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比课堂上的灌输要好。

  这样的课程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期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在这样的贴近生活的课程之中,取得的教育效果不是单方面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情感体验、动手能力等等,都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将在诸多方面不断进步,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勇于面对种种挑战,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长大

  1.案例:“周围世界”——俄罗斯小学一至四年级的一门课程①

  (1) 教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人的生命活动与人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获得有关周围世界的客体、现象、规律性方面的知识,为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物理、天文、地理、生态等自然科学课程奠定基础,教育学生爱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热爱大自然。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其智力、情感、创造力等同时得到发展,新知识以已知知识为基础,并对已知知识进行补充。

  (2) 课程内容

  一年级 (30 学时 )

  教科书的目录

  你是一名小学生;周围世界和对它的认识;植物的种类和它的千姿百态;菌类;动物的种类和它的美丽多姿。

  内容提要:

  学生的作息制度;个人卫生守则;在学校、公共场所、公交车上的行为准则;交通信号、安全过街须知。

  自然界:自然界分为生物界和无生物界。生物界的三界:植物、菌类、动物。植物分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细分为树木、灌木、草本植物;树木和灌木又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菌类分为食用菌和非食用菌;识别毒菌。动物分为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细分为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o 甫乳动物、鱼、鸟禽、昆虫/ ) 生物界对人类的意义。

  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认识钟点;看懂课表;能够说出植物和动物的典型特征并根据各自特征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学习正确采集野果和蘑菇;学习收集和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学习照料室内栽培物和小动物:学习保护动物和植物。观察家禽和野禽的习性,观察——些小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学习用蜡泥制做蔬菜、水果、蘑菇等制品。

  旅游参观:参观校物理、地理、生物专室,参观学校实验园地;校生物角;去公园,树林;去动物园,动物博物馆,动物商店,野兽杂技院等地,目的是学会区分各种动物、植物,还可细看动物和植物标本。

  二年级 (34 学时 )

  教科书的目录:

  精彩的无生物界;人类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你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是创造者;周围世界的美与匀称。

  内容提要:

  自然界.客体分为生物界客体和无生物界客体。无生物界的客体有:太阳、地球、月亮、星星、云等。地球表面形状有:平原、山地、丘陵、峡谷、天然水体、人工水体、人工客体。天然水体的种类有:大洋、海、湖、河流、沼泽。人工客体有:井、水库、池塘、水渠。

  人是哺乳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有创造能力,能制作劳动工具,能发明新东西;人的道德基本准则;怎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怎样与成年人、同龄人交往;什么是家庭,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国家,本国国名、国旗、国徽。

  什么是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它们的区别;输工具的种类;通讯工具的种类;艺术的种类;物馆、陈列馆的用途。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生物界和无生物界的客体,能够说出生物界的三界和无生物界的客体;能够区分出卷云、积云、层云的云彩种类;能够区分山地的组成部分:顶峰、山坡、山脚;区分河流的组成部分:河源、支流、河口;能够讲述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和关系;讲述太阳对于地球上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意义;讲述阳光、空气、水对生命有机体的重要意义;讲述生命有机体都需要呼吸、吃食,都有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讲述污染对生命有机体的危害;讲述地球表面形状种类、天然水体和人工水体的种类。能够正确使用照明器材和其它电器。能够讲述家乡的名胜古迹,热爱家乡故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风俗。

  实践性作业:观察夜间星空;用泥制作地貌模型;用纸制作海船和飞机模型;到达离家最近的商店、邮局、医院、药店、学校的方向位置;讲述自家庭院、街道污染情况,自行设计绿化庭院、街道方案;学会给同学写信和去邮局发信;观察市内建筑楼群、公园里建筑物的匀称情况。

  旅游参观:参观野外、河边、丘陵地;历史博物馆、地方志陈列馆、艺术馆、庄园等地,目的是识别无生物界的客体,参观名胜古迹,学会观察建筑群的匀称情况,了解祖国、家乡的富饶。

  三年级 (34 学时 )

  教科书的目录:—

  自然界千变万化;天气和观察天气变化;自然界和人生活中秋季的变化;空气和水的特征与循环;土壤和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和人生活中的冬季的变化;人类生活中的树;春季——一年中的早晨;有花植物的生活;自然界万物的构成;惊奇的变化;夏季。

  内容提要:

  天气的基本特征;观察天气变化,学习预报天气情况;天气季节性变化,每个季节无生物界和生物界变化情况及其相互联系。各季节的典型特征:落叶,霜冻,下雪,河面结冰,暴风雪,冰消雪融,融雪滴水,河面解冻流浮冰,春汛,大雷雨,冰雹等/ )

  天气变化对于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植物和动物在不同季节生活的特点;生物界的季节性变化受无生物界季节性变化的制约;人在各季节应做的事情。

  时间的间距及其相互关系:—…昼夜是白天和黑夜交替的…—个周期;—‘个月是月亮形状变化的——个周期;一年是几个季节变化的一个周期。一年期间内白天与黑夜在昼夜里持续时间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与晌午太阳在空中的高度不同相关。

  空气、水、雪、冰的特性;水转变成各种状态的过程;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什么是土壤,土壤的成分;扯:壤与岩石的区别;土壤里遍生生命有机体;土壤肥沃程度与人的活动有关。

  植物为了生存需要什么;有花植物的器官和器官的功能;树的组成部分;植物对于人生活的意义。各类树的结构有共同之处,各类有花植物在结构和生长发育方面有共同之处,动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繁殖时会遇到无生物界的周期性变化。

  秋季是生物界为冬季来临做准备的时期;冬季是生物界长眠、长休时期;冬季饲养动物和鸟禽需要人的帮助;春季是生物界苏醒时期;夏季是生命有机体迅速生长和繁殖的时期。

  什么是物体和物质;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生命有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的粒子。生物界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和细菌。细菌种类很多。防止病菌侵入有机体。水是奇妙的液体,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不可收缩,水对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意义。自然界中有咸水和淡水;水是其他物质的溶剂;注意水污染;自然界水的循环。爱惜用水。

  空气是气体,、新鲜空气的成分有: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其他气体,还有微生物、细菌、植物的花粉、灰尘、有毒气体等。空气对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意义。

  实践性作业:记日记,写天气变化情况;使用温度表,记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物候观察,记所观察到情况的日记;记大自然客体在各季节怎样变化。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和细菌;用棉花或领做成简易的过滤器做污水净化实验;用水做溶剂实验。做简单的实验来确定空气、水、雪、冰的物理特性。观察土壤的变化,做确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对有花植物进行催芽,照料秧苗飞栽树或栽灌木。观察有花植物从种子到长大的连续过程,观察有花植物的器官:树根、茎、叶子、花、果实、种子。观看树皮、树的锯口、树的年轮。做水变成冰的实验;测量校园里雪覆盖层的厚度。用厚纸或薄金属片做风车,观察空气流动情况。用不同的容器装水,观察水的不可压缩性。

  旅游参观:参观公园、林地、水体边、市区、村镇、学校实验园地,目的是观察无生物界春天的征兆,观察种子出芽、有花植物出苗、树木出嫩叶;观察夏季来临时植物生长、发育、开花;观察秋季无生物界的变化:太阳高度下降,白天变短,气温渐凉;观察植物秋季的变化:草本植物凋萎干枯;树的颜色改变,落叶。观察冬季无生物界的变化: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河面结冰,大地披上银装。长期观察植物的种类:喜温植物、耐寒植物、喜光植物、耐阴植物、喜湿植物、耐旱植物。观察动物在不同季节生长、发育、繁殖的奇妙变化。概括为:去户外观察有花植物的生命周期,观察鸟禽、昆虫·、鱼、青蛙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发展情况,观察某些动物季节性换毛、冬眠等情况。

  四年级 (34 学时 )

  教科书的目录:

  人的机体;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地球颗行星;自然区域;天然水体;家乡的自然群落。

  内容提要:

  人体结构;人体中重要器官其部位和功能、人体骨骼、肌肉、血液、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分泌排泄器官、视觉器官、味觉器官、嗅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脊髓。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个人卫生守则。

  地球的形状;地球绕轴旋转是白天黑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是季节交替的原因;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标出:纬线、经线、极地线、赤道线,标出水平各方位名称,标出海洋、大陆的名称和位置。什么是指南针;什么是比例;地图和地球仪上的比例与颜色深浅表示什么。

  地球内部有丰富的矿藏和岩石;常见矿产的名称及其基本特性;矿物的利用:用于建筑方面的沙子、粘土、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用于工业方面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用于燃烧的泥炭、煤、石油等。

  地球上的基本自然区域有:极地、冻土带、森林带、草原÷沙漠、山区、热带。这些区域在地图和地球仪上的位置。自然区域的特点:天气、季节变化、土壤、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工作。自然群落中典型的植物和动物及其相互联系。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万物之间皆有联系。

  实践性作业:说出人体器官的名称,在人体图上或人体模型上指出器官的部位;观察自己的肌肉和肺怎样活动;量脉;量肺活量;讲述人体主要器官的用途。

  根据指南针、太阳、当地的特征就地判断方位。画房间、校园的平面图。在地球仪上指出纬线、经线、极地线、赤道线。在平面图、地图、地球仪上确定水平各方位。学会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标志、比例。在地图上和地球仪上寻找祖国、家乡的位置,寻找大陆和海洋的位置;说出本国的江河、湖泊、海、山脉的名称;说出家乡地形、水体、矿产的主要类别,说出家乡农作物的名称,说出家乡的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的名称。写日记,记物候观察的内容。

  旅游参观:参观校生物室、古生物博物馆、校地理专室、矿物博物馆、动物园、生物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树林、公园、水体边,目的是按照博物馆里见到的植物标本和动物标本寻找实物;参观当地自然界的具体客体,目的是了解这些客体的情况和生态问题;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

  2 .案例解读

  (1) “周围世界”的课程目的非常明确,学习知识不是其目标指向,而是在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精神。

  如果我们还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即使走进自然,也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进,是一种虚假的回归,只不过是把课堂放在周围的世界中而已,与封闭的学校课堂只有形式上的区别,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束缚,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桎梏。学生们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能再占据主导地位了,它应该让位于学生们在学校中缺失的那一部分,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创造精神,这是开设“周围世界”这一课程的真谛所在,道出了让课程走向周围世界的根本性价值取向。让学生们放飞自己的心灵,与周围世界进行真切的交流,全身心与世界对话,会得到与在学校中学习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世界的博大胸怀中,这种体验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获取,更多的是灵性光辉的闪烁、身心素质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升华。

  (2) 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是与生活的全方位接触。

  该课程几乎将学生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事物全部囊括其中,从学生的作息制度、行为准则,到对人自身的了解,以及周围世界的客体、现象、规律性方面的认识等等,社会、人、自然都是课程涉及的范围,名符其实是学生的周围世界,拓展了学生的课程空间。该课程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弥补了学生在学校中单纯学习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加了学生们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现实体验,让学生生活在“生活”中,而不是脱离现实空洞的应然世界。这种学习不是一种准备,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

  (3) 课程内容组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生活世界的接触是循序渐进的。

  这门课程的设置不是随意的,强调新知识以已知知识为基础,并对原有知识加以补充。新知识不是凭空获得的,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为基础,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通过旧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才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如果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恐怕只能与周围世界进行肤浅的交流,甚至与世界失之交臂,获得不了真正的知识。而且,这门课程整体贯通,每一阶段的课程都是为下一阶段课程服务的,成为一条完整的教育链。不仅在“周围世界”所涵盖的一至四年级中,各阶段为下一阶段服务,而且这四年中所学习的知识还考虑到将来中学的学习发展需要,是非常系统化的。另外,“周围世界”还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来确定,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强调按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去了解周围的世界,一、二年级要求学生了解自然界客体的多种多样,是一种较为静态的观察与分类,三年级要求学生了解运动着的世界,并增加了一些较深的学习内容,四年级转向人类自身,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结构和保证身体健康的条件,以及更为深奥的周围世界。

  (4)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生活。

  该课程设有大量的实践性作业,像天气观察、物理实验、照料动植物、研究人的机体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各种知识,这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才能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获得鲜活的知识经验,感性地认识周围世界。该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参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人到公园、树林、居民小区、实验基地、工厂等,通过各种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理解生活,习得各种知识。

  三、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走进课程

  1.案例:美国中小学的禁毒教育

  (1) 背景

  美国是世界上毒品泛滥最严重的国家,青少年吸毒更是其社会痼疾。据美国健康与服务部调查, 1975 年吸食大麻的高中生达 47 . 3 %,吸食可卡因、海洛因、致幻剂的比例分别为 9 . 0 %、 2 . 2 %和 11 . 3 %。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社会重视,措施得力,比例有所下降,但 90 年代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比例又有回升。“美国全国家长禁毒委员会” 1996 年的调查表明, 1995 — 1996 学年高中毕业生平均吸毒率高达 29 %。 1998 年由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约翰森教授 (LoyalJohnston) 主持的“监测未来研究”计划表明,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过去 30 天内吸食过大麻的比例八年级为 11 %,十年级为 20 %,十一、十二年级为 22 %。

  为开展禁毒教育,使毒品远离校园,联邦政府多年来采取了各种措施。从尼克松当政起联邦政府便设立了禁毒专项预算,此预算每年由教育部提出。 1970 年这项预算为 280 万美元, 1987 年增至两亿美元,到布什执政时期达到 11 . 8 亿美元。克林顿上台后,针对青少年吸毒比例有所回升的局面,加大了禁毒教育的力度, 1993 年的禁毒教育经费达到了 17 亿美元。近几年来禁毒开支又有所增加。

  (2) 禁毒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毒品既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又威胁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但如何在学校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禁毒教育,在实践中却是较难操作的问题。多年来美国探索出了一些收效不俗的禁毒教育计划,如“整洁计划” (ProiectSmart) ,“青少年抵制训练学习经验计划” (ProiectSLERT : AdolescentLeaningEx-periences ; InsistanceTrain) , “无毒品学校认定计划”(DrugFreeSchoolRecognitionProgram) 等等。这些禁毒教育计划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传授正确的毒品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教育部认为,好的禁毒预防教育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准确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特点的毒品知识;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③决策及解决问题的技能;④拒绝别人的技能;⑤维护自身权利的训练;⑥消费教育;⑦压力调适与疏解;⑧自信心的培养。具体到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可以有针对性地有所侧重。

  对小学生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并使其能自觉遵守。让学生从小明了自己的责任,认识毒品与药品的区别,明白毒品上瘾的含义,知晓使用毒品属犯法行为,儿童也应知道必要时向谁求助。

  中学生应了解有关毒品的更专业的知识,如毒品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药品依赖的性质,短期及长期吸毒的后果,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毒品与 AIm 的关系,毒品与其他身体机能失调或疾病的关系。高年级的学生应学习有关禁毒的法律。对所有学生来说,都应了解毒贩子的贩毒伎俩,以防受骗上当。

  当然,具有毒品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不去吸毒,正确的毒品信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技能训练才能起到真正的预防效果,美国许多禁毒教育计划的成功之处也在于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应技能的训练。

  具体来说,在小学一年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规则的含义,学习交朋友和保持友谊。学会从小交好朋友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吸毒青少年是受了坏朋友的影响。孩子们通过讨论、看电影、看录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学习遵守规则和交朋友。明尼苏达州的一套禁毒教材便通过一个叫达叟 (n 蜘 ) 的小熊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小朋友们了解规则和秩序的含义,了解规则在维护集体中的作用,以及个人不遵守规则给集体造成的影响。到二年级,学生们熟悉了学校环境后,让学生认识个体差异,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拥有自尊自爱的意识。三四年级,进行内容广泛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营养,个体成长与卫生,心理健康,香烟、酒精、药物 ( 包括毒品 ) 、的知识,体育锻炼等等。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了解正确的用药方式。如美国司法部“麻醉晶与危险药品处”发行的“苏泽与凯蒂” (Soozie&Katy) 彩色图书就鼓励学生分析药品广告,结合生活实际,养成正确的用药习惯。四年级,让学生了解同辈压力 (PeerPressure) 的概念,并学会在不失掉朋友和面子的前提下说“不”。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lnsti — tuteofMentalHealth) 创作了一套“交朋友”的系列录像,录像中提供了大量有关同辈压力的讨论题目。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残体验同辈压力带给自己的心理冲击,同时也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回避同辈压力给自己的影响。五六年级,结合内容广泛的健康教育,学生们阅读各种有关毒品知识的小册子、书籍、杂志和文章等。

  中学比较成功的禁毒教育计划大多属社会影响模式,它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社交抵制技能训练。这些技能包括决策技能、确定目标技能、交流交际技能、维护自身权利技能、压力调适技能等。其中压力调适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压力往往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原因,这些压力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或来自自身,或来自同辈。在不能摆脱压力的情况下,青少年往往会成为毒品的俘虏。学生们经过反复的技能训练,能够确认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并学会采取适当的方法疏解压力。

  在禁毒教育中,美国的中小学还非常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有良好自信心的人面对困境和利诱更易作出.较明智的选择。如果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经常受到表扬与鼓励,就很容易建立自信心。美国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很注意为学生创设此种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会拒绝毒品。

  2.案例解读

  (1) 进入课程的生活应当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禁毒课程就是直接针对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设置的。美国是当今受毒品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吸毒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后果,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毒品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禁毒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深刻教育意义。

  针对吸毒这一现象,美国及时在学校中开展禁毒教育,这是非常明智的。青少年涉世不深、身心都在发展之中,极易受毒品引诱而沉缅于其中,事实上许多青少年也的确这样做了。从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发,将禁毒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赋予其课程意义和价值,帮助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危害、抵御毒品的侵袭,维护了健康的身心,对学生远离毒品产生了巨大预防和教育作用。

  (2) 课程不仅直接指向禁毒的有关知识,更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禁毒课程不仅仅指导学生拒绝毒品,还是一门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面向生活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活的准则,了解规则在维护集体中的意义,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正确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尊自爱的意识,看似与禁毒无关,实际却是对毒品的治本之策,学生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养成完善健康的身心,学会对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说“不”,这样才会彻底地远离毒品。简单地宣传毒品的危害,让学生不去吸食,其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外在行为,因为这种教育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在这种课程中,学生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走进生活,只不过是成人人为地设置了一些生活中的成人准则,然后灌输给学生罢了。

  (3) 针对形成吸毒的主要原因,进行缓解压力的训练和恢复、建立自信心的训练。压力是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禁毒课程努力寻找突破口,特别强调为学生缓解压力。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很注意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从内心真正战胜毒品的诱惑。缓解压力、建立自信心不仅是为了拒绝毒品,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现实生活的需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要学会如何面对巨大的压力,要善于把这种健康的心理迁移到全部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是禁毒课程的题内之意,也是对该课程教育意义的一种超越。

  四、生活是课程与教学的源泉

  1.案例:激趣作文教学一例①

  (1) 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发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主动发展的精神,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

  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是气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2)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 ‘

  生: ( 好奇地齐声喊 ) 老师,您说 ! 您说 !

  师:端午节就要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个同学愿意请我去 ?

  生: ( 面露喜色,七嘴八舌地大声喊 ) 老师到我家 ! 我愿意请您 !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个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 ?

  生: ( 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

  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 ( 鼓励地看着学生 ) 没关系,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我,同学们会下功夫的。

  生: ( 兴高采烈 ) 好,一言为定 !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两天时间到了,不知同学们学会炒菜了没有 ?

  生: ( 齐 ) 学会了。

  师:呀。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 ?

  生甲:我跟爸爸学的。

  生乙:我跟妈妈学的。

  生丙:我在《大众菜谱》上学的。

  生丁:我家有一本台历,上面介绍了很多做菜的方法,我为了做个特别点儿的菜请到老师,就按照上面的方法做。

  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片诚心。那你们学会了做什么菜呢 ? 一定很好吃吧 ?

  ( 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 ) 。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讲得都不错,听这样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 ?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

  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 ! 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做客,好不好 ?

  生: ( 齐 ) 好 !

  师:那就快写吧 1

  2 .案例解读

  (1) 生活是学校课程不断生长的根基。受传统知识灌输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一种僵化、死气沉沉的感觉,知识的学习过程干巴巴的,缺少一种生活的气息,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好像是局外人。这堂课一改过去的弊端,非常具有新意,这种新意是从哪里来的 ? 是教师用他的慧眼,从生活中寻找到了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巧妙地把作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课程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沿着这座桥走向课程,在生活中感受课程的意义,在生活中寻觅语文作文教学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写作文。一旦生活真正成为了课程的后援,课程立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也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激情,学生、生活、课程三者达到同构共生,没有了所谓“作文”的负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格外认真,写起来特别轻松顺利。

  (2) 生活是学生们的第二老师。平常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居然在这次作文课中有话可说了,没有平常的压力了,这全都是“生活”这位教师的功劳,生活虽然没有告诉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没有告诉他们该如何遣词造句,但最为重要的是生活教给了学生真实情感,给了他们生活的体验,给了他们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教给了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在这堂课中,尤其是在课堂之外,学生的眼、手、脑、嘴、心都获得彻底的解放,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去感悟和发现,把写作文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们不是写作文,而是去“生活”作文,是把自己的生活向教师诉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学生们心中的话就随着这股水流,流出心田,流向课堂,流于纸端。

  阅读书目

  1.卢梭著:《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版。

  2.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3.B.A.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思考题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现实生活到底对学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课题

  结合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实现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课程世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