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特 |
冯特.威廉(Wundt.Wllhelm 1832~ 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北郊内卡劳,求学于杜宾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修医学,后改行研究生理学。1855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因炎症而引起变性器官的神经变化》。1855~1874年,一直在海德堡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858年,受聘担任巴赫尔姆霍茨的助手。当时规定所有想在巴登受国家医学考试的人,都需在生理学实验室内接受一个学期的训练,于是冯特帮助训练这些学生,对肌肉的痉挛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作标准化的实验。冯特从事这项工作一段时间后,不相信它对未来的医生有何价值,过了几年,他便辞去此职而任讲师,1864年升任副教授。在海德堡大学从事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形成。他对新心理学的最早建议见于《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此书的各个章节发表于1858~1862年间。在这本书里,冯特除了报道他最初的实验外,还对新心理学的方法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看作新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嗣后,冯特于1863年发表了另一部重要著作《论人类与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这部著作从许多方面论述了人类的意识现象和动物的心理。该书的修订本在将近3O年以后译成了英文,而且一直到1920年冯特去世后还重印发行。它包括了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多年来注意的问题。1865年,冯特推出《人体生理学教程》一书,反映了当时生理学的成果,曾得到恩格斯肯定的评价。 |
从1867年起,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正式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开设这样的课程,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由于这项工作,使他撰写了《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该书于1873~1874分两部分出版,37年中修订了6次,最后一版见于1911年。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把心理学牢固地确立为一门有自己的实验问题和实验方法的实验科学。多年来,《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实验心理学家看作是知识的宝库和新心理学进展的记录。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冯特说明他的目标是想"勾划出一门新的科学领域"。而且,这本书用《生理心理学》作为书名是很有意义的,它意味着冯特要用生理学中所发展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1875年,冯特应聘出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开始了其最漫长但也是最重要的学术时期,他在那里工作了45年。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出现,应该说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新心理科学的诞生。这个实验室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到莱比锡从事研究,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如克雷佩林、勒曼、屈尔佩、霍尔、卡特尔、斯克里普彻、安吉尔、铁钦纳等。很快,该实验室成了国际性的研究机构。为了发表实验成果,冯特于1881年创办《哲学研究》杂志,这是新实验室和新学科的正式刊物。 188O~1883年,冯特刊行了他两大卷的《逻辑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心理学和心理学方法的新见解。1886年,他的《伦理学》出版。1889年,他刊布《哲学体系》,这部著作代表了冯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精华。1896年,冯特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提出了关于情感的新学说。190O~1919,冯特写成1O卷本的《民族心理学》,这是一部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著述。它从语言、艺术、神话、社会风尚、法律与道德等表现中来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心理学来说,冯持把新心理科学分成了实验的和社会的两部分。在冯特看来,比较简单的心理机能,如感觉和知觉,可以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来研究;而对于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则不可能进行科学的实验,因为这些高级心理过程显然受制于语言习惯和人们的文化传统。所以,冯特主张,对于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只能用非实验的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才能给予有效的研究。然而,冯特的这一结论,被后人的研究工作否定了。 192O年,冯特写成自传《经历与认识》一书,回忆了他在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领域中艰苦奋斗的一生。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便于192O年8月31日在莱比锡去世,享年8O岁。 冯特在192O年逝世之前的63年里,连续写了大量作品。心理学史家E.G.波林评论道,冯特总共写了53735页的文章,从1853~192O年,平均每天写22页。以每天读6O页的速度,大约两年半才能读完他的著作。几乎没有人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以这样高的水平完成这么浩繁的工作。 冯特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与间接经验相对立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情况或知识,而不是经验本身。例如,我们看到一朵花时说:"这花是红的",那么这一句话意味着,我们关心的主要是花,而不是正体验着红这一事实。在冯特看来,看花时的直接经验不在于这一现象本身,而在于对红的体验。因此,直接经验是经验本身。正是这种直接经验形成了意识的基本状态或心理的要素。冯特试图把心理或意识分解为基本的成分,正如自然科学分担它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由此出发,冯特倡导和发展了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目标是把意识过程分解成基本的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联系,探讨这些联系的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冯特认为,心理学既然是一门经验科学,其方法必定是观察经验。由于一个人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具有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为实验室里正确使用内省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则:(1)观来者必须能确定内省过程是在什么时候引起的。(2)他必须处于准备状态或"紧张的注意"状态;(3)必须能重复地观察几次;(4)必须能随着所控制的刺激的作用来改变实验条件。莱比锡实验室所实施的内省是一种技术,冯特的学生们只有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获得这种技术。要能报告一个经验的基本要素,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例如,在反应时的实验中,观察者必须进行近1万次的内省观察,才被认为他的技术足以提供可靠的数据。 在经验的要素问题上,冯特认为直接经验的元素包括感觉和情感,它们是直接经验中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感觉由某种情感的质相伴随,情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感觉可以由形式、强度、持续时间来分类,情感可以根据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兴奋--压抑之间平衡的三维来识别。冯特根据他自己的内省观察发展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实验用一个节拍器,在一组有节律的嘀嗒声结束时,一些节奏型比另一些节奏型听起来好像较愉快或较悦耳。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一部分的便是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情感。第二类情感也是在听到嘀嗒声时发觉的。当等待每一相继的嘀嗒声时出现紧张的情感,当所期待的嘀嗒声发生后就产生松弛感。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二部分的是紧张--放松的主观情感。第三类情感是,当嘀嗒的速率增加时会引起适度的情感,而当速率减少时则引起较沉静的情感。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三部分的是兴奋--压抑的主观情感。 冯特还提出过统觉学说。他认为,当我们看现实世界时,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知觉的单元。例如,我们把树看作一个单元。我们看不到对它进行观察的人在实验室所报告的亮度、色调、形状等各种各样的感觉。我们的视觉神经把树"领会"为一个单元,而不是"领会"为构成树的无数基本感觉和情感的每一种要素。意识经验的总和是怎样由基本的组成部分复合或构成的呢?冯特假设了一个统觉学说来说明我们统一的意识经验。他把各种要素联合成为一个单元的实际过程称作"创造性综合"原则或"心理合成律"。依靠这种创造性综合的过程把很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这样,要素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特征。冯特说过:"每一个心理复合物的特征决不是这些全部要素特征的简单相加"。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冯特的这一观点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