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

【作者】:李国庆

 

【来源】:殷都学刊,19950377-81,117

    自从人类最初思索人性问题以来,需要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西方古代哲学和神学著作中,人性是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来讨论的。因为哲学、伦理学和神学一直在谋求引导和控制个人的良策,以达到社会的改善。

    人们关于需要问题更进一步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是本能学派的兴起。本能说作为一种解释概念得到进化论和遗传科学的支持,由于具有显而易见的较强的解释功能,本能概念在19世纪后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中非常受欢迎。它对行为提供了一种机械的说明,能使复杂的行为得到明显简单的解释。然而,本能概念只能说明某些行为的原始根源,但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结果,本能学说从心理学的重要地位上跌落下来,走进低谷。

    科学要求揭示问题的实质。因此,在心理学的发展中,有许多人都不得不重新研究人们的需要问题。

    近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

    麦独孤(Ne Dougall·W 1871-1938)受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赞同心理是主动的和整体活动的机能的心理学观点,反对心理元素主义。

麦独孤的心理学被称为目的心理学,在其理论中,本能需要以及与需要有关的情绪、情操和意志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把心灵看作是有目的的努力过程,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本能需要、情绪情操和意志。并认为本能需要是"全人类的原动力",本能需要决定了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在人的理性行为中它提供了一定的驱力。麦独孤对本能概念的理解和一般的理解不同,他把本能定义为:是一种遗传的心理--生理倾向,它决定其所有者对某种客体的知觉和注意,体验和知觉这种客体时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兴奋以及特殊的方式动作。他认为,通常所说的本能概念只是生理学的概念,和反射概念相混淆了,其实本能包含知、情、意三种心理成分。

    与需要概念密切相关的是麦独孤的情操说。在各种情操之中,他特别重视自我情操,"自我情操的发展说"是麦独孤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自我情操的发展、意志等,与人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而过去的心理学偏重于认识方面,忽视情和意,但情和意同本能需要有密切的关系,是本能需要激发起了情意活动并和认识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主体活动。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精神分析学既是一种对神经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心理学有其思想的渊源。一方面受本能学说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以及受当时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关于力和能量的动力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康德、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除了上述两方面的思想渊源,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的一种享乐主义(亦称快乐主义)也对弗氏的心理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与需要问题关系最密切的是他的无意识概念和本能概念。无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氏理论的基础,后来的所有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也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活动是人类行为思想背后的驱动力,大的一切喜怒哀乐以及生死存亡都决定于无意识中的性欲冲动以及种种变相的活动。弗氏所说的无意识是指某些潜在的需要,他用"欲或欲望"表示这些需要。

    尽管弗洛伊德没有使用需要这一概念,但他把人类的本能需要特别是性的本能需要放置到首要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类的需要,重视心理冲突的动力过程,在治疗神经病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提出的无意识概念,是对传统心理学(指弗洛伊德以前的心理学)重理轻欲、忽视人类需要和无意识的一种反抗。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第一,其理论学说具有泛性论倾向;第二,其学说具有严重的生物化学倾向;第三,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第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忽视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

    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都具有与别人和睦共处的先天需要,他称这种需要为"社会兴趣"。他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解决三大问题:(1)职业任务;(2)社会任务;(3)爱情和婚姻任务。而解决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具备牢固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还强调了"权力需要"的作用。他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权力意志"支配的。他所谓的"权力意志"就是指"权力需要"。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追求优越性,要求高人一等。"追求优越"是阿德勒理论中的主导倾向,他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并认为这种为追求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是对一切进步负责,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都引导着人类永远不断进步。阿德勒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是以儿童幼小时的软弱无助的自卑感为出发点的。首先他认为有自卑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事实上,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一样,并不是怯懦或异常的表现,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动力,是成就需要的一种表现。阿德勒还认为,并非所有的自卑感的补偿作用都是有社会价值的,有的可能导致神经病人和人格异常。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不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神秘莫测,而是更接近于现实。在他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中,强调与生物因素相对立的社会因素。他重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这对弗洛伊德主义学派中的霍妮、弗洛姆的影响很大。

    霍妮(1885-1952)德国心理学家,后移居美国生活和工作直到去世。霍妮强调了一个基本原则:人在童年期有安全的需要,对不安全的恐惧导致了焦虑的产生。"基本焦虑"是霍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她关于精神病的学说与这一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霍妮列举了十种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如果体验到焦虑的人经常采用一种策略降低焦虑的程度,从而使这种策略变成了他人格的一个固定部分,那么这种策略就成为对焦虑的一种防御形式,霍妮称之为神经病症需要。霍妮把这十种神经病症需要归结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需要导致特定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人格特征:(1)出于对爱和赞许的需要,对求助人生伴侣和对处于自己狭隘生活圈子中的需要,导致趋向人的活动,形成依从型的人格特征;(2)出于对权力、剥削他人、威信或个人成就的需要,导致反对人的活动,形成攻击性的人格特征;(3)出于对自足、独立和完善的需要,导致避开人的活动,形成分离型的人格特征。

    霍妮的理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霍妮抛弃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观点以及悲观主义的态度,强调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霍妮的需要理论还在客观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产生焦虑和神经病症的原因之一。

    埃·弗洛姆(Erich Fromm),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曾在慕尼黑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受过精神分析训练。在上大学期间,他接触到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并从此与这两种学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弗洛姆认为,对人的基本的社会需要的理解是理解人类自身的基础。由于人类的诸潜能的存在,由于人类有无限的激情和强烈的奋斗精神,造成了机体与环境之间永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促发了人的种种需要。人的需要超越了生物性需要而成为社会性需要。弗洛姆所谓的潜能是指理性、爱和生产性等方面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潜能表现为如下各种需要:(1)建立关系的需要,也称关联性和统一性需要。(2)超越的需要。(3)根植性需要。(4)同一感的需要或认同的需要。(5)定向的需要,也称生存方向和献身目的的需要。(6)兴奋和刺激的需要,指人积极活动的欲望,是生产性潜能的体现。

    弗洛姆是处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间的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弗洛伊德从个人方面,而马克思从社会方面揭示了人的病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医治社会病态心理以造就真正新人的两位思想家,他力图把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和弗洛伊德学说的精神融合到一起,使其相互增补,以创造一种更为完善的学说。他赞赏马克思的辩证法和社会分析的方法,并把它引进了精神分析领域,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是有限的,从其理论学说看来,立足点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库尔特·勒温(1890-1947)是德籍犹太人,他是格式塔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勒温以分析一般科学的基本结构为他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他认为,科学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时代:思辩的、描述的和建设的时期。

    勒温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他另辟格式塔心理学新的园地,致力于需要系统和动力方面的研究,以弥补格式塔心理学自建立以来只偏重于知觉研究而无视意志和需要问题的缺陷。

    勒温认为,需要是由某种生理条件引起的动机状态,表现为指向某一外界对象的欲望或达到一定目标的意向。他早期研究联想,发现联想理论具有很大的缺点,认为联想只是联系的机构,而不是心理的动力,只有需要才是心理的动力,因为需要可以引起活动。勒温借用数学的矢量概念表示对象引起人的需要活动的方向和强度。如果只有一个矢量冲击某人,此人就会沿着这一矢量所指的方向移动;如果有两个或多个矢量驱动某人,那么有效的移动方向就是所有这些力量的合力所指的方向。假如两个等量的矢量同时起作用,那么就引起一种冲突的结果。勒温对种种冲突情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概念图式和冲突的基本类型,他认为基本上有三种冲突模式:(1)趋近--趋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趋近--回避型冲突。

    在勒温的场需要理论中,障碍是物、人、社会法规等可能阻挠个人趋向某一目标的事物。当接近障碍时,障碍便具有负效价。障碍物总是引起人的探索行为,试探障碍的强度。探索可能引导人绕过障碍,假如绕不过去,可能对障碍发动一次"攻击"。勒温在他大约30年的心理学研究生涯中,致力于需要和心理的紧张系统的研究。他和他的弟子们精心设计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把需要、需要水准和由于需要受挫而产生的人格倒退等复杂的心理现象,置于实验的基础之上,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是对需要研究深入化的重要表现。

    西方心理学关于需要问题研究的近况

    默里(H·A·Murray)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需要是用以代表脑区力量(其生理化学性质还不清楚)的构造物(一种权宜的虚构或假设的概念)。这种力量能组织知觉、统觉、智力活动、意志和行动,使某一现在的、不合意的情境循一定方向改变"在《人格探索》(1938年)和《人的评价》(1948年)这两本个性心理学著作中,他指出了需要的性质、作用和需要产生的机制,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设计了分析个人需要的主题统觉测验(TAT)

    默里认为,需要有以下特点和作用:第一,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两种或多种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引起同一种行为后果;各种需要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需要之间可能因辅助作用而彼此关联,一种需要可以被置于为另一种需要服务的位置。第二,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第三,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它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第四,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默里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关于体内平衡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弱点和不足。但在其理论中,他最为关注的就是需要这一概念。他比较详细地研究了需要,看到了需要的复杂性,并把复杂的心理现象置于实验的基础之上。他用了很多时间试图对需要作出客观测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个性的动力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麦克利兰德(Meclelland),美国研究动机理论的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团体、文化和种族群体。本世纪30年代的研究者们的发现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他在5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在他和阿特金森(J·Atkinson)的努力下,成就需要才得以深入的研究。他们使默里的主题统觉测验(TAT)技术臻于详尽和完善,并制造了一整套复杂程序。

    麦克利兰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需要--权力、归属(相属关系)和成就的需要,这些需要时刻都在支配人的行为,但它们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麦克利兰德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成就需要(即超过别人、克服障碍、达到高标准,完成艰巨任务的需要)的研究上。他的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用主题统觉测验(TAT)方法测得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在实验室做各种试验性的题目,比具有较低成就需要的人要做得好;在学校里智力相近的人,成就需要较高的人比成就需要低的人成绩好;在商业界受过同样训练而且提升机会相同的人,成就需要高的比成就需要低的升得快。成就需要在幼年时期已经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接触的文化和父母对成就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这些价值标准在儿童吸收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被接受。

    麦克利兰德认为,成就需要、归属需要和权力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个人和社会团体两方面都很重要。他用TAT测验对归属需要和权力需要做过一些研究,认为归属需要表现为受试者非常关心要在测验图画中的人物之间建立并保持积极的感情关系。

    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最突出的代表。他对需要问题作过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可以说,马斯洛学说的精髓就是他的需要理论。他强调人的天赋本性,批判那些把个性和社会对立起来的观点,肯定人的"人道主义"需求;力图证明人的个性有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人经常要求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和需要;强调每种个性的独特性、奇异性和个体性。

    在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中有两种基本需要或者说两种潜能:一类是沿生物系谱等级上升而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另外,沿系谱上升还有一些新的本能或冲动出现,它明显地表现在人类或近似人类的动物中。马斯洛以自己和别人的实验证明,在黑猩猩中就有友爱、合作等表现。这些需要在人类表现得更为强烈,此外还有一些人类所独自具有的需要,如对信息、美、尊重、名望、创造、自由等的需要。这些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步显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部分,高级需要只是近似人类的动物和人所共有,需要越高级则越具有人性的特点,除了人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出现倍受各届人士的关注,它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和合理之处。首先,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对弗洛伊德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人兽不分"的观点的中肯批判。其次,这一理论符合科技发展时代劳动者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要求尊重以及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故能在企业管理领域和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讲到需要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会只有一个需要存在,而一些同时存在的需要必然会发生矛盾和斗争。这些需要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在低级需要之间存在,在高层次需要之间也存在,甚至在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也愈来愈丰富,需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马斯洛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客观要求和原有需要矛盾斗争的辩证发展过程,即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主客观矛盾的发展过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充分证明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与人们已有的需要相矛盾,人们的需要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过程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人格的发展,人的需要水平决定人格的发展水平。

    小结

    需要不仅是心理学范畴,也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每位严肃的科学家都不能忽视人类的需要问题。近代影响最深的几大心理学派别也都与需要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弗洛伊德主义是承认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把性的需要置放在心理学的殿堂之上。但是弗氏过分突出强调了性的需要,无限地夸大了性本能的地位和作用,并用性需要来解释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因此导致他陷入了泛性论。

    行为主义是机能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它的影响范围颇广,人们称其为心理学中的第二思潮。在它的理论系统中,虽然没有给需要以足够的重视,但需要的作用还是客观存在的,并已被行为主义者所利用。实际上,无论是经典性条件反射,还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动物的某种需要的基础上的。

    需要问题在心理学中被高度重视是从人本主义崛起以后的事情。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其为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思潮,这一思潮的重要特征和最大贡献就是把需要和动机问题,置放在心理学研究的突出位置上,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需要问题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怎样估计也是不会过分的。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思想,而不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当然,这种需要也是反映在人脑的,是意识到的,)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发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因此,人们是从"自己的思想"还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是区分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路线的标志之一。

 

   


 

相关链接:

需要

需要层次说

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心理机制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要点

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