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 【作者】:张大均
【来源】: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6-128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信息大量涌现,而且翻新很快,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然而,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以上迁移理论,我们在此进一步明确有关条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一)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之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藏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共同之处的习惯。有实验表明,迁移量不仅取决于两种学习之间固有的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数量,而且还与形成感知同一性的定势、寻求同一性的态度有关。 (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现代认知理论主张有意义学习,这种学习和机械学习不同,它强调理解对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的作用。一般来说,真正理解了的东西,不论它如何改变,人们总能认识它。因此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在有意义学习中,同化论的核心也是解决理解问题。通过对知识之间上下位关系的认识,学生在认知结构适当地方找到其位置,从而达到理解。同化论的这种观点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这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广泛迁移。 (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在教育实际中人们十分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或同类课题。 (四)定势作用 定势也称心向,它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在教育实际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效果。 科斯的实验证实定势作用有时还会干扰人们对于问题的解决,使人们的思路往往受到限制。如科斯在实验中首先给予被试一定的练习,像给被试l e c a m五个字母,要求将它们组成一个单词,被试学会用3-4-5-2-1的顺序拼写成单词camel,在做了十五个类似的练习。按同样的顺序组成单词之后,再让被试将p a c h e,组成单词,结果很多被试都按习惯了的顺序拼写成cheap,而不会简单地拼写成peach。 鉴于定势作用的双重性,在教育实际中,就要求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有关问题时积极地从其他角度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定势作用,提高迁移的效果。 (五)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大都持同化论观点,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原有知识经验或认知结构在新学习中的作用。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